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蔡如逸
一、新的开始
2010年世界杯,西班牙夺冠,那时候的我并不懂足球,只是跟着爸爸看比赛,但那支身着红色球衣的队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阅读、电影,都一点一点种下了我对于西班牙这个国家的向往。于是在高考之后,我选择了西班牙语作为大学专业。 2018年秋季,我来到了巴塞罗那。
在即将把手机调为飞行模式的时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发了一条朋友圈,满怀期待和忐忑。
我是和一个同班同学一起去的,这样我们能相互有个照应,在异国他乡也不至于太害怕。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到达赫尔辛基机场之后,意识到自己现在开始大部分和他人交流的时间都不能使用母语,感觉十分奇妙。在从巴塞罗那机场去往学校宿舍的出租车上,我望着窗外的灯光,想着,这是我将度过十个月的地方。
喜悦和期待褪去得很快,其实九月份我都只在做一件事情:适应。本地人不可能像外教老师一样耐着性子放慢语速和你讲话,甚至由于巴塞罗那位于加泰罗尼亚地区,这里的官方语言是加泰罗尼亚语,当地人之间交流都是用加泰语,路上表示、公共交通、商店货物、学校邮件,统统都是加泰语;西班牙人的作息时间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下午两三点吃午饭,晚上九十点吃晚饭,我们若是出门在外,饥肠辘辘时餐厅仍不营业,再者这导致了上课的时间和国内差别很大,例如我有上午11点上到1点的课,还有下午5点上到7点的课;在国内再怎么了解西班牙的特色美食,来了之后依旧吃不惯,或许偶尔吃一两次还好,拥有的始终是个中国胃,总是费尽心思去寻找家里的味道……还有很多很多,让我的九月份过得实在有些狼狈。
但渐渐从容后,我开始能够欣赏这座美丽的城市。首先想说的便是这里的气候,真是被上帝眷顾的地方,一年有300天都是晴天,冬天最低温度也不过3-4度,干湿适中,难怪所有人都愿意来这里度假。作为一个在内陆生活了20年的人,自然是无比热爱这里的海滩和港口了,阳光灿烂、水波粼粼,飞过一群海鸟,我能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做就只静静地望着这景色。博物馆、教堂、商店、餐厅,应有尽有。我在这里见过日出日落,也无比庆幸能见到这里的一年四季。
虽然人都是对熟悉的事物感到舒适,但我既然选择来了这,便是想要体验不同的东西。我无比感激一切。
西班牙人的懒散和工作效率低是在全世界都有名的,而这一点也在大学中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首先最令我震惊的,是这里的选课系统。由于我们是交换生,所有课程都是选修课,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凭自己选择想上的课, 我所在的是翻译系,但我们也可以选择其它院系的课。在学期开始前的预选课的时候我没有选上当时心仪的一节翻译课,来到教室问老师,老师说你得去问学籍管理办公室,我只负责教学;来到办公室,工作人员说我们已经规定了改课的时间,你只能在那个时间里修改;在规定时间去了,工作人员告诉我说,申请已经帮你提交了,但没有人知道结果会是怎样,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课还剩几个名额,也不确定大概什么时候能告诉你结果。我前两个星期,就是在这样的反复折腾中,怀着对于自己没课上的恐慌胆战心惊地度日。
我选了一节非翻译系的课,当我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老师说我已经错过一个星期的课了,才知道原来每个系学期开始和选课改课的时间不一样,这导致了政治系上过一星期的课我才能从翻译系的系统里看到课的信息。我无数次感叹,怀念国内大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要上什么课的日子。
好不容易搞定选课了,开始以稳定的课表上课,于是更深入地认识西班牙大学了。首先是迟到问题,我有一个老师从未准时到过教室。有一个本地朋友还和我开玩笑说,他读大学的时候总是会迟到,因为比老师到得早不礼貌。老师上课不点名,学生旷课太过于稀松平常了,我在政治系的那节课,有人甚至是我一个学期都没见过他,考试的时候才出现,而平时上课上着上着就会有学生背着包离开,老师也不过问,还面带微笑地对着开门的学生Say goodbye。
我在国内的专业核心课强度是较大的,每天都有课,课最多的学期一周五天的上午都是满满当当的,而到了这里,核心西语课一周一节,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老师迟到2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满打满算的两个小时以他的效率就能讲一篇短小的文章。英语课整个学期只有五个作业,尽管如此每次收作业时还是有很多学生未做拖延。
在西方人眼里,勤奋、不懂休息是中国人的特点,在这里我感觉本地学生也是这么看我们的。但时间一长,我反而为此感到骄傲,因为上课时我能感受到我的水平比他们高。我认为,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学生,那职责便是学习,就要一心一意把这件事做好。
所以即使来到了西班牙,我仍尽全力坚持做个中国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按时交作业,课余时间会去图书馆,好好复习。这样的学习才让我觉得充实。
说到这里,我并不是说西方的教育一无是处,自然我们要向西方学习的地方我也观察到了不少。国内的课堂虽说多年以来一直在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加上我们专业是零基础开始学习一门语言,自然在课堂是老师讲我们听。而在这里,更多的是老师作为一个课堂组织者、话题发起者和鼓励的角色,让我们自主思考、分组合作,老师注重的是我们能够输出信息。还有一点让我很喜欢的,是老师会用心倾听每一个人的声音,不像在国内尊师重道的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会怯于和老师交流。虽然选课系统在前面被我吐槽过了,但这也能够说明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是有很大的自主权的,也不存在固定的班级,于是便会出现同一个系的学生学的内容相差较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
三、更独立的自己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是一个在同龄人中较为独立的人。14岁开始我就离开家去寄宿学校,一个星期回一次家,上了大学以后,虽然学校离家里很近,但学期中间最多也就回去过一次。平时也不习惯和家里人分享我的生活,有好事还会说一说,若是发生了不愉快的事、受了什么委屈,是绝对不向家里人说的。在大二之前,我也一个人出去旅游过。
此次出国交流,这也是我的目的之一:进一步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出国前的准备手续很繁琐,准备公证双认证材料、网上申请注册、国际交流处的手续、学院手续、订机票、订住宿,四月份刚收到巴自大发来的邮件的时候还有种不真实的感觉,第一次收到全外文的邮件,才意识到接下来的十个月自己需要面对的是什么。办签证需要去上海领事馆面签,在这期间我还犯了一个错误,因为长期签证需要去大使馆递交材料,我预约成了办理短期签证的签证中心,在临出发的前一天才发现这个错误然后又退票重新预约。签证材料很多需要自己翻译,户口本、父母工作证明等等一系列文件,大量专有名词,让我的暑假过得很是紧张。
虽然很就以前就开始不在家长住,但在出国之前却是从来没有自己做过饭,寒暑假在家的时候若是妈妈不做饭就只能靠外卖和零食过活。去年暑假我才开始学习一些东西,因为知道出国之后是一定要自己做饭的。我在这边住的是学校的公寓,在非常偏远的郊区,附近除了楼下一个酒吧餐厅都没有,大型超市也要坐两站火车才能到。即使有餐厅,价格也太高,根本不可能作为日常吃食。学校食堂不像国内物美价廉,价格昂贵且完全是西餐,不是很合胃口。前两个月对我来说很艰难,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去几公里外的超市买菜买日用品大包小包提回来,洗菜切菜做饭洗碗所有程序只能靠自己,住的四人间只需要一天厨房的垃圾桶就会满满当当,换垃圾扔垃圾不能落下,我们还得自己搞卫生。我直到现在还在感叹生活不易,一个人需要消费的物品和产生的垃圾实在是太多了,一个小小的家里需要操心的地方也是我以前无法想象的。原来家庭主妇真的值得敬佩的人群啊!
虽然到现在为止,我也不会做一道拿得出手的菜,但自己做的东西怎么吃着都香,也敢大胆地说回国以后、毕业以后在外也饿不死。有同学说自己不会做饭、不想学,住在住家里每天吃房东做好的饭菜,也有同学大部分时间都在食堂或餐厅吃很少自己做,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有些小小的自豪。
我向来就怕生,在国内的时候要让我和陌生人说话得是太阳从西边出来,我是那种明明找不到路也宁愿用导航一圈圈转也不想问路的人。但到了这里之后,我只能让自己改变。首先是跟学校的人,注册、学期开始,我什么都不懂,;抵达之后的三个月之内需要办居留卡,为此要跑警察局和银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突然谷歌地图用不了……这些事情,都逼着我主动去和别人交流,更别提还得克服语言障碍了。但渐渐地,我发现我不再那样胆怯,我发现以友好的态度和微笑去面对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友好回应你。甚至在外旅游时,我偶遇西班牙人还会用西语和他们攀谈,碰到中国人也会主动帮助他们。
过年的时候,我一个人待在宿舍过的。春节之前还很伤感,觉得一个人太凄凉,有一次很想家还偷偷地哭了。但真的到了大年三十,自己也没有特意说加餐,简单地做了点吃的吃了,在YouTube上看春晚,甚至没有和父母视频,国内好友发来的新年祝福也是由于时差隔了几个小时才看到和回复。大年初一倒是约了一个和我一样落单的中国朋友,两个人一起去巴塞罗那市中心逛街,喝了奶茶,在中国餐厅吃了回锅肉和水煮鱼,算是补了一顿年夜饭,两个人都很惬意。很久以前有一个同班同学说自己大三不想出国是因为一想到过年不能回家就无法忍受,我当时觉得挺矫情的,现在依旧这样觉得。我过得很平静,只要知道一切都好,也无需仪式感。我不认为这是孤独,反而认为这是成熟和成长。
四、行走,交友
所有交流生都一定会做的事情,便是旅行,自然,像这样没有生活压力和学业压力,欧洲地方小又拥有发达的廉航和公共交通,没有人愿意错过这个大好的出去看看的机会,我也不例外。
到二月为止,5次旅行,我一共到过7个国家的9个城市,且有2次是一个人出行,并且接下来还打算一个人去。所有旅行都是自己规划行程,机票、住宿、交通、景点、餐饮,出发前我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圣诞假期是我时间最长的一次旅行,10天去了四个国家的首都。
西班牙北部的城市毕尔巴鄂
阿姆斯特丹
我很喜欢一句话,Be a traveler, not a tourist.旅行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开阔眼界,是让我知道这个世界很大很多样。我不爱打卡式的出游,照着旅游网站的线路去网红景点和网红餐厅拍照发朋友圈,我反而喜欢去冷门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还清净无人打扰。我有一部单反相机,这部相机陪伴我走过每一个地方,记录下那些景色。
我的旅游节奏也很慢,不喜为了去更多的地方紧赶慢赶、压缩停留时间,若是到了一个让我心动的地方,我可能停上半个小时从不同角度拍照。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更喜欢一个人旅游,因为节奏很难契合,不想让别人等待我这个拍照狂魔。
柏林
布拉格
布达佩斯
欧洲虽小,却是真正的十里不同景。巴塞罗那是典型的地中海沿岸城市,一年四季都气温适宜,大部分日子是晴天,日照时间很长,坐拥黄金海滩,同时也有山脉,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山有水人杰地灵的地方。我第一次出西班牙旅行是十一月末去荷兰,那时候气温已经只有3摄氏度左右,在阿姆斯特丹三天都没见到太阳,寒风阵阵,终于深切体会到为何欧洲人都爱去南欧度假,在这样的气候中生活久了,谁不想逃离去海滩边晒太阳呢?圣诞假期在东欧,能扛过长沙冬天的我都冷到失去知觉,然后又在一月的葡萄牙被治愈。被博物馆深深迷住过,到过大陆最西端,见过最美的日出和日落,也看过不发达面的脏乱差。我喜欢欧洲的慢节奏,喜欢这里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喜欢有风格、有设计的街道,喜欢这里友好的人们。虽然在旅行中也被骗钱、被偷手机,为了省钱在机场过夜,晚上一个人出行总是心提到嗓子眼,但这些也是宝贵的经历,因为凡事都不完美。
到了国外,自然也希望能认识更多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到几个真正的朋友。我很幸运通过网络认识了几个朋友,在现实中见过面之后关系变得更加牢固;在学校交到朋友,当然也包括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中国交流生;第一个学期的两个室友是两个美国姑娘,这个学期是一个土耳其姑娘和一个俄罗斯姑娘,她们都是很好相处的人,土耳其姑娘还是个中国语言和文化爱好者,每天我们都会聊天。我享受这种文化和思想碰撞的感觉,有很合拍的人我也能只点一杯咖啡便聊上两三个小时,这一方面我倒是发展得有点像西班牙人。虽然回国之后可能再也见不到面,但友谊会在我心里长存。虽然不是一个能做到自来熟的人,在旅行途中,我也试图多和人交流,有些对亚洲文化感兴趣的看到我会主动和我聊天,住青旅的时候也碰到过很好的人,这些都是我会记得、会想要和别人分享的宝贵经历。
让我没有想到的一点,是出国之后反而增长了我的爱国情怀。在国内的时候难免会吐槽中国的方方面面,但来了这里之后才知道归属感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很重要的,外边再好,也不是我的家。而且每当涉及和中国有关的东西,我是绝对不允许外国人肆意评价和开玩笑的,我自己可以调侃,但他们就不行。而新鲜感褪去后,人总是想返回寻找自己熟悉、让自己感到心安的东西。在欧洲的日子虽轻松惬意,也还是怀念中国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