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生活回顾
孙雨溦
走出国门前我们都带着自己美好的向往的无尽的梦想,二十多年来日常靠着各种新闻联播感受祖国无限美好,也时常会看到国外的各种冲突对抗,却对实际的生活状态一无所知。我们经常会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美好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惴惴不安却跃跃欲试,而系里常年与西班牙本科学院以及留学机构的合作给与了我了却心愿的机会,也同时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
我们的目的地是马德里旁的一个小而宁静的城市萨拉曼卡,花一天时间就几乎可以将它逛个完全。开始我以为萨拉曼卡大学坐落在市中心的一片古建筑群中,毗邻萨拉曼卡的教堂和中心大广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说着不同的语言,非常热闹。但其实它本身的各个院系分布全城,几乎可以说萨拉曼卡是被整个大学包围其中。萨拉曼卡大学以其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所闻名,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因此萨拉曼卡还被称为“大学城”。这里的语言是纯正的西班牙语,没有方言,因此吸引着更多的学生来此学习西班牙语。 此外,小城市的消费水平也比较低,住宿就比马德里低一半,平时基本上是步行上学,买东西。周日上午没事时,我还会去城边的小河边逛逛跳蚤市场,运气好的话能以低价买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好东西。除此以外,这次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国留学被刷新的观念
首次横穿欧亚大陆,历经近15小时的飞行,踏入西班牙境内的时候,我带有几分恐慌。因为我害怕陌生的世界中是否自己这个外来者无法适应。眼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外语路标和与国内截然不同的交通习惯,让西班牙语都变得陌生起来。但一路走来,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不断地熟悉磨合中不断推翻。这个神奇的板鸭萨拉曼卡地区,负有温带海洋气候之名,却有着好毫不温和的干燥和漫漫无期的冬季,也让从来都活在南方的我感受了一把暖气的福利。并且,尽管西班牙民族一直以懒散闻名,国内也确实有着约定俗成的午休和近乎全城歇业的周日,但其实不乏勤勤恳恳、每日工作超过十小时的年轻人们,一如我的口语老师Natalia,每天依然热情饱满。另外西班牙年轻人与成年人的交通风格迥异,骑着摩托的telepizza的外卖小哥风驰电掣,开车的中老年人们却大多四平八稳,不管有无路灯的路口都会让路人先行。
来之前很多次我都认为我是被蒙蔽的,因为我很害怕被惯以“崇洋媚外”的恶名,我希望印证我收到的所有教育理念都是对的。例如:啤酒国之人的严谨,吃东西要按克计量以减少浪费。而家乡门口的小饭馆就要依靠雇佣解决“泔水”问题。风车国之人对食品的鉴定导致买一根火腿肠可以拿到一份精确介绍的说明书。而我知道苏丹红可以让一颗鸭蛋变的看似美味,却至少需要一名硕士才能讲明白原理。世界最小的国家城中朝拜者自发举动那份向心力,在多少年后看“社会基础生产者的名义”都会感叹:要多少部渲染后的影视作品可能都无法到达的虔诚与信服。但其实在欧洲小小旅行后我发现,即便是北欧,无人路口闯红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南欧饭馆中,南欧人民热烈的聚餐讨论比之国内也不遑多让。如今我明白,所谓观念,先观后念,别处看到的都是别人的想法和经验,需要自己去证实。
出国留学印证新的观念
留学让我带着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耳朵,每一根神经和清醒的大脑审视了这个世界。
例如西班牙的酒吧文化,这些西班牙人将大把时间放在酒吧迪厅中,比起国内大街小巷的网吧等,他们活的热情开放,乐于交流,将更多的时间来与人相处,而不是完全寄情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也难怪“板鸭”民族以性格火热,待人热情出名。
很多人第一次来西班牙之前,多半都是语言一窍不通的。原来都以为,西班牙虽然是说西班牙语的国家,但是作为欧洲国家,英语也应该通用的吧,偏偏不是这么回事。来了才发现,除了旅游区有人跟你说英语,别的地方完全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英语完全无用武之地。刚开始我们也尝试以英语表达西语还难以表达的意思,谁知多数的西班牙当地人直接表示了听不懂或回以蹩脚西式的发音,久而久之我们也放弃了,用西语更能顺畅交流,也更有助于我们自身的学习。
萨拉曼卡的节日狂欢
我在西班牙第一个亲身体验的是萨拉曼卡的大学生之夜。
萨拉曼卡学生发明了一个新式学生跨年庆祝方式。大学新年夜跨年活动在圣诞节之前的星期四。
原本12月31日圣诞节,大家都要各自回国回家和亲戚一起庆祝,可同学之间的那种默契,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最初萨拉曼卡某系的学生,就在圣诞放假前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发明了提前跨年的方式:吃酸软心糖。本来只是一则地方新闻,被其他地区的学生看到,觉得好玩,就开始跟风。2008年萨拉曼卡学生搞了第一次,第二年其他城市开始模仿。由于到现在,好多有大学的城市,都会在圣诞放假前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在主广场吃软心糖,提前庆祝新年!
这就是大学新年夜的来历。这一晚上万名当地上学甚至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们齐聚在马约尔广场,在每个广场入口领取红色的海盗帽,橡皮糖,然后一起观看现场演出。整个广场人头攒动,结束后大家再去酒吧狂欢,注定是一个不眠的夜晚。
第二个在萨拉曼卡度过的盛大节日是三王节。西班牙是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圣诞节和英美等基督教(新教)国家的不一样,圣诞老人并不来西班牙。所以,礼物不是由圣诞老人而是由“(东方魔法)三王”带来。甚至有人认为(例如我的语法课教授juan),三王节就是西班牙的儿童节。据《圣经》记载,耶稣降生时,有三位国王在东方看见天空上有一颗闪亮的星星,于是便跟着它来到了耶稣的出生地——耶路撒冷的一个马厩,带着黄金、乳香和末药向耶稣朝拜。这三位国王是黑皮肤的Baltasar、白皮肤的Melchor和黄皮肤的Caspar,他们同时带来了非洲中部、中东和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智慧。从此以后,“三王节”成为天主教的重要节日。每年的节庆活动都从1月5日下午开始,各个城市政府都会组织”三王“节彩车游行,家长们带着孩子早就在沿街排起了队列,迎接由真人扮演的“东方魔法三王”和他们的随从们驾临城市,“三王”一行在彩车上向群众挥手,散发糖果。这一夜糖果如雨,欢乐如潮,除了脑袋被糖果砸的生疼以外没有任何毛病。
自我重塑
生活是首要问题。自己一个人远在国外, 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操心。到国外留学,对我来说是第一次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独立生活。面对一个崭新的环境,文化的碰撞和教育方式的变化,加上缺少来自父母和同伴的社会支持,偶尔也会感到孤立无援。这一切,对我是很大的挑战,甚至有时会令我感到失落和困扰。当然,这也正常。因为,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当人们面对一种新的生活、新的文化时,永远有意想不到的变化在前方等着。
只是学习还相对轻松的时候,生活的零碎在年轻的岁月里并不如何显现,而在困难出现寸步难行的时候,生活好像突然露出了他面目的峥嵘,向你要求起一个现在与未来。但其实语言问题才是一切冲突脆弱的根源,是一切亟待解决的原因和最终目的。
第一学期在为外国人开设的学院中,我过得相当适应,因为西语老师在面对外国学生的时候,会不自觉控制语速,放慢节奏,同时为了照顾大家有限的西语水平,也会尽量降低所使用的词汇难度,即便有了相对复杂的词汇也会立时讲解。课堂上相对词汇更注重语法结构的讲授,也在语法的正确性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如此一来,我在这些相对基础的课上混的如鱼得水,也感觉这样的反复语法的上课模式略为枯燥,便有了自我挑战的想法。刚好第二学期我们有选择加入萨拉曼卡大学本科,选择其中的专业和西班牙母语的学生们一起上课的机会。没上课前我还对此很是期待,但刚进入学院本科与西班牙学生一起上课的几天, 感觉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对自我的价值全盘否定, 感觉像是一盆冷水浇了满头学习的热火… 几十个人在一个厅堂里 ,听着教授个把小时讲解却几乎完全处于迷茫状态 ,有些课上甚至能听懂的不足十分之一,因为此时教授们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大部分的西语学生,日常语速极快,并且包含语气语调下的吞音或弱读,仔细听或许能勉强分辨,要立即反应过来并且理解含义本就难上加难,再加上教学中往往会用上日常少用的专业词汇,历史人名地名,这些对于非欧洲学生而言更加陌生。种种障碍纷至沓来,初听之下仿佛洞开了一个新的完全陌生的世界,整节课都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然后匆匆忙忙用十几分钟跑到在城市另一端的下一个上课地点 。来回反复,课多的时候几乎十二小时都在外面奔波上课。这样的情况下,课前必须预习来了解一些专有名词, 课后一遍遍复习课上的教学录音,但开始时实际仍收效甚微。甚至有课堂测试 ,各种学习调研展示,小组辩论等,开学了几个礼拜,在实际差距面前满是渺茫的绝望。往往课已经上到虚脱,回到家面对繁重的课业和惨淡的前景,几乎要急得哭出来。
只能一遍遍提醒自己:万事一啄一饮,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体系,一个世界,它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衍化!
中华好诗词中的雷海为,另我印象很深,一个外卖小哥,脑子里的诗词量居然胜过北大硕士,算得上逆袭了吧,算得上人生赢家了吧?可是有多少人了解他? 他的成功真的就像人们说的好运,是“幸运儿”么。雷海为在采访中说,我都是每天送完外卖,回到家准时背2~3个小时的诗词!
所有人的成功都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他们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坚持、复利性思维,那些在还看不到成果的日子里,这些坚忍的汗水和脚印日复一日地铺就了他们的收获与未来。
虽说西班牙的生活节奏是比较慢的,但是我觉得两方面要做到快速,成长要快,遗忘要快。
成长要快,出国留学前,在学校读高中的时候基本上都被保护得很好,但如今需要我们自立。比方说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勇于尝试新的挑战。
遗忘要快,要学会快速忘记一些阻碍我们前行的事情,例如初到西班牙口语不好有些丢人的经历,千万不要因为过去的不开心或者委屈阻碍自己前进的道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新的开始。
自我进步
“不是学历,不是西语,而一是一种把你放到任何国家,任何你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生存下来的能力;和一种名车豪宅动摇不了你愿意每天坐公交车走路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
对所有人来说初来异国的首要问题就是语言,年轻的我们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连和人交流都成为问题,但中国人自身的腼腆特性又经常是种障碍,其实,对于克服语言问题最快的解决办法就是多多和从西班牙当地人交流,能多说就多说。
抛开书山题海重压的学习生活,我在读书之余喜欢做的事情很多很多,譬如给朋友写写信,与他们谈谈生活的苦与乐,特别是当我有什么烦恼闷闷不乐时,写信便是我最乐于去做的事情了,把一切不快乐的事情都罗列在信上,这样等到写完一封信,一切的烦恼,也烟消云散了。当然,像这样的信,大多数都不会寄出,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发泄罢了。如果条件允许呢,也喜欢与同学朋友去游山玩水。欧盟申根国家免签为出国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例如圣诞假期就可以远去芬兰,一路北上,在冰天雪地中探访北欧风情。
有人曾说留学生活很甜也很苦,其实终归是看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一个人在外的异乡生活总归是有许多的困难与不便,但更多是从中体味留学过程那独特的从生活中磨练出来的坚强意志,但当我们真的经历过留学中的所有,今后遇见再大的风雨我们都可以安然的面对,也许正是偶然间的失落和感伤却堆积了强大的勇气让我们去面对所有的一切。
同时我也学会了自我调整,自我约束。
我们一周会有五门专业课,每节课两个到四个小时,一周上课的时间一共就有 18到20个小时,这样的强度对母语大学生来说平常,但对于我们这些一边要西语进阶一边又要吸收具体知识的学生来说难度陡然加大。合理安排其它课余时间变得尤为重要。我渐渐学会合理分配学习和休闲的时间,在微妙的状态调整中收起懒散,努力重拾曾经学习的热情来应对如今的强度。
总而言之,经过这样一次出国交流的体验,我收获了很多,从什么事都想找别人帮忙到如今能够独当一面完成各种棘手的事情,我整个人都自立了很多,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生阅历,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全然不同的生活风格,也了解到了原本陌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西班牙有阳光的日子总是给人带来生活的希望,西班牙人民的热情与活力也总会不自觉的带者无畏的冲劲和感染力,而西班牙乃至欧洲各地历史久远的博物馆和古建筑,却像是大师对时光足迹的浪漫挽留,偶尔再去广场席地而坐看鸽子起起落落,现实和梦想就这样交错中成就了完美。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安排和际遇,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才是最重要的,对梦想的定义的诠释也都不一样,对我而言,一路向前走下去,在阳光下追随着自己幸福的背影。梦想,仅仅就是这样,而已,但是亦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