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学期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第二天,我便带着些许期待踏上了前往洛杉矶的航班(我订的是从洛杉矶转旧金山的航班),准备开始崭新的异国学习生活。而在UCB整整6周的学习与生活,也确确实实给我带来了许多奇妙美好的“第一次”体验,让我见证了世界的斑斓与多姿。
当然,这次游学也启发了我在两国教育上的差异的一些思考。
在教育方面,其中最为深刻的感受,可能便是人均资源的差异了吧。在中国的大学里,的的确确有非常多优秀的教授,也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由于人口众多,再大的数除以众多的人口数,人均资源的占有便相对而言变得小很多了。而美国无疑在这方面占据了优势——在较好的大学里,几乎可以保证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享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的。
当然,这也与两个国家不同的教育体制有关。中国因为高考制度的存在,更加偏向于是“大众教育”,也即,每一个人,不论他来自社会的那一个阶层,都有通过高考进入一所较好的大学,为未来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打下基础,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和机会。而美国的“精英教育”几乎注定了只有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才能支撑得起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阶级固化比较严重。不过前两年北京状元关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叙述也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和网友们的广泛讨论,这个问题目前在中国也的确存在,在此不展开讨论。
在教学形式上面,如果说要做一个对比的话,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传输和掌握,而美国的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在国内的大学课堂上,一般都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记,当然也会有一部分课程需要做实验,但传统的教学形式还是更为普遍和广泛。虽然一个班只有30个人,但绝大部分课程是两三个班一起上课,因此老师也很难认识每一个同学。
而在美国的课堂上,这种老师讲授形式的方式自然也不可或缺地存在,但只属于课堂形式的一个部分lecture(讲座),还存在seminar(研讨会)、laboratory(实验)等多种上课方式。我选的一门课程是统计学院开设的Social Network(社会网络),感觉是一门融合了统计学、拓扑学、编程、社会学、心理学等看起来知识的相关度并不高的一门课程。从第一节课的作业是在校园里进行问卷调查,到后来用python对老师提供的成千上万组数据进行处理,从社会心理方面分析社会网络的特点,到学习拓扑学里的图论知识对社会网络进行数学建模……这种边学习边实践应用的模式让我觉得很享受。
结交的一名同样是来参加暑期夏季课程的上海交大的同学,他的作业就更加有意思了,他选的一门课程是Culture and Controversy,除了常规的调查和写论文,还需要去法院参加一场听证会。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我觉得虽然这种人文类课程的作业看起来不那么“学术”,但却确确实实能够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当然,中国的教学形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效率很高。只要你对学习葆有足够的热情,那么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点的速度绝对是在美国的大学里不可比拟的。而美国的同学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较为深入地掌握知识点,则需要自己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研究。
另一个感受便是,美国的贫富差距真的非常大。不论是在伯克利,旧金山,还是洛杉矶,大街上总是由许多流浪者裹着一层被子蜷缩在某个角落。他们无家可归,下一顿饭能不能吃上也没有定数。就拿伯克利来说,伯克利的南部是有许多商铺的地区,许多流浪汉便坐在超市门口或者BART门口,等着进进出出的人们把购物或者乘车找的零钱给他们。同样,大街上也有许多跑车飞驰而过,海边屹立着许多栋漂亮的小别墅,港口码头也停满了私有游艇。这种巨大的反差确实让人有些诧异,这也是美国应该要正视并积极改变的现状。
下面就介绍一下具体点感受吧。
在万米高空上俯瞰太平洋与美国西海岸的交界线时,蓝色的大洋与或棕色或被植被覆盖成为绿色的陆地之间的清晰界线真的与地图上的曲线完全一致,甚至可以看到最北方大概是格陵兰岛地区耀眼的白色冰雪地带,这种感觉真的非常震撼。
初到伯克利的第一印象便是:加州似乎永远都是天空湛蓝,阳光明媚,草木繁茂。至少在我呆在这里的六个星期里,我真的是一滴雨都没有见到过……这里的气候也超级棒,除了晚上会比较凉,必须要穿外套,白天气温低一点的话可以穿长袖再套一件外套,气温高一点只穿短袖也不会觉得冷。
刚在这里时,我觉得走在路上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总是可以碰到憨态可掬的小松鼠们,如果停下来逗它们玩玩,它们没准还会爬到身上来寻找食物(亲测有效)。
来到UCB,最重要的部分自然就是学习了。我选了两门课程,其中一门是统计学院开设的,需要用python来处理数据。由于我没有学过python,完成作业的过程自然也就非常地艰难痛苦,但很幸运我的instructor非常地有耐心,因为我们班只有10个人,他会尽量确保每一个人都理解了,每讲一个知识点总要问一句:” Does it make sense to everyone?” 并且总是鼓励我们多问问题,不懂就问 “No matter how stupid you think it is.” 而事实上,班上很多伯克利本校的同学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因为有的数学问题在我和其他来自中国的同学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他们居然也要问。刚开始,我们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也确实会有所顾虑,但后来慢慢融入大家,也就开始随心所欲地提问了,这样也确实比自己花费很多时间思考问题再在内心纠结要不要去问老师高效得多。
虽然老师Ugur是土耳其人,说话带有一点口音,但他的逻辑思维非常地清晰,在他的帮助下,以及自己经历了很多个夜晚熬夜死扣每一行代码后,我对python掌握得愈加熟练,每一次完成作业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最开始痛苦地学习python,到后来逐渐开始享受先去“豪华”的Doe Library编几个小时程再去健身房的生活,这也算是自己在学习态度上的进,
这门课在最后考试的时候,我确实是有点压力的,可能是知识点比较多且杂吧。考final的那天我凌晨四点就自然醒了,只好从床上爬起来继续复习。也算是经历过“凌晨四点的伯克利”了吧。
另一门课程是机械工程系开设的,老教授Marcel是一个非常和善且风趣幽默的人。这门课程的小组作业很多,也因此深入结交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朋友。这门课有点像是职业培训,从最开始的作业是设计自己的resume(简历),到personal proposal(类似于个人介绍的东西),再到组队进行作品设计、提交报告,以及以产品发布会的形式做展示。因为班上有很多native speaker,所以peer pressure也挺大的,更何况中间还要self-evaluation和peer evaluation。所以这门课的作业也占用了很多周末时间来和自己小组的同学聚在一起或在图书馆预定学习讨论室,或约在咖啡馆开工讨论课题并合力完成作业。
这个部分里面对我来说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做PPT展示了,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害羞不太敢在公众面前做展示的人,更何况我的英语尤其是口语也并不怎么好。在第一次做展示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准备也并不十分充分,稿子也背的不熟练,一上台就把很多要讲的点给忘了,于是不停地看稿,在eye contact(眼神交流)和gesture(手势)这些方面做得很不好(类似的评分点还有voice conjunction(声音流利度), enthusiasm(热情), professionalism(专业性)等等),而且整个演讲也并不流畅, 从老师后来发给我们的录影来看,我觉得自己的表现真的挺糟糕的。
于是在第二次的小组任务展示中,我只好以勤补拙,每天早上早起背稿子,并且在上课前去和队友们在图书馆预定的学习室里面一遍遍预演,虽然最后我的表现不算完美和惊艳,但跟第一次相比真的进步了很多。
另外,和小组成员一起齐心协力做小组作业也是增进彼此感情的重要过程。在我的第二个小组任务成员里,有一个来自当地bay area(湾区)的同学Spencer,大家在他家完成小组报告时,他还为每一位客人准备了传统的美式家庭晚餐:芝士土豆泥,煎牛排,甜甜圈,一种类似于莴笋的当地蔬菜,还因为我是中国人而特意准备了带有美食特色的青豆鸡肉炒饭。总之,三四个人齐心协力通过合作与分工一起完成小组作业的感觉真的太棒了。
不过在上课的第一天,我确实有点震惊。当我在规定的上课时间提早十分钟到达教室时,发现教室里居然空无一人。在接下来的十分钟里,才有几个同学陆陆续续到达教室,当然,老师也过来了。当我看到时间已经是10:02了,而老师还没有要上课的意思时,我开始认真思考我是不是走错了教室。好在老师看出来了我的疑惑,解释道:我们一般比规定时间晚十分钟才开始上课。虽然不是很理解这种迟到文化,但入乡随俗,于是我每天按时10:10才踩点到达教室。
再来说说这边的食物吧……每天热量爆炸的墨西哥芝士薯条鸡肉卷、意大利蒜香鸡肉calzone,味道像直接往嘴里塞糖一样甜到齁的甜甜圈,超级多巧克力流心的布朗尼,这些食物真的让我长胖了很多。但是这边的奶茶不像国内一样由糖、奶精之内的制成。而是真的牛奶+茶包,奶味和茶味都很浓,其中有一款很经典的奶茶就叫Berkeley fog。
最喜欢的就是在Bowles hall自己倒一杯面糊烤制香喷喷的华夫饼,再撒点蓝莓、淋上巧克力酱,挖一小勺奶油放在上面,再撒上糖条准备享用,还有一家华人开的面包店Shengji Bakery里卖的月亮巧克力包也是我的最爱。伯克利南边也有很多的中餐馆,比较出名的要数川菜店古月飘香了,但事实上我觉得味道并不算十分正宗。西南边的另一家中餐馆Great China的味道倒是非常不错。另外我也比较喜欢吃南边的日料和韩料
完成了作业后没有学习压力的周末生活就更加多姿多彩了。乘坐湾区的一种类似地铁的交通工具BART去旧金山联合广场的大街上逛逛,参观宏伟壮观的艺术宫,在金门桥下脱掉鞋子光着脚丫走到沙滩和海浪中去,在渔人码头吃着香蕉巧克力榛子酱卷饼,再和舍友一起到一家网红餐厅Crab House来一份螃蟹,牡蛎以及装在面包里的奶油蘑菇浓汤,旧金山之行可以说是很完美了。
在周末的日落时分去海上划皮划艇感受sunset paddle也是很棒的体验!
和舍友一起在学校的学生运动网站上报名参加了皮划艇项目,很幸运地抢占到了最后两个名额,嘿嘿。在那个周日傍晚乘车到伯克利西边的海边上,大家换好专门的衣服,因为晚上的海面上比较冷也多加了一件外套。再听教练讲完划桨技巧和注意事项以后,便两人一组抬着各自的艇到码头上准备出海。
在落日余晖下,碧波荡漾里,在海面上划着桨感受海风的吹拂真的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了(虽然事实上手臂也划得很酸,哈哈)。在海面上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向西边移动,一点点被海平面所吞噬,最后完全消失,天色也一点点地随之黯淡下来,弯钩似的月亮也逐渐显现出来。望着无边无际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海面有点炫目,但一涌一涌的波浪推着小艇摇摇晃晃的又很惬意。
等到九点多天色已经变成了灰蓝色,我们终于划上了岸。虽然夜晚在荒凉的海滩郊区搭公交回downtown似乎有点危险,但好在大家一起参加皮划艇活动的同学已经渐渐熟络起来了,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旅程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一个周末,和朋友们一起去斯坦福的校园里溜达,感受名校的氛围也是非常棒的体验。
说实话我和我的朋友们都觉得斯坦福的建筑风格没有伯克利好看,但整个校园很大,建筑排布得较为稀疏,一看就给人一种私立学校资金充裕的气质,其中最为宏伟壮观的应该要数斯坦福纪念礼堂(Memorial Church)了,它里面的构造也非常的宏伟震撼,据说乔布斯的遗体告别仪式便是在这里举行。
当然,来了斯坦福,自然也要顺便去参观一下硅谷,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去的那一天刚好是星期六,因此也很遗憾没有能够进入google进行参观。
除此之外,周末的活动还有临走之前到折扣很优惠的奥特莱斯Outlets开启疯狂买买买模式,以及在伯克利的影院观看了好像要9月份才在大陆上映的影片《蚁人2》。《蚁人》里面有很多场景是在旧金山取的景,看起来很亲切很熟悉,只可惜自己英语听力水平实在有限,而电影又不配有字幕……因此只能根据场景边看边猜懂剧情……
感觉伯克利最令人惊喜的就是图书馆了,整个校园里有三十多所图书馆,但我最常去的也只有三所:Moffitt Library, Doe Library, Kristy Engineering Library. Moffitt Library是一座特别现代的图书馆,里面的装修风格很现代主义,色彩明丽,设计简洁,第四层是Noise floor, (因为伯克利的地势和重庆有点像,我一般都是从第四层大草坪那边的入口进去了,嘻嘻)大家可以讲话讨论;第五层是Quite floor, 比较适合独自学习的同学。窗边的位置我从来没有占到过,因为景色很好很抢手,通过巨大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大草坪上遛狗和玩游戏的人们。很多次我下午上完课再去Moffitt连非窗边的普通座位都没有了,后来才知道,因为Moffitt是food allowed, 所以大家都喜欢来这里边吃边学习,哈哈。
Doe Library是我去过的第一个图书馆,刚进reading room我就被它给惊艳到了。它和Moffitt完全是两种迥异的风格。古典,端庄,典雅,这大概就是Doe Library的特点了吧。从外面看它是一栋古典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和tower相互衬托成了伯克利的经典景点标志。阅览室里高穹的屋顶和精美的雕饰,配上每个座位上黄色明亮的灯光,营造出浓浓的学术气氛。最后考试周的时候,Doe Library几乎成了我每天必打卡之处。
Kristy Engineering Library算是一个地下图书馆了,它不像Moffitt Library或者是Doe Library那样有鲜明的特色,但它作为一个工程类的图书馆,里面类似是café里的两人对坐的小圆桌,还有像是手工体验艺术馆里的大方桌,可以说是很文艺小清新了。因为它离我上课的E(E有很多机械工程系和核工程系的实验室,超级酷!)很近,所以一般我们的小组项目都是在这里订学习室进行讨论啦。
在这次伯克利之行中,也认识了很多非常优秀非常可爱的朋友们。我的舍友来自香港大学,在她的带领下,我也跟着在很多个在伯克利的日子里学习到深夜。转租给我房子的同学是来自北大生命科学院做交换生的同学,在我刚刚抵达伯克利的第一天就带领我熟悉校园,去学生中心办理好各类手续,以及探索校园周边美食。
除了同样来自中国的同学,还认识了很多在伯克利本校读本科的优秀同学,当我们坐在同一间教室上同一堂课的时候,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就会相对而言变得明显起来。其实我倒没有觉得孰好孰坏,只是各有优缺点吧。我觉得美国的同学在面对开放性的问题时可能会更具有创造性一些,而中国的同学在数理方面的确更具优势,而且一部分同学确确实实是相当勤奋的。
伯克利之旅已经结束一段时间了。无疑,这是一段美好快乐而值得回忆和回味的时光。最开始参加这个项目只是想提前稍微体验一下“留学生活”,因为只是summer session,课业压力倒也不是很大(但是也有为了备战期末考试凌晨四点从床上爬起来复习的经历)。不管怎样,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我想要在研究生阶段选择在国外深造的想法。因为,我想要看看更大的世界,也想要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