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不为少年留
——记2018-2020英国邓迪大学2+2学位交换项目
韩雨彤
2018年9月,我与三位同专业同学一起参加了英国邓迪大学与我校的2+2双学位交换项目,攻读生物科学(Biological Sciences)专业。尽管到现在,这漫长的两年时光仅仅过去了四分之一,我已对这段奇妙又特别的经历产生了诸多感悟。
行前
赴英留学需要准备许多材料和证明,为了九月的出行,我从一月的寒假开始学习雅思,在五月拿到了合格的雅思成绩证书。等待校方开具各式证明,签证的准备也长达一月,再加上生活方面准备如海外信用卡办理等等……总算在出行前做好了各方面的充足准备,除了这一颗心始终无法平静下来。远赴异国他乡,孤身一人学习、生活,对于才步入成年的我来说着实是一项挑战。但同时我也明白,这项挑战带来的益处和机遇远远大于可能出现的难关。
对于生物科学专业而言,一方面,近年在国家的倡导下,生物学研究虽正走在发展的路上,但毕竟尚未引起全面的重视,还是相对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另一方面,邓迪大学的生命科学院不仅在校内数一数二,也在整个英国名列前茅。那里有更出色的老师、更完善的设备和器械,对生物专业学习者是不可或缺的提升自我的好机会。
初识
2018年9月1日,我们登上了那趟远渡重洋的航班,与祖国说再见了。十几小时的漫长飞行结束后,我们终于站在了地球另一端的土地上。这是我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国家,从此要独自处理生活中的种种。尽管十分忐忑,但更多的是新奇。不论是从什么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在学习之外,我来到这里的原因也包括有一小部分的私心——英国实在是我太向往的国度。从小,各式各样接收知识的途径——图画、影片、字里行间——点点滴滴地构成我对“英国”两个字的模糊想象: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国家,在历史上的许多时代举足轻重,闻名全球;但这也是一个平淡安静的国家,它的四个部分各具特色,人们的生活既安宁又恬静,享受高度发达社会带来的福利。我能够有机会来这里学习两年,不仅是为了发展学术,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来感受和体会不同的文化环境,拓宽眼界。
降落在爱丁堡机场,又乘预约好的车来到邓迪市,我开始打量这个即将伴我走过大学最后两年的小城。它实在是座小城。一座座棕灰色的三角顶小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城里略有起伏的地势,城中心靠北一小段距离是市里的著名小景点Dundee Law,是一个小型的死火山口,在顶部的观景台上能够看到邓迪市的全貌和泰河的入海口。邓迪可以算是半个沿海城市,位于苏格兰的东海岸,泰河之滨,离海很近。在全年大部分的日子里,阳光斜照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时,你可以骑车或步行在沿河步道上,远眺河对岸的圣安德鲁斯城,看海鸥在光里贴着水面滑行。这是独属于邓迪的令人惬意的景色。
我住的地方离学校有步行二十分钟的距离,拥有15平方米的附带浴室的卧室,和其他九位室友共同分享一个厨房。这个独立的小空间带给我极大的喜悦,因为在这里可以稍稍肆无忌惮地做些在多人宿舍里怕影响别人的事,同样地也不用担心别人会影响到自己。这里离学校虽远,但胜在安静,这栋小别墅里面也有别的宿舍区所没有的自习室和游戏室,可以说有弊也有利。在这里安顿好了生活上的一切,就准备开始崭新的学习生活了。
融入
正式开学之前,校方准备了一周的新生周,让新生能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更快地适应学习上的种种。我们的导师也召集我们几位留学生开了一个小会,向我们介绍了课程的机制,并向我们表达了他对我们的信心。他说,虽然你们从中国来,一定有很多地方不习惯和不了解,但你们可以求助于我或其他同学和老师。学习任务对你们来说也许很难,也许也很简单,但我相信你们能够做到的,毕竟你们是说中文的人(Cus you can even speak CHINESE!)!
这是一句玩笑话,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中文是十分困难的、甚至让人无法理解的东西。但我也从这里听出了导师对我们的期待,因为他也提到他所知道的其他的中国学生是十分优秀的。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当我在海南、在长沙,在中国的任何地方,我几乎忽略了“中国人”这个身份,因为它实在再自然不过,毋庸置疑。但离开了故土,这种民族自豪感突然不知从何处席卷而来。它让我感受到,正是每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在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闯出自己的天地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逐渐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可和尊重,才让像我们这样初来乍到的新人就能被自豪感所围绕,并且也在这种使命感当中得到动力和勇气去做好自己的事。
新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开始迅速地学习和成长。刚来时,总依赖着其他的中国同学,搞不清楚交通规则,害怕开口说英文,对不熟悉的食物和调味料感到头痛……有很多很多差异,让我着实烦恼了一段时间。每个周末父母打来视频电话,总是焦急又关切地询问我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却不会对他们太多诉苦,一是不希望他们担心,二是我也相信自己能够慢慢解决这些小事。随着时间慢慢前行,我学会在匆忙的早晨用微波炉叮一份自己做的三明治,学会和来自欧盟各地的室友们分享各国的细微文化差异,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
我开始学会独立,不仅仅是独立生活,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我才真正学会了独立思考。一个人坐在桌前的时候我总是会不自觉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也感觉到,我来到邓迪这半年,真的在“人生哲理”这条路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倒不是说自己变得多成熟,只是从前在亲人朋友的围绕之中,太过于依赖他人,现在可能才是真正开始成长了。一个人的生活给我带来不少的难处,比如我时常被孤独包绕,也许是性格的原因,我不善于与其他人交心。但我逐渐学会了享受孤独,因为一个人的生活很自由,当然自由要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课业之余多读书,多行路,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逐渐成长。
探索
英国的大学生活与国内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学习制度,课程主要分为三种:Lecture是与国内相同的教师授课,一般是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大课。Workshop是分组授课,课上会教授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技术(如一些与生物分析相关的网站或软件的使用方法),或者讲解一些提前布置的习题。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由期末考试和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作业(coursework)组成,而第三种课程Tutorial就是以这样的小组为单位进行,老师会给大家相关的指导。
![](/__local/8/B9/FC/A52AF4C6403F81579D57D915197_DE5BA34C_18510.jpg)
我的大三第一学期一共只有四门主课,分别是遗传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结构与相互作用和基因调控与表达。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副科课。大三的第二学期,课程甚至是由自己选择的,包括三门理论课和一门实验课。课程的选择与最终得到的学位也有一定的关系,虽然我们是以生物科学(biological sciences)的专业进入,但最终毕业时得到的学位会更加细分为微生物、制药、生物化学等等的方向。
这一年的课程对于我们这些留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既简单也复杂。在中南的时候,因为我们生科系是依附于湘雅医学院的,所以我们学习的科目大多也都偏向医学方面;但邓迪大学的生命科学院是完全的生物学研究,从根本上来说是不相同的。就比如邓迪大学大三第一学期的遗传学,和大二时在湘雅学习的医学遗传学课程虽然课程名称很接近,但内容相差还是比较大的,所以看起来好像学了重复的课程,其实不然。只能说在国内的前两年打了基础,这边的课程和从前的一脉相承,有一定的相互关联,实际上还是不断在学习新的内容。
在所有的学习环节中,最令我期待的实验部分还没有到来,但关于它的一些信息我也有所耳闻。实验课没有考试,只有平时的实验成果和实验报告,这一点来看和国内的实验课大体相同。但大三的实验课似乎以自主为主,更加能够体会做实验的乐趣,只是和这里的学生相比可能缺乏了一些动手的经验,要在实验课的过程中好好弥补。
这里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与我想象中的感觉基本吻合。校园里有一座设备齐全的图书馆,有安静的自习区,也有可以讨论的小组学习区域,甚至还有小型的会议隔间可以预约使用;有的自习座位配有电脑,也有的只配一张干净的桌面和插座供笔记本或手机充电使用。图书馆的藏书很丰富,在一楼的前台或者学校的图书馆官方网站都可以查询和借阅。图书馆还提供学术写作方面的咨询和帮助,里面的工作人员可以免费帮你重新整理你的文章或给你一些指导,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不善于写作的国际学生来说非常方便和有用。图书馆的一楼甚至还有一个小型的咖啡厅,提供各种小吃和咖啡,如果来不及回家吃午餐,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我并不常在图书馆久留,因为我更加习惯于在自己的房间里安静地读书学习,可以随时暂停或继续,不用担心没有帮你看管个人物品,也不用在学期中或学期末的高峰期去抢占自习的座位。但当我需要用到一些专业的信息处理软件时,图书馆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校方的电脑上有很多需要付费的专业软件已经安装好,这也是大学给学生的福利。
享受
英国的年轻人们似乎没有像我们在国内那样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他们喜欢在闲暇之余逛一逛酒吧,在节日或是周末的晚上在某人的厨房开狂欢派对,分享披萨和汽水。如果能够融入他们,将会交到很多新朋友,更快地融入这个与我们不相同的文化圈当中去,也能让不太精彩的留学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结交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我的室友中有英国人,有爱尔兰人,也有法国人。在谈天说地中我慢慢了解到,法国人原来并不觉得自己十分浪漫,英国人也并不总是做彬彬有礼的绅士,就像中国人并不是个个都是厨艺高手一样,我们对其他的国家总有些道听途说的、或错或对的模糊印象,但古话说“绝
![](/__local/0/51/0E/BC35DFFE16E3E0A63638FC35633_598021E9_12BB6.jpg)
知此事要躬行”,且“眼见为实”。我也从这些异国的朋友身上学到了许多西式食谱,当然也把我并不精湛的厨艺展示给她们看。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或许微不足道的文化交流吧。
在这里,当然,我也结识了许多中国留学生。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大学,大部分是来英国拿取硕士学位的。我们虽不常来往,因为我们各自有自己的学业任务,也逐渐都习惯于独立生活,但我们仍会在一些重大的节日,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相聚。尽管我们分别来自五湖四海,但却同属于一片华夏大地。我们一起度过了中秋、国庆、圣诞、新年、春节和元宵,在这每一个本应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分享彼此的孤单,把这些孤单融成一片温暖。前不久的春节,我们十几人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厨房里准备年夜饭,从和面、剁馅儿开始包饺子,忙活了一下午,最终在除夕的晚上享受了一顿飨宴。张口就能来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此刻才终于理解了它的含义。我们能做的只是更加勤恳,像每一个中国人一样脚踏实地,我们的成就会是给家人和朋友、给所有挂念我们的人再好不过的回报。
除此以外,我平日的消遣就是步行。这座城不大,而且处处新鲜,处处充满惊喜。我喜欢一个人戴着耳机,用脚步把地图一点一点地点亮。有时会遇到在我身旁停下来好奇地驻足观望的小狗,也会和站在交通信号灯的顶端的海鸥或乌鸦来一次饱含深情的对视……当太阳从东南边升起来,路面上薄薄的一层积雪会开始融化,结成一小粒一小粒的冰晶,像是碎冰糖。这里的人口很少,在路上也不怎么会碰到行人,偶尔遇见了便微笑致意,再继续享受各自的时光,这种感觉很美好。
邓迪市虽小,却有很多值得一去的景点。东边的河岸边有一座艺术馆,免费对市民开放,里面展出了一些油画之类的艺术品。最吸引我的是艺术馆旁停放的“发现号(Discovery)”,它是英国最后一艘建造的传统的木制三桅船,由英国最知名的极地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Scott)建造,船长52米,排水量1,570,最快时速8节(15公里),专为南极科考。发现号在1901年下水,是邓迪市出名的旅游景点,也是邓迪市的象征。不论是在阳光下闪着黯淡的金属光泽,还是在阴天青灰色的背景下凸显出的厚重历史感,它别具一格的美感都深深吸引着我。
![](/__local/9/93/AF/3CC8C7DE8B9126232D7F3677DF1_1BCE8DFD_292E9.jpg)
展望
在邓迪这个充满活力的、友好的、具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历史名城,我在这里享受着整个苏格兰最充沛的阳光和最新鲜的空气,我在尽力地做好自己的事。小时候曾天真地以为,学习成绩好能够让爸爸妈妈脸上有光,长大了才明白,尽管父母是你最爱的人,但最终你会发现你做的一切努力其实都是为了自己。时间好像过得很慢,每一个预习、学习、复习的日子都好像那么漫长,埋头在文献和书籍当中的时候总觉得座钟的指针都停止了似的;但时间其实过得很快,我们应该明白,光阴总是易逝,现在这个年纪,最是应该磨砺自己、吸取知识、不断努力和不断提升。
我的偶像曾说,不要羡慕别人现在的成就,因为你不知道他苦了多久。这半年的异国求学经历让我着实感触良多。我可以说何其幸运,得到了这个留英学习的机会,在这里,一切都已经为我准备好,只等我主动伸出手去抓住这些容易悄悄溜走的机会。我该要珍惜这些我所拥有的资源,好好利用,希望自己能够两年后学成归国,带着满腹的知识,从事自己心仪的工作,过理想的生活;更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两年里变得成熟和勇敢,真正地成长起来,告别我的少年时代,蜕变成全新的自己。“韶华不为少年留,勤为天道酬。”珍惜时光,珍惜眼前的一切,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我想这就是我现在最应该做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