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留学心得
2018年中南大学研究生1+1+1留学项目
田 菂
记得在电影《罗马假日》里有一句话,“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我想出国留学理应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了吧。留学生活对每一个留学过的人来讲都是难以忘怀的,它没有当初想象中的那样风光,也不如在父母身边那样轻松,但是它给予了我们无数个人生经历的第一次,而这些充满欢乐与艰辛的时刻都将深深埋在我们的回忆中。
从长沙到格拉斯哥,从炎热的夏天到和煦的冬日,我已经在英国度过了半个年头。现在回想起当初毅然决定出国留学的念头和决心,心中十分感谢敢于走出舒适圈和勇于面对新挑战的自己。虽然远离家乡,但依旧在浓浓的年味儿里写下这篇记录我留学生活点滴的感想, 希望能与同样有留学梦想的小伙伴共勉。
学习篇
英国是一个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它的教育体系经过几百年的沿革,相当的完善和复杂且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我所就读的格拉斯哥大学的教育专业一直是该校的王牌专业,并且在英国乃至全世界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在英国同领域内仅次于UCL和爱丁堡大学。下面我将把我在格拉斯哥大学教育学院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文字前的你们。
中英教育制度因为各种经济、政策 、文化的原因,会存在一些差别,这使得中国学生来英国学习时会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和调整。在国外学习最大的障碍便是语言和沟通了。尽管留学生在出国之前都通过了英语雅思考试,意味着他们掌握了一定与外国人交流的能力,但是在学习中学生们还是会发现难以听懂和理解困难的状况。特别是我所在的苏格兰地区,当地人说英语会有独特的苏格兰口音,与我们所学习的英式英语有很大的区别。我曾与英格兰人们交流的时候,他们疑惑地问我:“你能听懂苏格兰的英语吗?我在英国这么多年,我都听不懂苏格兰人的英语。”再加上课堂上还会有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同学,当与他们进行课堂讨论时也会因为口音问题造成互相的不理解。为了克服这一困难,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和英语表达能力之外,我们还需要注重表达的积极性。一位教授曾在课堂上鼓励我们,能听懂英式英语并不重要,有口音也没有关系,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和沟通的桥梁,是为了促进交流。所以,不要因为英语的能力而限制表达的欲望,多交流多沟通才能促进学习进步和文化理解。
在我看来,英国高等教育与国内最大的不同在于,英国教育十分注重对于学生独立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相较于这一点,国内的教育虽然也是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但是本质上还是保留了中学应试教育的风格。下面我会从课程设置、学习方式、课外指导和学习评估这几点来比较英国高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
一、课程设置
不同于国内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英国的研究生课程更加紧凑和具有指导性,因为英国教育中的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是为博士研究生做准备,课程和导师也是以如何指导和帮助自我独立学习为目的。英国的研究生教育通常只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以九月秋季入学为例, 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只有十至十二周的学习时间,前两个学期需要学生修完所有的课时而最后一个学期需要完成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科目的数量根据所选修专业对学生所期望掌握的基本知识而设定,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类型主要有lecture和seminar两种形式,在lecture课上主要由该课程牵头教授对其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基本上是所有学生都会在一个大教室里听教授讲课;在seminar课上会将学生分为一些小班,每班20几位学生,这时会有不同的tutor对lecture上所讲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并给予学生机会分享感受或提出问题。
二、学习方式
在国内,学生通常是根据老师所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学习,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可能性。在英国,学校十分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并获得独特的学习体会。在lecture课上,教授仅仅只是对该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如果学生没有提前做好大量的相关阅读,是不能掌握其理论知识的。在seminar课上,学生被要求自由表达他们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如果他们没有在课外进行学习,也不能发表深刻的见解或者不能判断他人对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英国教育在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也提供了很多帮助,他们会在网站上上传学习的课件和课外阅读的链接,学生能自行下载并学习,同时为拓宽了他们自主学习的途径。
三、课外指导
尽管英国教育鼓励独立学习,但不是放任学生自由摸索,英国的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很多额外的语言指导,论文指导和专业指导。英国高校十分注重理论来源,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都需要文献材料来支撑,反而国内并没有格外注重这一点,因此在英国写论文的时候,文献查找的技能就很重要了。鉴于学生对于英国教育内容和学术规范的不熟悉,学校图书馆专门针对毕业生提供了文献查找的指导,我们可以通过预约免费获得这些指导课程。英国人很注重邮箱的使用,各个重大消息都会通过邮箱发给每位学生。我们通过邮件能及时了解到近期开设的辅导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进行针对学习。这些课程极大地方便我们留学生去适应他们的教学环境和教育内容。
四、学习评估
英国课程考评也包含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两个部分。平时成绩通常会以presentation和期中考试的形式来决定,presentation需要学生根据上课的内容选取相关的主题,然后在课程上以PPT的形式与老师同学们分享和交流他们的学习体会。这项任务对很多留学生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不仅要对课程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要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当中表达出来,还要克服怯场等一些小毛病。期终成绩通常是安排在学期末的考试或者是论文,不管是哪种形式对留学生来讲都需要把在这学期的所学所得在短时间内或一篇论文中展现出来。英国的大学还十分注重critical thinking,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评判标准,它要求学生不能盲从于任何现有的理论,对不同的思想都要有批判性的态度,它鼓励学生能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
生活篇
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我们不得不逼着自己打起精神来去应对生活里的一切挑战,警局注册、银行卡办理、如何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等一切事务都需要一一解决,甚至还会遇上很多麻烦而需要多次处理。但是,相信对大多数留学生来讲,出国留学并不一定是要在学术上追求多高的造诣,而是给予自己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会分享我在格拉斯哥的生活一些点滴。
格拉斯哥位于英国苏格兰中西部的克莱德河河口,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宜人,适合居住。没有炎炎夏日也没有凛冽的寒冬,但是永远都不会知道上一秒还光芒万丈的太阳是否下一秒就会被阴雨替代,时刻准备好雨具和帽子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夏季与冬季的温差不大,格拉的人们总是会随心所欲地穿衣服,经常能在格拉的街头看见有人穿短裤而有人穿棉袄的滑稽景象。但是在英国,没有人会因为穿着的不同而对他人指指点点,这份尊重被英国人实实在在地贯彻到了生活里,这一点让人心生好感。
尽管英国的交通工具比较普遍,但公交车、大巴、火车等公共交通的费用比较昂贵,而且候车时间也比国内长很多,因为英国的国土面积不大,其实大部分的城市直接走路就可以丈量整个市区。除了步行之外,火车和公交是最常见的代步工具,年龄26周岁以下的学生可以办理Young Person Card在乘坐火车时享受折扣。尽管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造地铁的国家,但是全英国只有伦敦、格拉斯哥和纽卡斯尔三个城市有地铁投入运营。因此在大部分城市特别是乡村,人们会选择自驾或者骑自行车出行,与国内一样类似于Uber的出粗车在英国也极为便利,比普通出粗车要实惠很多。此外,欧洲的廉航业很发达,航线多且目的地涵盖欧洲十七个国家,在圣诞和复活节假期想要去欧洲旅行时廉价航空便是十分理想的选择。
其实反观国内的社会建设,我们可以看见中国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前进着,英国虽然号称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他们很多城市包括伦敦的硬件设施都比不上国内。与此同时,英国还面临着脱欧、苏格兰独立、经济发展低迷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没完没了的民主闹剧,看起来很尊重民意,其实是国家缺乏凝聚力,社会精英阶层不愿意对国家利益负责的表现,这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英国人自己的生活。
文化篇
英国文化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代表,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很多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习俗在现代生活中依然传承下来。而中国作为传统的东方文化代表,自然与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当我们来英国留学会亲身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当两种文化产生碰撞时还会产生有趣的火花。因为篇幅有限,我仅选取了两国不同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
一、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却起了阻碍作用,就如他们的饮食文化。英国彩色的多样在于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注重食物口感和烹饪方式的多样性。一份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外在进行的,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牛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再加几片西红柿,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
反观我们国家,国人是很重视“吃”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便体现了我们对“吃”的热爱。我想这与我们国家的文化也分不开,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是小农经济,农业发展占据了生产的大部分,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食文化的最重要的表现。
二、饮食对象
因为不甚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不甚丰富的自然环境,导致英国的食物来源较为单一,肉类以鸡肉、牛肉为主,水果以苹果、香蕉、葡萄最为常见。在英国人的一日三餐里以晚餐尤为重要,早餐和午餐经常是一个面包或一个三明治再加一杯咖啡解决,而晚餐却是要与家人一同享用,菜品也丰盛许多。作为英国国菜的炸鱼薯条也就是炸鱼与薯条的搭配,虽说鱼肉鲜嫩、酱汁可口,可要想用它为英国食物正名是不太可能的了。
英国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包容性。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许多英国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我有一个Seminar的老师是中国人,她在格拉斯哥开了一家火锅店,一直位于格拉餐厅推荐排行榜前列。她曾经跟我们分享了一件趣事,她说有些留学生假期回国,会带回一些中国的卤味给这边的英国朋友尝鲜,都是些真空包装的鸭舌、鸭脖、鸭珍,味道独特并且方便食用。英国人可不认为这种东西有多么的美味,他们认为鸭舌这些东西都是很低等的食物,都不会去吃这些东西。有位英国老师收到了这份特别的礼物一下就傻眼了,他的中国学生跟他解释了半天,说是中国著名的特产才勉强收下。不过这并不能改变这些英国人的多年的饮食习惯,他们的食物都很传统和保守,这让从小尝遍各种神奇食物的中国留学生对家乡的美食牵肠挂肚。
三、酒吧文化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英国,酒文化都在两国的饮食文化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在评选“全世界最爱喝酒的国家”中国位列第二,第一名不是众望所归的俄罗斯而是众人眼里气度不凡、彰显绅士风度的英国。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其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连敬酒的次序、酒杯的位置以及酒杯里的酒量都赋予了特别的含义。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显然,中国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而英国人则是传统的西方思维,在英国,大大小小、各具风味的酒吧遍布一个城市,每个酒吧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英国的酒吧文化里,Pub才是英国人的日常活动,是一种社区文化。他们很少象中国人一样去家中拜访、聊天,所有的邻里交往、朋友相聚基本上都是在酒吧中进行的。就像中国人聚会吃饭唱歌看电影一样,去Pub早已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在酒吧里,很多英国人大杯的啤酒,倚着柜台侃侃而谈,坐在酒吧椅上的往往是点了烈性酒豪饮的。英国人喝酒不像中国人那样点上荤素几个小菜,他们通常是啤酒配上芝士薯片,并且进了酒吧要喝三大杯才罢休。他们还喜欢一起在酒吧观看足球比赛,世界杯赛季期间,我时常可以看见足球爱好者们聚在酒吧里,为直播中自己喜爱的球队高歌欢呼。
为期一年的学习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英国的学习还没有结束,有压力也有期许,这段留学经历都使我的人生更为丰富也更有意义,幸好时间还长,我还有时光能让我能在这里留下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