从二〇一九年秋天到二〇二〇年初夏,我在英国读书223天。除了节假日会被小伙伴们拽到周边的城市、乡村走一走,其余的时间都在曼彻斯特大学北校区的Weston Hall与Sackville Street Building中度过。Weston Hall是我宿舍之所在,Sackville Street Building则是自习室的坐标建筑。一个温馨活泼,一个古典神秘。这不长不短的一段留学时光,便于此展开。
——前言
图1、宿舍楼Weston Hall(上)及主楼Sackville Street Building(下)
学习篇:
自力更生、团结互助、即时询问是我在曼彻斯特学习的感悟。
这里的课程设计与国内极为不同,国内我南专于金属,课程设置系统而深入,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有基本固定的书籍参考,极有益于建立正确的基础知识体系,培养系统而规律的思维模式,良好的钻研习惯,但也会有思维模式单一、知识面窄的问题存在。国外曼彻斯特的老师则更为注重引导,课程涉猎极广,结合国内四个方向之所学,每一学年循序渐进,学期间课程相互关联而又有所添加。因此,对于大三转入缺乏部分课程基础的我们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很多知识点要自行翻找资料并与身边同学讨论或向导师及英本学生请教以理解清楚。另外,曼彻斯特的课业与实际科研或应用联系极为紧密。加之一些新材料如石墨烯等尚在研究阶段,结论与应用皆未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很多课程都是老师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备课,所遇问题皆有可能涉及。因此,没有什么课本能够完全覆盖授课内容。无论是理解课程还是完成作业,又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补充。印象很深的一次小小的Nanomaterial作业,3道题辅助了24篇参考文献完成。如此,老师的每一份课件,每一次作业、每一个课题都在引导我们学习新东西,更有一份报告便要我们了解一个材料学方向的情况存在。这样的学习模式,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而精彩的材料世界,跳出书本站在更多角度思考问题。但也正因如此,语言与基础的障碍更为突出地显现,很多时候遇到无法理解之处,大量阅读论文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很容易失去信心或是兴趣,导致更为深入的探究难以维持,有时迫不得已尽量候避之以完成作业,但疑问却迟迟未能得以解决。况且有大量问题又着实无法检索到相关的论文以支撑,有时甚至与老师交流也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唯有靠推测来阐释。如此一来,会给思维体系的建立带来一些漏洞,逻辑也存在无法联通之处。这一点便是这种学习模式的弊端,但通过语言的不断适应,这样的问题已有所改善。
基于这样的课业模式,自习时间>>授课时间是无可避免的,自力更生,坐在自习室里连环查询研究问题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学校24小时自习室条件很好,配备足量电脑及打印机,每位学生可凭借账号及密码在任一台校园电脑上进入个人桌面,甚至可以连接至讨论室显示屏上方便与小伙伴们讨论。这样一来,几乎随时随地皆可学习,很是方便。与中国极为安静的自习室不同,这里多数自习室稍显嘈杂,讨论声音此起彼伏,入学之初比较焦虑,这样的氛围使我无法静下心来,很烦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心态调整后,我却爱上了这样放松而充满活力的学习状态。与我们意识当中不在意成绩的外国学生并不一样,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非常刻苦勤奋。有时即便我很晚离开自习室,还有他们专注读文献或写文章的身影。
除了对着课件与作业自行思考,与伙伴讨论或是向学长学姐请教也是常见的学习方式。面对同一课题,由于查询所得信息不同,思考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与伙伴们交流总能解开一个人过不去的点或是互相纠正,互相补充,避免一个人“误入歧途”。学校同时开设由学长学姐引领的PASS课也极为贴心。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为同学间交流提供机会。学长学姐更是在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建议与帮助,很感谢他们。
即时向老师请教也是学习过程中极为必要的一环,由于语言的障碍以及思考模式的不同,我们有时真的会理解得有所偏差。大多的冥思苦想无效,激烈讨论无果其实都可归结于理解问题,后来即时向老师请教,保证课堂不存疑问,课题理解为先后,此类现象的出现便显著减少了。
生活篇: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在曼彻斯特的生活感悟。借用小伙伴的玩笑来讲:我们主修材料科学与工程,辅修烹饪科学与工程。这话一点不假,英国人工费奇高,一般餐厅的价格总是让我心生罪恶之感,迫不得已之下,与伙伴一起DIY三餐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娱乐活动。从一开始的简单的炒饭、拌面,到后来的慢慢试新;从一开始做饭两小时、吃饭十分钟到后来四十分钟轻松搞定做饭-吃饭-刷碗,我们独立生活与日常规划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图2、与小伙伴日常的三餐图选
日常,我喜欢一整天待在Sackville Street Building自习室。它是原曼彻斯特理工的老朱楼,一栋百余年的老建筑,一周7天24小时开放,神秘而古典。学习之余,喜欢在里面胡乱走走,站在不同的窗户前向外张望。又或是在午夜到SSB管风琴厅拉起我心爱的小提琴,开心地仿佛是在什么演奏厅一样。所有不会的题,赶不完的ddl都将在这一时刻忘记。就这样,我成了老主楼里不折不扣的“幽灵”。
图3、由Sackville Street Building俯视北校区全貌及主楼内景
旅行篇:
在这一段日子里,祖国由秋入冬,而后春暖花开。曼城则蓝天、阴雨、彩虹、雪球轮番播放,当蓝天遇上无ddl的节假日,我和小伙伴们总是闲不住的。无奈肺炎的影响,我们心心念念的法兰西之旅化作泡影。但与伙伴们一起的英国境内旅行已是收获颇丰。英国国土面积很小,城市之中唯伦敦独大,英伦风情也最为浓厚,很多从儿时便很向往的景点皆匿身在这繁华都市的各个角落。中等城市一如曼彻斯特、利物浦及谢菲尔德等则或多或少有些相近,工业革命时代留下的红砖建筑是他们最重要的标志,新兴建筑与之交叠融合,古典气息便欠缺了些许。而这缺失的古典气息却可从英国小城与乡村中寻觅到,一如约克、温德米尔,每一城都有其故事,每一村皆有其精彩。
图4、英伦人文风光
人文风光之外,英国的国家公园也非常多。自然风光极佳,原生的峰区野外徒步彻底颠覆了我们印象中的爬山活动,惊呼以前爬过的都不是山。湖区相较峰区则轻松许多,风景也极好,与校伙伴们自己掌舵游湖的快乐大概这一辈子都要疯狂怀念的了。
图5、小材子泛舟温德米尔
体验篇:
慢而有序是我对学校、对曼城乃至整个英国最为深刻的文化体验。英国的慢与排队文化是英国本地人都忍不住吐槽的,然而在种慢却无法使人感到厌烦,因为一切慢得有理有据、井井有条。初到曼城的几日,天气晴好,但如今想来,那几日的辛苦程度堪比考试周。好在学校将一切安排得极好,接机、搬运行李、登记入住、办理银行卡、完成留学生所需手续、采买用具的地点,甚至店家折扣都在新生课上一一说明,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都有所提及,有不懂之处在官网上都能找到答案,更有很多插着小紫旗的校园志愿者散布在校园各个角落,为同学们解答疑难问题。
后来步入课堂,这样的感受便更为深刻。每一门课程都有明确的课程进度与参考书目都在一门课程开始之前便做好介绍,我们也能够极有规律地跟随课程进度安排预习和复习的工作。授课内容分为lectures与tutorial,lectures用于传到授业,tutorial则用于解惑。一般是两个tutorial夹一作业。完成作业前先在一节tutorial上解决大家lectures中遇到的问题,而后按时下发作业,同学们需在ddl之前完成,若未完成,严厉的扣分制度便是跑不掉的,而后教师也需按时给予成绩反馈。后一次的tutorial便重在解答左右中的问题,一切安排极为有序。
校园之外也是如此,最难忘的还是在英国银行办理银行卡的经历,那时刚刚开学,新生人数很多,对很长。但在等待过程中不断有工作人员提前与你交流办卡事项,安排表格填写,安抚情绪。等到进入玻璃房真正开始办理时,已是四十分钟之后,内心却未能产生一点不快。真正办理时,银行业务员对流程极为熟悉,一切的一切细致到连密码的设置都有温馨提示。办完卡还放送了一个仿诈骗小视频,极为可爱,体验极佳。
后来的后来,疫情蔓延至英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滞留英国无法回家,爸爸妈妈极为担心,也是学校逐步提出各种为学生考虑的政策让他们渐渐放宽心,一切工作也仍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不同于高中毕业步入中南时对于学校无限的向往,我对曼彻斯特的期待本是极少的。或是因为已非第一次离家,或许本来就没有坚定留学的想法。却是在到来之后,体验到井井有条的英国式管理让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回望这一段留学经历,其实有很多困难与无奈,内心的挣扎远多于自由放松。很感谢中南的国际交流平台,提供了这样的一种留学机遇,带来挑战,让我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也很感谢许多国内的老师,在遇到课业差异或是留学安排出现问题时仍不厌其烦地进行解答。还有过年到曼城看我的爸爸妈妈,还有与我一同来到曼城的南南小伙伴们,与你们在一起产生的快乐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熬的ddl。尽管一场罢工,一次肺炎封校,让第一年的留学体验留下了不小的遗憾。但无论如何,这几个月的成长与奇遇让我永远不会后悔曾经做出的决定。写到这里,不知不觉,真的好想回学校学习,愿疫情早日结束,愿全世界的学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