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习心得
樊萌萌
转眼来到西班牙将近5个月,留学生活过半,这其中收获良多,当然也有得到些教训。
前期准备
出国留学对于我们这些西语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很好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国外我们被浸泡在西语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充分训练口语和听力。在综合了我家里的经济水平和学校水平后,我选择了萨拉曼卡大学作为我的目的地。萨拉曼卡是西班牙很小的一个城市,所以相对生活成本不是很高。并且这里是西语口音最正宗的地区,我可以得到最正宗口音的熏陶,同时萨拉曼卡大学也是有着800年历史的欧洲古老名校,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障。
2018上半年终于确定要出国,但是自己犯了一个错,就是在4月考完DELE后没有进一步深化西语学习,而是在得知B1考过后相应地松懈了西语学习。因此,当我到达巴拉哈斯机场却一时只能用英语交流的时候,有点后悔没有在出国前认真锻炼口语听力。虽然也会基础表达,但是第一反应不是西语而是英语,况且在现实交流中,不会有人等你反应好一整句话的语法结构,这说明还是缺乏锻炼。不过,在12月冬假出国游玩的时候,我已经可以相对更加熟练地运用西语,这给我不少安慰。其次,我在国内没有夯实语法基础,而这边的老师讲语法自然是用西语讲,所以需要我将这些语法知识的中西文在脑内慢慢对应起来。本来对这些语法就不太熟练的我,听着西语版的旧语法竟然觉得像是在听新知识,导致来到这里后一度觉得语法很难。而且这里是在入学考试后根据我的水平安排班级,一学期讲的语法知识是固定的那几块,缺乏一定的章法和结构。一定程度上有点打乱在国内建立的语法知识体系。所以建议来到这里之前一定要把语法知识再次夯实,而且最好熟悉掌握各种语法的西语名字,建立知识体系。
适应阶段
落地巴拉哈斯机场后迎来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我定错了酒店时间。当晚幸好有我的同学收留我,不然真的要流落街头,这个事情也不敢跟爸妈说,怕他们担心,只好简单的报个平安。所以建议任何出行前都一定要再三确认好机票和酒店的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一个月是住在西班牙住家,客观来说,住家对我还蛮不错。吃的食物上营养搭配还是很均衡的,每餐都有饭后甜点,或酸奶或水果或住家妈妈自己做的甜点,并非像我之前听到的住家会给我们吃速冻食物。这期间我也算是吃遍了各种西班牙传统家庭美食。饭点是我跟西班牙人交流的最好时机,住家也有意在这个时候多多跟我们聊天。一般吃饭的时候会看新闻,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根据新闻发表一点自己简单的看法,再交流一下中国西班牙的差异。建议把握好这个时机,是很好的思想碰撞时机,不要胆怯,自然大方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即可。我有自己的单人房间,非常温馨,住家会帮我每一周洗一次床单被罩。但是最终没有坚持在住家生活下去是因为我无法忍受他们的洗衣习惯,他们习惯把所有衣物放到洗衣机洗,包括贴身内衣,一周只有一次洗衣服的机会且不允许自己洗衣,在交涉无果后,我决定不续住。除去这些小小的摩擦,整体上住家对我还是很友好的。最后分别的时候也互相约定要多联系。一个月的住家生活让我深入到西班牙人的生活模式,更多地了解了他们的日常习惯。比如作息,习惯2点午饭,9点晚饭,也基本都在晚12点之后入睡。后来了解到这其实跟西班牙处在错误的时区有关。西班牙与英国、葡萄牙和摩洛哥位于相同经度,应该采用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MT)。但是,西班牙却采用欧洲中部时间(CET)。一起生活难免会有误会和摩擦,这个时候与其暗自跟别人吐槽,不如直接跟住家沟通,就算解决不了问题,也会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况且还能锻炼口语。基本上很多需求他们都可以满足。由于我上半个学期的课非常少,每天下午是没课的,所以有了大把的自己的时间。建议用这个时间来社交,我是指跟西班牙人的社交,多多参加他们的活动,走出自己中国朋友的小圈子。毕竟来这里就是为了锻炼的,总是把自己圈在中国人的小圈子里是不会有很大进步的。与人交朋友的时候要真诚友善,西班牙人大多数是很热情友好的,不用害怕。
离开住家前的半个月就已经开始自己找房子了,这个过程也算是一波三折,不过好在最后的结果我们都比较满意,建议找中介租房子,这样比较有保障。也要“货比三家”,多去看看房子再做定夺。签合同的时候也要睁大眼睛看好合约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我们接触西班牙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了解他们的租房条款、房屋产权、水电暖网费以及如何与中介、房东打交道。
课堂学习
第一学期是语言课程,因为萨拉曼卡中国人很多,所以第一学期我在的班级也不可避免的有很多中国人,但是也有国际学生跟我们一起上课。果不其然,他们跟中国人的课堂风格非常不一样。语法课上有几个美国学生,都有8年的西语学习经历,他们的口语非常流利,虽然会有一些语法错误和较重的口音,但是流利程度比中国学生好太多。在我的语法课上,美国印度的学生更加积极,他们基本上有什么问题会立刻向老师提问,中国瑞典的学生相对安静,不太会主动回答问题和提问。但是中国学生的基础扎实很多,很多简单的语法规则对国际学生很难,但我们中国的学生基本都能掌握的很好,这跟在国内的基础分不开关系。但是中国学生不太能够提出不同的看法,相对国际学生有点放不开。
西班牙的课堂非常丰富多彩,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Clara的口语课。有举行过模拟开庭,
有模拟播音,也有做过旅游攻略的合辑,甚至还走出了课堂,来到街上根据任务提示找线索,这个过程非常像韩国综艺running man里面的场景,锻炼了我们的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统筹规划能力。最后我们组拔得头筹,是个非常难忘的经历。也曾经有过大家一起去酒吧喝酒学习点餐的经历,这些都是非常新鲜的体验,也让我收获良多。我认为学习语言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上那些死板的知识,而是应该最大程度把自己浸泡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最大限度地与西班牙人说话交流,体验差异与共性,感受不同文化带来的精彩碰撞。这个过程中习得的收获才能更加长久地被记住。
第一学期后,经过选拔我有机会选择A方案,即跟萨拉曼卡本科学生一起上课。这意味更大的挑战。因为老师并不会因为班里有你一个外国人而放慢语速,或讲些简单的内容。而是完全按照他自己上课的节奏来讲。我一开始也没有自信,但是我觉得第一学期学习强度不是很大,而且跟西班牙人接触也有限,所以最后选择了这条更有挑战性的路。
目前新学期上课已经有两周,课时多且课时密集,但是在学习中也有很多收获和乐趣。目前能听懂百分之七十左右,有时候听不懂的部分很让人沮丧,只能在课堂上记PPT,但是一旦听懂了就会很有成就感。此外,这几门课是相通的,比如在艺术史上刚刚学到的对文学艺术家的保护,转眼就在另外一门科学技术发展课上被老师提及,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非常好。学习的挑战也非常大,有的老师虽然语速慢,但是由于涉及到太多专业生词,我并不能听懂。但是同时也有遇到语速虽然快,但是用词很简单的老师,我也可以听得津津有味,能收获很多。学习外语的这个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虽然现在总觉得还不够,这点水平太差劲了,但是回想之前,总归是进步了不少的。所以也不必妄自菲薄,适度紧张起来是可以的,但不必焦虑,只要把目前该做的事情做好,一点一点来,总是会有进步的。
这个学期第一周在2月4号开始,没错,就是国内的大年三十当天。这对我们留学生太不友好了,但是没有办法,出国了就要有这种跟国内相对脱节的心理准备。这边的中午,国内是一家团圆的时候,说实话当看到爸爸妈妈并没有往年一样过年的欣喜时,我也有点难受。连平时不善言辞的爸爸都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出“没有我们萌萌过年都没意思了”。所幸,家里有妹妹陪着爸爸妈妈,这边有室友和朋友们的陪伴,我们一起简单过了一个圆满的年。
对于想要出国的朋友,首先要做好跟国内家人朋友不能随时随地同情共感的准备,这种感觉是每个海外留学生必须克服的障碍。的确是孤独的,但也是一种试炼。人生就是有失又有得,与国内脱节的这些时间,在国外可以通过与国际朋友的交流弥补,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也是一种慰藉。
开学第一周是可以换课的,这样我们可以在听了这节课后有调整的机会,减少因为选课失误造成的损失。我选的五门课都是大学分,所以课程非常密集,课时也很多。大部分老师对待国际学生是很友好的。当然不乏那些不很友好的老师。我一开始选了一节世界区域地理的课,进到班里发现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本来心里就有一点慌张,老师进来一个一个点名了解学生,到我的时候,老师问起我来自哪个中国,态度非常倨傲,这让我很生气。一般国外的老师在面对这种敏感话题时会避开,但是这么直接主张“两个中国”的老师的课,我真的上不下去。之后他就考了我几个地理知识,我确实不知道这些问题的西语答案,于是老师对我进行劝退,说他的课我听不懂,我还是换课吧。我承认有的课要求比较高,对国际学生来说是很难,比如这种区域地理,如果我们不懂各种地名的西语是真的一问三不知,老师的劝退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这个老师的态度已经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倾向,毕竟班上也还有其他几个国际学生没回答上来,所以我想是没有必要去忍受的。后来我听完了这一节课,下课立刻去换课了。事后我觉得很羞愧,因为没有回答上他的那几个问题而觉得给中国人丢脸了。在国外,偶尔也会遇到这种觉得自己被冒犯的情况。但是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矮人一截,这个事情是给我的一次激励,归根结底是自己的西语水平不行,地理知识也不行,才会被看扁。当然后来换来的课的老师就非常友好了,不仅不会对我们大吼大叫,说话非常温柔,讲解清晰,而且还会专门给我们国际学生解释我们不懂的专业词汇。调整心态,负重前行,是非常重要的。
假期游玩
第一学期结束后就是将近一个月的圣诞假期,我和朋友们选择了马德里、巴塞罗那、巴黎、阿姆斯特丹、柏林、德累斯顿和布拉格这七个地方作为度假地。一路走来共玩了19天。虽然我们的游玩行程已经非常不密集了,我们不是那种非要去景点打卡的旅游类型,但是玩到柏林也是非常疲累了。幸好柏林我之前去过一次,那次逛了景点,所以这次没有安排密集的行程,所以在柏林算是有了一个中间修整时间,不然后面两个地方更难好好享受。所以建议就是安排长途旅行时中间一定要给自己留几天的修整时间。或者直接就安排7-10天的游玩时间就好。我们的战线拉得太长了,后期容易累。
我们整体的游玩风格属于散而不懒型,基本每个目的地都会有3天左右的停留时间。这个又都是欧洲主要旅游城市,我们知道景点肯定不可能全部看完,所以会选择性地去逛2-3个著名景点,时间安排的会很松散,不会是那种早上7点就起床去暴走的类型。而是会休息够了,慢慢悠悠去当地随便一家餐厅感受下本地美食,然后集中精力去逛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大多数时间是会闲闲散散地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走一走,充分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节奏。这样可以将游玩的乐趣最大化。举一个反面例子,我们在马德里时,没有对三大博物馆进行深入了解就“盲逛”,又因为贪图免费票选择在最后两个小时入场,导致在普拉多博物馆并没有特别大的收获,因为是已经逛了将近一天的傍晚,所以已经很疲惫了,并不能集中注意力看展览。后来有了这种经验教训后,在巴黎我们玩的相对比较local,比较得心应手。因为巴黎的博物馆、展览和著名历史遗迹太多太多了,三天根本不能逛完,所以根据个人爱好,我们着重逛了LV的两个现代艺术家的展览。在卢浮宫待的时间也并不长,着重把精力放在了登塔上。登上巴黎铁塔前,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地铁停运。当时正在地铁站准备换乘,突然工作人员把我们所有人赶上去,关闭了地铁站,我们随着人流上去后发现,这不正是黄马甲运动的闹事中心——香榭丽舍大道吗?顿时心慌得很,跟在一个美国家庭后边穿过了香街,果然是因为黄马甲运动,整条街的奢侈店全部紧闭门户,虽然因为圣诞节整条街都装饰得非常漂亮,但我们无心观赏,加快脚步,最后平安远离“风暴中心”。
后来到了一家黎巴嫩餐厅,在电视新闻中发现果然就在十几分钟前,我们在的那片区域发生了“黄马甲”和巴黎警察的暴力冲突,感到一阵后怕。所以对于要出去旅游的朋友,就算多花一点钱也一定要订可以退的酒店和机票,以免发生像我们这种提前一个月定好行程却不能退的情况。
阿姆斯特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大名鼎鼎的红灯区,而是圣诞节当晚街头的圣歌表演。在达姆广场,大家围在一起看着荷兰人真挚的表演,一起庆祝圣诞节,实在是非常温馨。在歌声中,我们体会到圣诞节这个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对于他们的意义。人们的神情或认真,或放松,反正都是洋溢着节日的幸福感。
德国和布拉格就是典型的中欧景象,热闹的的德国小酒馆,便宜又好吃的香肠薯条炸鸡。没有去太多的景点,就和朋友愉快地度过了旅途的最后几天。回顾了第一次来柏林的美好时光,也创造了新的回忆。
我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然来到了欧洲留学,就要出去走走,拓展见识,开拓视野。我走的每一步路,都不是无用功,在之后的人生中总会有所收获,不是现在也会是未来的某个时刻。我靠近的每个展品,它们或多或少都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痕迹。就像,我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看展的时候,也没想到会在下个学期的艺术史课上再次见到它。我们总会再相遇,也是一种有趣的际遇。
写在最后
海外留学有得有失,这是每个选择都会带来的后果。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把优势最大化,最大程度过好完全属于自己的每一天。在二十多岁的开头,我很庆幸有了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期待回国后与更好的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