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澳门已是下午,湿热的空气迎面而来,一行人拎着沉重的行李箱跟着前来招待的学姐兜兜转转,中间甚至还淋了一场雨,真正到达澳大时都已浑身汗湿,疲惫不堪。集合领过门卡与名牌后,暑期课堂便正式拉开帷幕了,充满魅力的澳大也渐渐向我们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五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还不足以让我们探究到她的边边角角,但已能够稍稍瞥见一眼她的美丽容颜,几天的学习生活下来,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澳大美丽方便的校园建设,平等交流的学术氛围,与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美丽方便的校园建设
2014年8月才迁入位于横琴岛新校区的澳门大学的校园还没有留下时间流淌的痕迹。崭新的校园大道宽敞而平坦,两旁的树木还没来得及长大,不能在炎炎夏日中提供一片树荫给行人慰藉。设计前卫的现代化图书馆是令我耳目一新的第一栋建筑,一楼为学生们配备了数十台电脑设备,三三两两摆在一起,方便进行小组学习;可以给图书消毒的柜子静静摆放在一角,供需要的人使用,等价兑换的图书流动角里,你可以用自己看完的书换走另一本等价值的,完成了平等的知识交换;二楼的可移动密集书库引来众多同学的惊叹,按动按钮便可自动移动的书架让人觉得仿佛走进了哈利波特的电影里,如此充满技术含量的设计也使得这座图书馆能够容纳大量的馆藏书籍,却又井井有条,便于寻找;二楼依然设有可以自由移动拼接的桌子与小型会议室供同学们进行小组会议,由此可见澳大对于学生们团队合作的重视程度;令人惊喜的是,二楼巨大的落地窗旁边设了大大小小的躺椅和懒人沙发,阳光照进来的时候可以很好地笼罩到这些地方,介绍的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专门留给学生们发呆和放空的地方;除了这些,图书馆里还设有很多小小的卡座,有的在室内屋檐的遮挡底下,有的在透光设计的二楼平台上,供同学们休息。
图书馆二楼的休息平台
(二)平等交流的学术氛围
到澳大的第一天晚上,校方安排了晚宴,各个大学的同学们坐在宴会厅里,迎来了学院的院长和各位领导,经过简单的开场白,我们得知了院长与中南大学有着颇深的渊源。本以为表示欢迎过后领导老师们会离开或者聚到一桌,令人意外的,大家都分散开与同学们坐到了一起,院长自然地坐在了我们中南大学这一桌,随着精心准备的菜肴一道道被端上桌子,院长热情地向我们讲解了澳门的故事以及澳大的历史。在之后的几天里,这些有着巨大成就的教授们与同学们一起吃便餐甚至吃盒饭,一直将自己置于学生中间。最让我意外的是,在第三天晚上学院安排了自助餐为同学们进行破冰活动,在各个大学的同学们都已经在澳大的学长学姐们的安排下取完餐后,盛菜的盘子里的菜都已面目全非时,学院的院长和教授们才纷纷进门,场地的桌子和盘子都明显不够用了,教授们却都自然的有盘子的用盘子,有盛光了菜的锡纸碟子也拿来盛食物,挑选了所剩无几的饭菜后搬着椅子坐在场地的空余地方,似乎这样的事情很平常,已经吃完的我和另外一位同学连忙起身让位子给他们,几位教授都表示没有关系,但在我们的坚持下,他们最终还是坐上了桌子。走到旁边找到空闲的凳子坐下之后,我们与浙大的一位同学交流了彼此学校的学习环境,在这期间,以为端着盘子的教授坐在了我们旁边,一边吃饭,一边自然地加入了交谈,我们和浙大的同学一致对澳大的师生关系表示赞赏,在这过程中,澳大的教授说的一席话令我感触颇深,他说,他们一致认为,老师是不能远离学生的,因为只有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在一起交流,老师才能把想法慢慢地渗透给学生们,才能了解学生的个人和想法,特别是在高校中,师生很多是合作关系,老师教授给学生们知识,但也需要学生们来一起实现他们的理论设想,就如同大脑和双手一样,只有紧紧地靠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最好的配合。
使我第二次感受到澳大的师生关系的,是与徐仁和教授的交流。有幸在澳大安排的与教授面对面的活动当中,成功预约到了徐教授的一个下午,我们收获颇丰。在去见徐教授之前,我设想的场景,是徐教授在在自己的单人办公室里,我们敲门进去后,听教授讲他的课题,然后道谢离开,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在那个炎热的中午,因为错过了流动校车,我和同学只能跑步前往徐教授指定的地点,卡着时间流着汗水敲开门后,发现是一间小型的会议室,里面靠墙坐了十几个年轻人,见我们进来都纷纷站起来欢迎,徐教授则从一边走过来和我们一一握手交换名字。忐忑不安地坐下之后,我们得知还有另外一位同学未到,徐教授则让同学们为我们分发了零食、水果和饮料,亲切地示意我们不必拘谨,可以随意吃东西。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景,我和同学面面相觑,都从彼此的眼神里看到了惊讶,尽量小幅度动作地喝了一点饮料,吃了一些水果之后,最后一位同学也到了,当然,同样受到了热情地欢迎。活动这才正式开始,双方都用英文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后,我们才知道,除了一位休假的同学,徐教授带了他的整个团队来见我们四个本科生,接下来,徐教授和团队成员们又分别借助PPT介绍了自己在澳大的学习体会与自己在团队中负责的内容,看得出来都经过了精心准备。十几个人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他们对自己所负责部分的热爱,每个人都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且有自信在自己的份内帮助其他成员介绍完课题内容后,便是自由提问时间,英文蹩脚的我,在徐教授亲切地表示可以用中文后,试探着提出了一个自己都觉得过于基础的问题,没想到却得到了夸奖以及之后长达十多分钟的认真解答,或许是顾及到我有限的英文储备,教授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明显放慢了语速,真诚地与我进行目光交流,发音也尽量清晰,使得我也能很容易的听懂讲解的内容。在交流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徐教授对于学生们的教育原则,他说,他鼓励成员们有任何天马行空的想法,并且愿意提供平台,提供人力物力帮助他们想办法一步一步实现这些想法,但他不接受没有规划的想法,不接受没有任何计划的“试试”,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接下来由团队的经理带我们参观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有趣的是,这位负责团队日常生活的经理也曾经是我们的同行—一位一线医生,后来被徐教授的团队吸引,做了专职经理,但她告诉我们,她并没有放弃学习,还会在碰到感兴趣的课题时进入实验室做研究,甚至从冰箱里拿出儿子掉落的牙齿培养的微生物放在显微镜下请我们看,可以感受得到她对这份工作的享受与喜爱。离开时,我们去徐教授和团队成员们的办公室握手道别,还被热情地塞了许多小零食。
(三)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目标
澳大的学生公寓被称为“书院”,通常是由社会人士捐赠的,每一座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供学生们在开学时自主选择入住,我们此行住的便是“马万祺罗柏心书院”,入住的第二天,
便被
安排了书院的小型会议。通过两位负责书院的老师,我们得知书院与书院之间大不相同,但都有着极具特色的书院文化,比如我们所住的书院以外国语为特色,除了汉语和官方通用的英文外,每位入住的同学都被要求至少额外掌握一门语言,而书院的院长也常常会请各个国家的文学家和学者们来开展讲座,让同学们体验沉浸式教学。此外也有以锻炼社交能力为目标的书院会每周举行聚会,请同学们轮流主持;有以音乐为书院文化的会请音乐家进行演奏等等。除了这些,书院通常也都有自己的严格纪律与原则,马万祺罗柏心书院则对诚信十分看重,无法容忍不诚信的行为。处在这样的书院里,宿舍似乎不再只是休息的地方,而俨然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家在这里不断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充实自己,为将来他出大学校园,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几天的时间匆匆而过,我们收拾行装,乘着安排的巴士在清晨纷纷离开了,路上遇到了匆忙从家中赶来送别的院长。穿过长长的隧道,已远离了澳大,远离了那座美丽的校园,和那群亲切的老师,路上收到院长发来叮嘱安全的消息,我想,有机会的话,我还是愿意迎着热得无法呼吸的空气在来到澳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