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交换心得
侯林
2018年9月我作为交换生到香港城市大学学习,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留给我很多难忘的回忆,我感受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在这段时间里,我真切地感受到香港这座城市充满融合与碰撞的独特魅力,也更加具体地体验着“文化差异”一词背后的内涵与意指。香港城市大学成立于1994年,是一所充满朝气的大学,其地理位置独特,位于香港这个东西方汇集的亚洲国际都会中心。城大的目标是追求卓越、促进创新、培育创意,造福社会和服务全球。愿景是成为专业教育出众的亚洲一流学府,推动不同文化及知识传统的交流与相互增长,为人类福祉做出贡献。香港城市大学是一所现代化国际大学,注重多元化、跨文化学习与全球视野。香港城市大学拥有优良的师资,他们来自全球各地。我们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密切广泛的合作网络,更和40多个国家或地区约450家著名学府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香港城市大学的毕业生成长为杰出专业人士,具备广纳新知、灵活应变、细心思虑、乐于回馈社会的特质。香港城市大学位于香港九龙塘达之路,校门朴素典雅,并不显眼,没有过多修饰。大家都知道香港城市大学很小,成规模的集体建筑只有三栋,分别是AC1-3。但是香港城市大学的占地面积,在香港高校中居然能排名第四。虽然香港城市大学被戏称为“有校无园”但你在学校里其实感觉不到占地面积小带来的不便,反而因为占地面积小,很多你要去的地方都很容易到达,因为各类设施被安排的更加集中了。香港城市大学仅有一座图书馆位于AC1,并且这个图书馆仅有一层。虽然图书馆小了点,但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还是不错的。除此之外,图书馆提供自习位置、打印服务、图书借阅服务、扫描等一系列你想要做的有关学习的事项。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也很长,早上8:30至夜晚23:00,考试期间会有通宵自习室提供,保安阿姨还会给熬夜的同学发糖果。其次是教室,教室的设施也很棒,进出教室都有两道门,隔音效果很好。教室里有投影等数字教学设施,供学生坐的椅子也是可调节高度的那种椅子。到达城大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建筑非常西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明显不一样的风格,但是我很喜欢教学楼的风格,校园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走在香港城市大学的校园里,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可以听到粤语、英语、普通话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彼此交流着,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似乎都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在香港的这段时间里,我在课堂以及平时的生活中与香港的同学以及各国的留学生都有许多接触。
香港城市大学
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是香港城市大学的校训,追溯中国文化传统,这四个字典出《礼记·学记》,原典为“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解释说:“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朱熹也说过:“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这些先贤的说法,也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香港城市大学的治学之略和育人精神。“敬业”旨在人格的培养,对专业知识敬慎以待,包含了现代学术的专业精神与专业道德;“乐群"”则重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要注重个体的成长,另方面则提倡群体精神、社会关怀与造福人群。走在这所校园,感受最深的是“跌宕起伏”的建筑风格,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校舍空间精致密布,是难得的园林式布局。主教学楼色彩淡雅明快,正对“又一城”商业区;右侧即为宿舍和教学区,娴静与热闹相邻,沉淀与繁华相依。可以说,东方之珠,气蕴风云;国际都会,身负日月。只有香港这座城市才能孕育出如此魅力的大学校园。
香港各界人士都关心教育,多年以来一直捐资助教育,这从香港城市大学的教室内教学设备,给每个学生的免费打印论文,免费预定学习休息室,预定图书馆电脑使用,这些都做得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校内建筑依山而建,主楼是英式建筑,别有一番风情。其余楼房大都很新颖,体现了香港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城大的图书馆并不如大陆某些院校的现代化,它只有一层,很小但是但藏书的种类很多,而且多为英文原版书籍。香港城市大学的校舍多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舍堂文化是香港大学的一个特点,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学院制”,不仅为学生提供住宿,而且具有社交和课外育功能,通过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彼此学习,达到课堂和学术以外的教育效果。城大的的每一位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办公室,有独立的办公空间,在办公区提供全面的设施,有免费的饮水机、冰箱、咖啡机、厨具等;城大课程采用英语授课,研讨式教学,实行学分制,因材施教,学以致用。课程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与国际社会接轨。办公区和课堂都需要学生刷卡进入,安全性有极大的保障。另外,城大的老师们对交换生非常照顾,组织来自世界各地的交换生们熟悉校园熟悉香港,各个专业的教授代表,负责交换的行政老师,以及学生助理等等对同学们非常照顾。行政老师们都非常热心,努力帮助同学适应这边的生活,尽量解决需求。
图书馆
笃信力行
首先,基于香港这样一座高度国际化的城市,香港城市大学也是极致地体现了“国际化”的这三个字,尽管香港城市大学内学生的主体还是本地人,但是随处可见的外国人,校园内各种外语的传单横幅还是能够体现这所学习的多元气息;而最具特色的还是在于它的英语教学方式,一方面是顺应这种国际化趋势,另一方面,这也吸引了全世界人才的到来。这样多元的文化让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可以相互交流,不仅在于学术,而且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香港城市大学给予了学生认识更多的本国的他国的朋友的机会,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因此在香港城市大学,你只需放下心来做你想做的事情。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香港城市大学的教学了。城大上课的教室一般不大,但幻灯机、投影仪、电脑一应俱全。上课的学生不多,学生自由选课,我觉得这点非常好,哪怕是非交换专业的课程,只要你感兴趣,完全可以主动去联系教授,表现出自己对这门课的渴望,极大多数情况下他会同意将你增加到他的学生名单中。一般一门课就是三四十个人,当然也有那种非常大的教室有一两百人一起上课。课堂教学采用英语,每门课都会有讲稿,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也会有教材,学生可以选择购买或到图书馆借阅。采用英语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利用外文优秀教材。香港城市大学的教师几乎全部有海外求学的经历,其中不少出自世界一流名校。这里上课时约束相对较小,有问题大家就一起讨论。有的老师喜欢出一些非常简单的小问题让同学回答,大概是为了让学生精力集中。如果你有问题问老师的话,老师一般会很开心地给予你帮助。这些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卓越成就,在待人处事上也谦逊和蔼,职业精神令人敬佩!与他们交谈一点也感觉不到约束,他们会把你当作自己的朋友,从来不会不耐烦,讲解时细致入微,并且尊重你的意见。
教学的内容并不会很难,即使是全英文授课也很容易听懂。上课分为讲座和辅导课两种。讲座由教授授课,辅导课由助教讲解作业问题或实验内容。课后一般会有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举例子,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明白这一门课将来有什么用。在香港城市大学学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语好就可以了解科研领域的前沿动态,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容易被认可。香港城市大学一个优势就在于与名校交流多,与国际接轨。这里的考试相对平时教学的难度来讲,却难了些许。不过考试时间以及留给学生的复习时间一般都很充裕,只要会做,都不用担心时间。
当思绪闭塞时,我会走出图书馆,到古色古香的花园小径散步。正当高楼林立,科工专业的学生在实验室埋首研究顶尖科技时,商学院学生利用最新软件分析市场数据时,园林小径清风依旧,吹落点点杨花穿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停留在城大广场出口的石碑上,学生宿舍区依山而建,离上课本部不过是十五分钟步程,穿过刘鸣炜教学楼便看见学生在篮球场打球,有外国也有本地学生,很融洽的样子。有人说“球场无国界“,其实球场以外也是。虽说念工程系,但在舍堂、学系、学校活动都认识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这归功于城大非常高的国际化程度,晚上学生们无分国籍地一起涮火锅和一同吃港式甜品,让我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香港城市大学活动很多,怎么样的活动都有举办,幸而城大举办不少支持我们这等”港漂“的活动,例如广东话班,本地文化体验活动,到深水埗、上环等充满香港特色地方游玩。在众多社团活动中,我受邀加入中文系“拾言文社”,闲时念书写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就足以共翦长夜西窗烛,这都是因为老师和同学学富五车,使我受益不少。例如张为群老师讲诗学就让我百听不厌,而郭锦鸿老师就擅长以轻松生动的方式教授广告中文和创意写作。最后不得不提的必然是大中华地区鼎鼎大名的马家辉博士,知道他是城大教授,我简直乐昏了。这里的学习气氛相当浓厚,有优良师资和丰富资源以外,学校也会常邀请名人作讲座分享,为同学提供了很多机会作跨学科交流。
课堂教学
知行合一
到香港城市大学交换是一次很难得的经历。这里校园活动非常多,差不多每天都有。这里经常会有学生会组织的讲座,声势不大,可是去讲的人常常都有不小的来头,有学术精英,也有社会名流和民主人士。如果有兴趣谁都可以驻足聆听。这里的社团也非常多,而且同学们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教育所强调的是多元化的发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学生社团招新的过程差不多持续整个学期,涉及活动有影视欣赏、天文、魔术、兵器、折纸等,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这里还会有各种文化表演,文艺晚会,只要你有才艺,就能得到展示。香港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每年都会有很多大师来举办讲座,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企业高管或政府高官,这样学校的无形资产也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地增长。
游泳池
许多香港同学都曾问过我:“你觉得内地和香港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这个问题常常把我难住。差异有很多,但却很难“一言以蔽之”。而且在总结差异的时候,还要时时提防“刻板印象”的陷阱。香港的楼很高,香港的天气很热,但是这不代表内地就没有高楼和炎热的天气(“内地”是何等广阔的一个范围,内地中西部的差异要远大于长沙和香港的差异)。如果要讲香港人和内地人的不同,那就更要小心谨慎,避免给某一人群贴标签。我们往往习惯对某一人群抱有一种脸谱式想象。但实际上,一个群体内的个体差异甚至会超过群体之间的差异。比如,我接触到许多留学生在课堂中十分活跃,积极回答问题,主动与老师互动;也有的显得比较内向,没什么“存在感”。而这些差异似乎并不完全和他们的国籍或种族相关联。而内地学生、本地生这些群体,也很难被概括出一个具体准确的“特点”。也许从比例上讲,英语国家的留学生更加活泼积极(但是这和课程语言是英语不无关系),内地学生更认真踏实,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遇到的同学中,有内向的欧美留学生,也有热衷展现自己的内地交换生。
香港城市大学历史不过20多年,可在亚洲大学的排名却超过一些老牌名校,正用各种方式汇聚着一批又一批的学术、社会精英。我旁听过香港城市大学校长论坛题为“香港需要科技局”的演讲。该演讲的对象有在校的学生、企业主、科技局的官员和香港议员。看到香港这样的亚洲经融中心正在为10年、20年后的科技竞争做准备,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有一天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毕业生竞争,我会有几成胜算呢?”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内地的学生在香港的大学中所具有的优势。内地生在香港的大学中所占比例很大,一般专业主课的助教都由内地生担当。我所接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的内地生成绩往往优于本地生。虽然香港有重商的传统,优秀学生更倾向于学商科和法学,但这并不是本地生在工科上薄弱的理由。内地大学的硬件设施或许没有香港的人性化,但并不落后。
在香港,我们发现,社会治安很好,交通井然有序。司机行车,在弯道处都会让直行的车先过;坐电梯是要站在一侧,这样有急事的人可以沿另一侧快速通过;开门通过之后都要扶一下门,以免碰到身后的人。记得有一回我有事要从图书馆二楼搬到四楼,为了省事,我就只把书塞进书包,没拉拉锁就背着走了。途中遇见的每一个人都会关切地提醒一句:“你的书包没拉上。“
在香港的每一点经历,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半年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有许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够再到香港逛一逛,也希望去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体会跨文化交流的独特魅力与内涵。这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令人难忘,收获了感动,成长,与快乐。感谢学校提供的机会,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南大学的同学去香港城市大学交换与学习,相信你会爱上这座年轻的繁华国际大都市。在我看来,交换生的意义在于对不同生活方式的体验,对自己以往种种弊端的自省,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