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我在曼城已经度过半年的留学生活。由于英国的疫情日益严重,我提前回国在家通过上网课继续学习。回到家的这些日子里,在曼城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不断在我脑海里闪现,我没有想到,我会对这所学校,这座城市如此留恋。反思这段经历,这半年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改变。
一.曼大学习
我们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上课主要在北校区的Sackville Street Building里。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肤色,操着不同的口音。有些外国同学会选择在读大学之前gap几年,或旅行,或工作,用这些时间来明确自己将来的目标,这与在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班就有一位看上去年龄比我们大很多的同学,据说工作多年后因为很喜欢这个专业所以来学习。在曼大,我们的课程种类主要分为lecture、tutorial、laboratory。Lecture就是全班一起上的大课,是我们的专业课。在课上,同学们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老师们都会耐心解答。Tutorial是一种辅导课,老师和几个博士生会来解答我们在作业中的疑问。Laboratory是实验课,同学们被分为几个小组,由老师或博士生带领进实验室进行参观或操作,之后我们需要完成实验报告。此外,还有每周一次的pass,由一两个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十个左右的学生进行辅导,氛围轻松活跃。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名personal tutor,每隔几周都与我们见一次面询问近况,他也是我们不论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向其寻求帮助的人。
Sackville Street Building
在曼大课业比中南繁忙得多,于我而言,平时得作业和实验报告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曼大对抄袭的管控十分严格,实验报告有时也会被要求查重。因此,我们需要把资料看懂,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这样也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老师们对实验报告的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一篇高分的实验报告不仅要熟练地使用英语,还要有清晰地逻辑结构,合理的配图说明,以及结合课堂知识并拓展延伸。在曼大的两个学期,写实验报告的经历使我尤为印象深刻。数不清多少个夜晚我坐在自习楼或者图书馆里,在谷歌学术和Science Direct等网站上焦头烂额地搜寻着文献,一边又庆幸出国前的雅思小作文没白练,至少现在写起图表的分析还算得心应手。直到认为手上的工作可以告一段落,抬起头才发现偌大的自习楼早已空空如也,只有几个大叔在慢悠悠地扫地。
空荡荡的自习楼
在曼大的第二学期,我们有一门课程是小组项目,主要内容是设计一款产品。我们团队的六个人来自三个不同的国家,多种文化的碰撞也使这门课变得更加有趣。为了活跃气氛,我们在开小组会议的时候带上零食与大家分享,我仍记得外国同学第一次吃到蛋卷、辣条等食物时那惊喜的表情。从做计划开始到做展示和写完报告,整个项目持续了近三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我与其他几个成员也逐渐熟络起来,并发现了大家个性上的差异。外国同学常常有大胆的想法,而中国同学往往更加严谨细致。越来越多不同观点的提出,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完善。而这样大跨度的合作,也是我在国内所未曾体验过的。
在国内时我自认为英语听力还不错,可是到了英国才发现老师们五花八门的口音我根本招架不住。好在大多数老师都会提前把讲义上传,方便我们预习,而且对于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都会耐心解答,无论这个问题多么幼稚。有些热心的老师,在tutorial上但凡你露出一点点疑惑的神色,他就会凑过来讲到你明白为止。我曾是一个不敢放开胆子与老师交流的人,但曼大老师们的耐心和热情逐渐打消了我的顾虑。
无论是平时写作业,写实验报告,还是考试前的复习,我都喜欢去公共自习区,而不是待在宿舍里。主图书馆和Alan Gilbert Learning Commons自习楼离我的宿舍较近,成为了我最常去的地方,北校区的焦耳图书馆就在Sackville Street Building里,下课后约上几个同学一起,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Alan Gilbert Learning Commons
Alan Gilbert Learning Commons自习楼24小时开放,内部设施齐全,有各式各样的桌椅,甚至还有沙发和用来午睡的休息椅。我尤其喜欢坐在临街的玻璃幕墙旁,累了就看看车水马龙的Oxford Road,和旁边建筑物上的光影变幻。自习楼里有可以预约的自习室,关上门可以在里面自由讲话而不会打扰到别人。万圣节的晚上,外国的同学们都画上夸张的妆容出去蹦迪,我与其他几个同样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的中国同学在LC里订了间自习室一起写起了作业。
从主图书馆的窗户里看到的Alan Gilbert Learning Commons自习楼
不同于有着强烈的现代风格的Alan Gilbert Learning Commons自习楼,主图书馆是一座很有年代感的红砖建筑。主图书馆里比LC安静很多,书页翻动的声音和键盘打字声这样的白噪音特别适合学习,而且坐在书堆中学习的氛围格外浓厚。我喜欢在图书馆里找个角落坐着,冬日的午后被图书馆的暖气包围着趴在桌子上小憩,醒来以后又可以精神百倍地继续学习。
主图书馆
二.曼城生活
出国之前曾担心只身在国外会很想家,但在曼城待了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有太多太多缓解思乡的方法。只要多多留意身边的美好,积极地去融入当地的生活,便可以把每天都过得有滋有味。我的宿舍靠近公园,在这里人与自然相处和谐,这一点我尤其喜爱。闲暇时带上一把坚果往公园的长凳上一坐,松鼠们便会抖着毛茸茸的尾巴围过来。看着它们在阳光下轻巧跳跃的身姿,心情都跟着明媚了起来。
宿舍窗外的松鼠
曼彻斯特虽然是个工业城市,但也不乏历史文化气息。这一点在建筑上的体现尤为突出,在曼城的大街上既可以见到新式玻璃大厦,也有带着精美石雕的古老石头建筑。我对这些沧桑又庄严的老建筑十分着迷,常在空余时间探访,欣赏这些穿越历史的美。
Holy Name Church
The John Rylands Library
在圣诞节前几个星期,英国人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准备起来。他们在各个建筑物里放上圣诞树,把大街小巷的数缠满彩灯,在街上摆起圣诞集市。他们对圣诞节的重视程度毫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于是在圣诞假期我也入乡随俗,尝尝圣诞集市上的食物,对着迎面走来的人说圣诞快乐,他们便会很开心地回应。
圣诞集市一角
曼大有不计其数的社团,参加社团也是学习之余娱乐一下的好方式之一。我作为古典音乐爱好者,自然毫不犹豫地报名了音乐协会。每周五中午免费的lunchtime concert,和每天晚上开放的琴房都是我想要放松自己时的必去之处。在琴房练琴时还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何其幸运!我与一位朋友相约将在其中一场lunchtime concert一起演奏一首钢琴四手联弹曲目,但遗憾的是由于疫情的缘故音乐会被取消了。不过我们约定等音乐会恢复正常再一起报名,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与室友们的相处也是异乡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住的都是单人间,于是厨房成了室友们相遇频率最高的地方。我的外国室友们都很好相处,且对中国充满了好奇。有一位英国室友正在学中文,每次见到我都用中文问好,但奇怪的发音总是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她常常问我她在学习中文时遇到的问题,于是我挣扎着用我蹩脚的中式英语向她解释,也不知道她最后是否明白了我想表达的意思。另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室友同样对中国很感兴趣,我送给她一双筷子,她现在已经可以熟练使用。我在做饭的时候她常常在旁边看,当我用夹子把碗从蒸锅里取出时,她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个小工具,并发出惊叹:“Chinese are genius!”在这些日常琐碎的交谈中,外国室友们一点点增加了对中国的认知,而我也学会不少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我与另一个中国室友有时会做一些中式点心摆在厨房的公共餐桌上供大家品尝,这些食物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一扫而空,外国室友们对它们赞誉有加。看来中国的厨艺真的可以征服全世界的胃。
我很荣幸能得到在曼彻斯特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并认识这些才华横溢的老师,优秀的同学,和可爱的室友们,这半年的经历也使我变得更独立,更自信。交流项目只过去了一半,下一学年将有更大的挑战等着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身边有同学们的陪伴,有老师的鼓励,还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