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暑假,得益于学校的信息渠道与悉心关照,我有幸得到了这个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六周的机会。能去这样一所国际知名的优秀学校学习是我莫大的荣幸,在此我要真心地感谢学校国际交流处在我材料准备与递交申请时所给予的帮助。
在来美国之前,我在脑海中想象过无数次这个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尽管与美国相关的新闻总是层出不穷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依旧流于表面。美国人爱吃什么样的食物?他们真的枪支泛滥吗?他们种族歧视真的很严重吗?当我坐在飞往旧金山的飞机上时,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翻来覆去。当我真正在伯克利学习了六周,体验了近一个半月的美国式生活后,我想我应该有资格动笔写下这篇心得体会,通过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来总结一下中美差异。
生活
一下飞机,就发生了一件令我大开眼界的事。我坐上了从机场去住处的地铁,在地铁门马上就要关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小哥成功地赶上了地铁并从门缝里钻了进来,接下来犹如火上喷发一样,地铁里的气氛迅速升温,车厢里的人开始为他喝彩,‘oh yeah’的喊声遍布整个车厢,更有甚者还从座椅上站起来和他击掌,就坐在门口附近的我看得人都呆了。来之前的确听说美国人性格较为奔放热情,但这也太颠覆我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了。接下来的几天里,总会主动和我说早安的邻居、嘘寒问暖的房东、不停向我推荐好吃的异国餐馆的同学......仿佛整个美国都在向我张开双手想要与我拥抱。这和国内就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国内的人大体上来说还是较为含蓄内敛一点,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与陌生人打交道,我觉得这就是不同的文化观念造成的后果,没有孰优孰劣。美国作为一个年轻发达的国家,又拥有大量的移民,不同文化与观念的冲击使得美国人对陌生事物的包容程度是很高的。相反,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泱泱历史的大国,儒家思想与明哲保身的观念早已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大多数人更愿意将关注点放在自己的事情上。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乐于帮助他人,我在国内向陌生人求助也总能得到善意的回应,我觉得我们只是不擅长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且不愿意去主动和陌生人接触。因为不论是书中,还是父母的教育,都告诉我们说话只能说三分,“且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是受到了我们观念与行为习惯的束缚的。当然单纯的害羞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基本上大部分的亚洲人都会存在害羞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就体现的很完全,虽然亚洲学生成绩普遍要较好且更努力,但课上回答问题次数较多的还是欧美的同学或者当地出生受美国教育的亚裔,即便他们给出的答案不一定正确,但他们永远都具有举手回答问题甚至向老师提出疑问的勇气。刚到美国时,我也很不习惯美国式的热情,你会感觉到街上很多人都会和你进行眼神上的沟通,如果你们四目相对,你还会得到一个善意的微笑。美国人的热情更体现在他们礼貌的文明举止上,‘excuse me’应该是美国人每天用的最多的词组,在买东西、询问问题、请求帮助、请求让一让甚至在马路上要超过你时,他们都会先说一句。而且当你的跟在别人后面进门时,他肯定会帮你把着门等你进去的,类似这样的很多小举动,无疑是国民素质的一大体现。当然,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会说“不好意思,请问”这样的礼貌句式,但和美国的整体素质还是有所差距的。但我相信,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和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素质也会迎来赶超欧美的一天。当然,在生活方面,国内最值得肯定的就是治安了,在那边除非是很繁华的地方,基本上一到七八点大街上就很少人了,不像国内一直到大晚上十一点外面都灯火通明,因为治安好不用担心回家晚所导致的安全问题。而枪支泛滥与种族歧视也使得美国人的光鲜生活有点名不副实。基本每个星期都能在新闻上看到枪击案,而我就算什么都不干站在大街上,也会受到种族主义者的无端谩骂,我既想与这些人作斗争,又害怕他们会做出出格的举动使我付出过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这种无奈的挣扎使我还是更喜欢国内这种平静安全的生活,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国民幸福指数比不上美国,但至少我们拥有一个安全和平的生活环境,可以使我们最宝贵的生命受到保障。
教育
教育,同样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相比于国内一股脑灌入式的教学方法,美国的老师更愿意引导着学生去学习,更愿意去激发学生的自我思想。正是因为这样,老师很喜欢看见同学上课举手发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节大数据的课上,当老师说到大数据的调查方法的优劣时,一个当地学生直接举手用自己研发的app作为例子和老师讨论了起来,这一个举动直接使得一堂课仿佛变成了一堂讨论会,老师直接走下讲台和学生近距离沟通,同学们也此起彼伏地提出自己对于这方面的看法。整个讨论持续了大概有四十分钟,大家都在交换着自己的意见,虽然我并没有很多的发言,但我觉得我在这堂课学到的东西以及我受到的启发比一堂四十分钟老师滔滔不绝下面死气沉沉的课要有价值得多。除了课堂上的引导,课外的工作其实才是最繁杂但却最能让人进步的阶段。基本上每一节课后老师都会布置很多作业,这些作业算不上很难,但却很考验人的自学能力,大部分作业都需要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很多书籍或者在网上查很多材料才能完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能在媒体上看到国外的图书馆到了大半夜还是灯火通明。我自己在完成平时论文的时候也是花了好大的功夫,而且老师告诉我们因为这是暑校,比正常学期的作业量已经要少很多了,我都很难想象这么一所优秀的大学的学生所承受的课程压力。为此大部分老师都会有一个一周一次的‘office hour’,虽然叫这个名字,但老师们都会把地点选在咖啡馆这样氛围轻松的地方,这段时间就是用来专门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疑惑的,比起国内一下课就看不到老师的踪影,我觉得这个制度很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觉得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我的老师们基本上都没有和我保持很严格的师生关系,我们之间在课后就和朋友一样,老师会叫我的昵称因为他们总读不来我的中文名字,我也可以直接叫他们的昵称或者名字,他们不会觉得这样有任何的不尊重。尤其是有一门语言课的老师,她很喜欢和我们这些中国学生聊天聚会,她带我们去看过脱口秀,带我们和她的声乐老师见面还一起上了一门音乐课,带我们参加当地社团的聚会......平常一起喝咖啡聊天这种都算得上是家常便饭,这在国内真的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基本很少会有老师愿意会和学生有课堂之外的交集。在平时的闲聊中,我也和这些老师们讨论了中外教学方法的差异,我总结了一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数量的巨大差异,相比于国外十几二十个人的小课堂,国内动辄一百多人的课让老师没办法照顾到每一个人的需求,这也意味着课上只能是老师做主角,不然课堂内容根本讲不完。至于课后作业,批改这么多的作业显然也是老师难以做到的。而且老师除了教学以外,还有着大量的科研任务,这也使得国内老师们无暇应对同学的各种学习上的问题,更不要说在生活中联络了。这种就属于是国情所造成的的差异,美国的人口数量使得政府不仅在教育,甚至社会福利以及政策实现方面都要比中国有更大的余地。关于这些,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中国大学的发展,我们也能有足够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去负担起我们如此之多的学生的教学任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将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要务,这样的话,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精彩的明天。
(与语言课老师Melody的课堂合影,这就是我们课堂平时的样子,老师就直接和同学坐在一块,同学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文化
最后,我想谈谈文化差异这方面。这也可以很好地由我自己的一个亲身例子引出。那也是刚到美国不久,我参加完一个活动后坐地铁回学校,那天地铁上的人很多基本上没有空位置了。这时候车厢内进来了一名没有双手的残疾人,但是没有一个人给他让座。车发动后,因为地铁很晃他要费很大的劲才能维持平衡。看着他如此吃力,我就站起来和他说我可以把我的位置让给他。出乎我的意料,他不但没有接受我的好意,还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说了一句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吃了闭门羹的我感到十分尴尬,转身一看,车上很多人都向我投来的异样眼光让我更加难受,我只好迅速回到我的座位坐下来躲避这些眼神。我脑袋里充斥着疑问,难道给残疾人让座是一件错事?从小我接受的教育就是在公共交通上要给残疾人让座,一件互相帮助的好事难不成换个国家这就成了反面了?一回到学校,我就去了学校里的咨询中心,询问那里的老师我这件事错在哪里了。老师给出的回答令我大跌眼镜,他的意思是在美国,大多数残疾人觉得自己是和正常人没有区别的,正常人也这么觉得,这是他们所提倡的人人平等所导致的,残疾人会首先自己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实在做不到再向周围的人求助,这时周围的人得到寻求帮助的请求或者说许可后,才会欣然地去帮助他。所以没人会在地铁上主动去给一个残疾人让座就和没有人会主动给正常人让座一样。那个老师也说到,亚洲学生遇到这种情况的占很大一部分,但是大部分有教养的残疾人会礼貌地拒绝或者接受,所以只要我心是好的没有歧视他人的成分在里面,我这件事就是没做错的。尽管老师的在和我的谈话中尽量去安抚我的心态,但我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所谓的文化差异的影响。在美国的六个周,我都很难接受这种差异。我看到老弱病残这种还是心里会有想要帮助他们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令我感受到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在一门课期末的类似于小组演示的作业后,老师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总结做的好的方面。当轮到我时,我在一开头就说我们组的成绩主要来于我们团队的努力合作和老师平时对我们的帮助这样的感谢式套话,老师立马很不开心地打断了我,他说他想看到的是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贡献的总结,如果你将功劳归于团队,那么就说明你自己根本没有做什么贡献。这让我想起在国内时,不论是取得了什么成就,大家都更愿意谦虚地将功劳归于自己的团队,从而弱化个体在团队中的贡献,因为从小父母就会教育我们在外要表现得谦虚,要多做少说。而在美国,每个人都很高调地说出自己在哪个方面做得很好,大家也更愿意去推崇那些在团队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这应该是一种个人主义或者说英雄主义。中国则更推崇集体主义,大家推崇的是那种一个团队团结在一起向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的情况。还有一点就是美国人对于隐私的看重程度要大大高出于中国,大部分我们中国人觉得夹杂在聊天中很正常的东西,美国人都会觉得是对个人隐私的不尊重从而不去讨论。比如体重这种,美国是个肥胖率很高的国家,随处都可以看到很多的身材发福的人。一般在中国文化里,你的朋友太胖了你劝他减减肥保持健康,我们看来是一种朋友关心的体现,美国人则觉得这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因为体重涉及到了他的隐私。更多的诸如是否结婚,收入与年龄这种充斥在中国人谈话里的话题,在美国人看来都是聊天中的“禁涉区”,和中国人相反,大多数美国人不愿意在乎他人的看法,他们更喜欢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这和个人隐私的重视结合在一起就导致了美国人厌烦于讨论这些类似于标签的东西,他们更想展示出独特的自己,他们可能很少会和你聊工作事业这些,但他们会很乐于和你分享一些生活中家庭中遇到的事或者讲故事,讲故事应该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一个讲故事讲得好的人会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喜爱,哪怕两个陌生人相遇,为了打发时间也能讲很久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和我们在网上看的段子不同,往往来自于口口相传的长辈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在这些真正能够让人敞开心扉的东西上,美国人从不吝啬。在我看来,不同的历史必定会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是每个国家能够蓬勃发展的基本。而大多数的文化差异都离不开尊重这两个字,不论身处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就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哪怕你打心底觉得这个不合理,你也必须给予当地人足够的尊重,这既是一种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在当地参加的讲故事大赛,专门分享自己的故事)
在写下这篇心得时,过去的那一个半月仿佛又在我脑海中重新经历了一遍,体验一下异国风情真的是一个很宝贵的经历。还是要感谢学校与国际交流部对我提供的帮助,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开拓了视野,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让我看到了美国能成为一个世界第一大国的底蕴与原因,也让我看到我国与美国的差距是显著存在的。我意识到虽然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的经济体,但这艘正在前进的航空母舰身上,仍有着需要填补的漏水口与需要装备的武器。我渴望着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工作的我可以将自己的一身所学献给这艘新兴的航母,成为她的燃料,使她在这发展的航线上奋勇争先,永不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