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另一个自己-牛津大学寒假交流项目
穿越8940公里,经过12小时飞行,飞机落地伦敦的时候,下午四点黑色的天空提醒我:This is London。出发前我告诉自己:希望你别对社交有负担,更不要带着任何目的前进,人生的旅程在这十几天能得到的片刻回忆或好或坏,以前的,未来的,不明确的,坚信的......按部就班没有想象的那么无趣,时刻意外或许只是人生精彩,若要真的开始旅途,那么这遍就当作彩排。而今我已经安然的坐在家里,回忆这些片刻,思考这趟游学给我带来的一切。关于牛津,关于英国,关于自己,我发现了新的开始。
思考即是热爱
七次大师课,有英语文学,企业领导组织,计算机,行为经济,中国国际关系......虽是工科出身,但听教授们讲授时也不觉得晦涩难懂。思考世界的方式是多维的,可以通过语言文学穿越时间,和过去的人对话 。第一次听语言学的课,教授讲授过程中
时不时念一段拉丁文,当时只是敬佩他的才华,他说学语言感受的乐趣是很多的,我当时只能理解是语言作为一种工具传承文化,它能包罗万象,所以有趣。后面听到著名的研究中外国际关系教授Rana Mitter讲述中国和周边几个国家以及美国关系,他讲的时候能说出很多地道的中国话,我突然觉得,或许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仅是传递的载体,无论什么学科,总有一种东西能贯穿其中。或许国际关系和庞大的人类语言背景和我们真实生活很远,但人类文明的存在或许就是居住在地下室的人们一直想要去天台看看其他的世界,有人想要突破这个边际,有人觉得在地下的生活虽然平凡虽然简单但也足以让生命延展。来之前我一直觉得文理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分支,他们各自在人类突破界限的方向上努力着。但是课堂上有些转瞬既逝的思考不断提醒我,根本没有分支这件事,我们只不过是地球上想要人定胜天的赌徒,科学和思考本没有界限,有的只是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虽然只接触到了社会人文学科的皮毛,但这些课堂上的体会让我明白,做科学世界的开疆僻壤者和对人类宇宙的思考者本质并无不同,也绝无优越感之说,承认自己的渺小,才能体会自己所学的东西还太少太少。如果思考带来热爱的话,那么热爱就应该成为为它付出一切的理由。在自己的学科上走的久了难免会怀疑这条路是不是走错了,走的乏味了难免会想要找更轻松的路,但如果找到自己心中热爱,哪怕这条路看起来单枪匹马孤寂无人能懂,坚持带来的收获也能让一切担忧变成路途上休息时的甘泉野花。
友情是真诚
来之前我一直是一个不喜欢刻意社交的人,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攀谈的样子会让我觉得不真实,甚至否定自己。但必须承认的是,没有人能完全逃离社交,既然逃离不了,只能做好,做到起码的舒适,而这之中,我一直坚信一件事就是,真诚是其中最宝贵的东西。现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甚至是所谓部长等社交时还在用别人的语言评判一个人甚至当时作出决断,这难免令人失望,用善意面对他人有多么重要,总是用这样的眼光社交,圈子一眼就忘到头了,因为永远只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无法全面接受别人的优点并承认它。成长这条路上,失去真诚会有多么遗憾。项目期间,小组课题研究是我们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其中当然避免不了和他人相处,团队合作。我们小组在整个期间都非常配合,分工有序,每个人都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最可贵的是,大家会主动多互相帮助,都在想为团队多分担一点,因为大家的目标是我们集体的成功,最后我们小组也取得了好的成绩。第一次参与小组课题研究,没有争吵,没有不作为,第一次能有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很负责,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团队的成功真的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而我也相信,这是我们真诚相待的结果。项目期间我们体验了很多社交活动,参加晚宴,学习跳苏格兰舞,去酒吧深刻体验当地人的社交文化。我发现所谓社交没有原来想的那么紧张,因为大家一直是放下手机,面对面聊天。在国内这样的环境已经很少了,而来这边后,因为不自觉融入当地人,大家很少在饭桌或者酒桌上玩手机,咖啡厅也是。每个人会认真聆听彼此,无论对方说什么,能静静聆听,开导劝慰,期间我也结实了很多有思考有故事的朋友。我发现并不是社交拒绝我,而是我之前拒绝社交,真正的社交是放下对对方的猜忌,直截了当的用你们之间的交流,用你观察到的举止活动,去细细观察着每一个发光体,找寻她们身上吸引你的地方,把那些好的光芒记住,汇集所有力量找寻你的知己甚至伴侣。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位研究生的学姐,她和我交流时,经常由一个小话题聊到彼此所学专业,聊到生活态度,她的话很轻,但总是很会带动气氛,让你想和她一直聊下去。我非常欣赏她,但同时,这样的欣赏会让我反思自己的不足,如果能在交谈中寻找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这种有效社交可能要比盯着手机观察别人的世界要有效的多。所以,成长的这条路上,失去真诚会有多么遗憾。
亮晶晶的城市
我总是在想,英国这个国家,无论什么时候都看起来亮晶晶的,是不是因为它所有的窗户都特别赶紧。之前看一位作家的书,他说:我所生活的城市很大,连结成片的云也覆盖不了它,早上的时候列车每五分钟就会驶进站台,哗啦一下拉开门,一车厢的人哗啦一下出来,然后就消失不见了。习惯这样的生活后,突然来到牛津,会有种掉进爱丽丝梦游境的感觉。这里的一切慢的不能再慢,车子驶过小的街道拐弯处可能就是五颜六色的砖墙和突然一片褐色墙中蓝色的小门。每天自己坐公车去的时候,夕阳从天界线迸发出粉红色的光芒然后承接上天空的颜色,就像,天空点燃,大海铺开。我们在做街头问卷调查的时候,当地人都非常热情的帮助我们,好几次,当我们采访一些长辈时,她们会专门从包里掏出眼镜来看我们的问卷。我想一座城市再美也只是自然赋予它的景色,这些可爱又善良的人,才是我那么喜欢它的原因吧。
记得去Blenheim的时候,风特别大,我们一群人朝着有太阳的地方走去,两边是湖泊,草地很软,即便风将我们的头发吹的很乱,但我们脸上的笑没有停过,在城市呆久了,会忘了自然的样子,忘记风卷着青草吹过来的滋味,忘记最静谧的湖水,忘记我们曾经被自然这样拥抱过,我很庆幸的是,我们拥抱过风,看过叶子从树叶飘落到地上化作泥土重生,迎着光芒奔跑过,知道自然的力量能让我们在城市的筋疲力尽甘然褪去,化作我们脸上走过的痕迹,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经历过的每一件事。
这次项目期间我们有机会去了很多其他地方。包括非常有名的大英博物馆。作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博物馆,虽然只进去逛了几个展区,仍旧被其中浓厚的历史色彩深深震撼。从小到大,我去过的博物馆可能有十几个了,但也是第一次参观英国的博物馆。每个馆展前都有小册子做指导,如果去易碎展区,会被要求把包背在前面。他们的细心会让你体察到他们对文化的重视。他们非常讲究绅士精神,每天要说很多谢谢和对不起,上车时,和人打招呼时,去商店买东西时,很多牛津的学姐学长给我们分享时也经常提到一个关于英国人救在河里的人的笑话。从十几天的相处中,的确能感受到他们的礼仪。我觉得这是种很好的习惯,因为对比我们自己,上车很少有人对司机说句谢谢,和人相处时很少为对方找想。在寄宿家庭时,房东和他的家人对我们十分热情,会每天提前为我们做好早餐,会在每天结束后和我们细细攀谈,家人般的问候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感到温暖。这里的人,无论是萍水的陌生人,还是老师,伙伴......他们对我们中国学生的热情和帮助,都让我十分动容
旅途虽短,经历足够。这十四天的体验让我全方面的审视了自己,也审视了这座我即将留学的国家。我记得晚上坐车回家时看到环卫工人看着橱窗一边吃盒饭,一边看着这座闪闪发亮的城市,他们的眼里透着路过的我们,年轻无畏的少年们,仿佛此刻我们产生的交际,能够冲破生活,抵达夜晚;我记得有天下午上课时,亲眼见证雪花由一点点雨滴变成鹅毛,万物逐渐蒙上一层白纱,这种感觉比直接看到一片白雪世界要幸福,才明白生命中因为自己的执念错过了多少应该欣喜的时刻......
谢谢你,牛津。
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