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满分的挪威科技大学留学之旅
历时五个月的挪威科技大学交换之旅结束了。不得不说,我非常庆幸自己当初做了这个决定。在这短短五个月里,我可能看到感受到了比以往五年更多的东西。尽管在所有的经历面前语言是苍白的,但我还是想尽力用文字记录下这段时光。我将从学习、生活和旅行三个方面回顾这段异国留学之旅。
我去的是挪威科技大学(NTNU)。这是一所历史久远的高校,成立于1760年,现为挪威八所大学之中第一大,是挪威全国最顶尖的工程学与工业技术的研究中心。学校共在挪威的三个城市设有校区,最主要的是特隆赫姆(Trondheim),也就是我所在的城市。这个城市位于挪威西海岸中部,是挪威第三大城市,也是挪威的教育中心,全市15万人口中有3万为学生。由于挪威科技大学为多所院校所合并,其校园分散于特隆赫姆,共有11个校区。其中有最大的两个校区,Gløshaugen(大部分的理工科系位于此)及Dragvoll(人文与社会科系位于此)。我被分在了人文学院,所以Dragvoll就是我每天上课的地方了。
位于Gløshaugen校区古老的主教学楼
Dragvoll校区的现代摩登教学楼
作为一个外语专业的学生,能出国生活学习一段时间是再适合不过的。我一直很想体验下西方的教学模式,感受下在纯外语环境中生活。挪威科技大学的交换项目于我而言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是我本科专业是丹麦语,却没去过丹麦,有机会去同为北欧且语言非常相似的挪威学习算是圆了我的心愿;二是我研究生专业是英语翻译,虽然挪威人说挪威语,但他们英语水平很高,学校也提供全英文授课,也算是身处英语环境。我在国内已经修满了所需学分,不存在要选择相应课程交换学分的情况,所以可以比较随性地在我能选择的课程里选修。向来喜欢体验新鲜事物的我也不放过这个学习语言以外课程的机会,一共修了四门分属不同系的英文授课的课,它们分别是学术写作(Academic Writing)、全球儿童权利(Children's rights in global perspective)、性别与挪威文化:平等悖论(Gender and Norwegian Culture: Paradoxes of Equality)和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下面我就一一介绍这四门课并谈谈我的感受。
学术写作这门课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算是跟专业最相关的了,也是我觉得最实用的一门课。课程本身针对的是国际学生,是学术教育的一部分。课程目标是向学生介绍主要学术写作类型,提升他们的专业写作能力。学生可以在特定的学术氛围中提高学术写作水平,与同学分享写作经验与知识,了解不同类型学术文章的特点、写作基本原则和技巧,使自己的文章格式符合标准、结构规范合理、表达清晰有逻辑,还学会评价他人学术文章并提出修改建议。上课的主要形式有老师上课、小组讨论和课后练习,即有笔头练习也有口头练习。我们一共有四次作业,其中有两次是自己写论文,还有两次是修改同学的论文。同行修改和反馈也是我觉得这门课的亮点之一。这种作业形式在国内比较少见。老师也十分认真负责,如果你想在同学修改后还得到老师的反馈建议只需在规定时间内发邮件给他们,他们就会认真回复修改建议给你。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超过规定时间才联系他们说你想要他们帮你修改,他们就不会了,不管你说自己之前忙得忘了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也好。当时我同桌就是这样,老师便无情地拒绝了他。在我看来,这也是很有魄力的做法,告诉大家准时的重要性。
课上的小组讨论
全球儿童权利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UNCRC)及其条款、原则和实施,熟悉其他区域性公约,比如《非洲儿童权利宪章》(African charter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探讨有关儿童福利与教育问题以及不同地区儿童权利的不同。课程重点内容有UNCRC的重点内容,即儿童最佳利益、儿童保护、儿童供养和儿童的参与权及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相关国际条例和性别、贫困以及教育问题。选择这门课是因为在国内很少上有关社会问题的课程,想看一看这类课程会讲些什么,是以什么方式上课的,再加上我自己也有意向毕业以后当老师。这门课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上课人特别少,总共只有七人,有时还有人不来。正因为这样,每次上课都是在小教室的小规模授课,也就是vip小班,所以老师跟学生的互动会特别多,学生有大把提出问题、发表看法、与老师一对一交流的机会,对于学生的独立分析思考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我向来对自己的英文表达不自信,在很多人面前就更不敢畅所欲言了。这可能也是很多中国学生的通病。但在这个课堂上,我会仗着人少抓住机会多说,一学期下来多少对自己的英文表达多了点自信。另外,任课教师还举办了一次学术沙龙,多位研究儿童问题的专家或学生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做了报告,有研究巴西贫民窟里的孩子的,有研究儿童电脑游戏的,还有研究儿童教育的。有别于在国内听过的正式学术讲座,这次学术沙龙参与人数不多,话题相对生活化、社会化,气氛也相对活泼轻松,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学术沙龙
挪威和其他北欧国家整体而言都是性别平等方面的典范。在挪威,性别平等是基本政治价值,有关性别平等的现状与期许也是很多磋商的重要框架。性别与挪威文化这门课就是在挪威性别平等的自我认识下去探究这样的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又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或是改变。这门课的课程目标有二。一是使学生理解性别的文化重要性和平等概念;二是让学生对北欧文化和性别研究有一个概括性的理论认识和实际分析。学生将能从历史、政治和文化角度了解平等概念,特别是性别平等,以及平等背后的悖论。课上,我们学习了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理论的发展,挪威的性别政策、生育政策、家庭政策及工作中的性别概念。我们探讨过当今的挪威如何实现性别平等,有哪些政策与措施被冠以了性等平等或不平等的标签,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性别平等有何不同,当代性别平等面临哪些挑战等。除了挪威的情况,我们也放眼世界,注意到了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性别平等情况。此外,我们还讨论过劳动分工、生育、种族问题。上完这门课后,我不仅了解了挪威社会、政治、文化中平等的方面,也看到了并不那么平等的一面。跟儿童权利形成鲜明反差,这门课上的人非常多,得有100多号人,即有挪威学生,也有国际学生。我想国际学生选择这门课的原因或许跟我一样,想着既然在挪威就要看看他们的社会,特别是听听他们自己如何介绍评价自己。在课上,我们还讲到同性恋问题、变性人问题、性别歧视问题等在中国的课堂上通常不会提及的话题。
性别与挪威文化课堂
流行音乐这门课的课程主线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流行音乐发展历史及其文化影响,涉及r&b、rock 'n' roll、嘻哈、电子音乐、rap等多种音乐类型、音乐人甚至音乐制作技术,重点是英美流行乐坛。我平时很少听欧美音乐,所以课上讲的东西、赏析的歌曲和提到的音乐人往往让我一脸懵。全新而又有强烈文化属性的课程内容让我觉得十分有趣,一些音乐史上的故事,比如beatlemania和音乐产业中的payola也带给我思考。这门课跟我的专业八竿子打不着了,全当休闲放松,但我也有意外收获。另外三门课的同学以国际生居多,流行音乐的同学却多为挪威人。这给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挪威大学生,了解他们想法态度与娱乐生活的好机会。我可以从课堂讨论和他们的发言中得知挪威的年轻人上课的表现、喜欢什么音乐,跟中国年轻人有什么异同。
流行音乐课堂
说起挪威人,或者说北欧人,外界流传的评价都是“高冷”。但我看到的挪威人却并不是。在路上迎面遇到,他们会打招呼,即使不认识;路过他们的房子,他们如果正好碰巧站在阳台上或者窗边就会冲路人挥手;有一次在二手商店遇到一个挪威女士特别可爱。我不知道自己手里拿的是不是防雨外套就请教她,她看了看摸了摸也不确定,于是拿起手里的水瓶笑着说我们可以试试,接着就偷偷把水倒在了衣袖上,开心地告诉我可以会;经常看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手挽手逛街旅行,特别温馨。某天我坐在路边喝咖啡,看到对面一个奶奶慢悠悠地一口一口舔着冰淇淋,爷爷就坐在旁边一直等着她慢慢吃完;在室友介绍下认识的几个挪威女孩也非常友善,住在特隆赫姆的那个女孩还邀请我们去她家过圣诞。
这四门课各有千秋,但共通的一点就是每个老师都会安排课堂讨论时间。几个人组成小组,各抒己见,然后再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小组的讨论结果。可见,在欧洲的教育中,表达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考试形式也与国内课程大为不同。其中有两门课是写论文,还有两门课是统一考试,但题目也是以问答题形式针对某一问题临场写出一篇小论文。相比国内考试,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更大。还有一点就是课程相关书籍和文章的阅读量很大。每门课每周都会有一个reading list,你需要在上课前自己在家里把那些内容看完,加起来每周至少是100页。
NTNU特色千人考试大教室
我还观察到的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他们大学的包容性很强。我经常可以在教学楼里看到残疾的学生,我自己所在的课堂上就有患小儿麻痹的,有只有一只耳朵的,还有弱视的。这些学生在中国或许很难上普通大学。
学习上的一点遗憾便是没有学会挪威语。我原本的计划是以自身丹麦语基础加上一学期挪威语课学会挪威语,多掌握一门语言,但这个学期我没赶上选修挪威语课,只好通过挪威科技大学网上挪威语教程自学。虽然上一学期的语言课和自学都只能学个皮毛,不可能深入学好并运用一门语言,但自学比起有老师教毕竟还是差了点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效果,我的挪威语或许连门槛都没入成。唯一进步之处便是知道了挪威语和丹麦语在书写及发音上的区别在哪,看文字能懂个大概,偶尔能说个简单的句子。
从生活上看,这段留学经历让我学到的东西最多,进步最大。以前上学时是吃食堂,离开学校了就一直住家里,没有过需要自己买菜做饭、完全独立生活的经验,买菜做饭的次数一只手数得过来。在这里,我学会了完全独立生活。挪威超高的物价让我只能对在外面吃饭说不,吃个食堂都是款待自己,一星期最多只敢吃一次。买菜做饭成了日常。有时认认真真做上两菜一汤,有时马马虎虎吃个面包黄油,有时跟室友一起下厨然后分享各国美食,小日子过得拮据却很是惬意,原本的厨房小白也变成了半个大厨。除了第一次独立生活,我在这还有很多“第一次”。 在这里,我第一次用自己的厨艺博得满堂喝彩,第一次看到极光,第一次体验越野滑雪,第一次围观Pride游行,第一次去教堂听布道,第一次跟挪威人一同过感恩节,第一次去圣诞集市,第一次踩在深过脚踝的雪里,第一次坐驯鹿雪橇。说起极光,我所住的宿舍区可谓是全城最适合看极光的地点之一。下了宿舍楼走个两分钟走到宿舍区后面的小山坡上就能看到极光。五个月,足以让你爱上一座城市。其实不需这么久,刚来这一个多月时,我就很喜欢它了。不需滤镜就蓝得沁人心脾的天空,天空映衬着路旁彩色的房子,房子点缀着绿油油的山峰,山峰环抱着同样不需要滤镜就蓝得沁人心脾的河流。五个月里还去过挪威其他三个城市,奥斯陆、卑尔根和特罗姆瑟,每一个都比特隆赫姆名声要响亮,但我独爱特隆赫姆。
流经市中心的尼德河
秋日校园一角
美如画的小城特隆赫姆
雪后的宿舍区
感恩节大餐
跟室友一起做饭吃饭
既然到了欧洲,当然要抓住机会好好旅游。去了挪威北部,在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那天站在了北极圈以北的土地上。坐着小木船游冬天的峡湾,放眼望去深蓝的天和深蓝的水合为一体,中间是白茫茫的雪山,一切都很平静,平静得让我可以什么也不做就呆呆地看着,感受着天地的广袤、自己的渺小,心境也像那天空、海水和雪山一般纯澈;去了丹麦,那个我向往已久真的像童话一样的“童话王国”。看着圣诞的商店橱窗不禁感慨,原来真跟《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小女孩看到的橱窗景象一模一样。那些城堡、那些戴着黑色高帽穿红制服的士兵跟卡通画里也一模一样。“童话王国”真的像在童话里,难怪安徒生能写出那么多传世之作;去了德国,圆了我作为十年德国足球队粉丝现场看德国队比赛的梦想。从06年起喜欢德国队,德国战车的斗志与团队合作精神深深吸引着我。虽然第一次看他们现场赶上了他们这十年来的最低谷,但我仍能看到战车的斗志,相信这批年轻队员会重新组装成又一辆强大的新战车。在这边旅行,为了省钱,住的是四到八人男女混合房间的青旅。这要放在以前,我肯定全身心拒绝,现在发现各国年轻人都是这么住的,我住着住着也就习惯了。有时遇上投缘的室友还能好好聊聊,也不失为一个开眼界长见识的途径。
极光
体验挪威特色越野滑雪
研三上学期要写毕业论文,还有秋季招聘,可谓是很忙很重要的一学期。但我却去国外交换,忙着上课忙着课后作业忙着期末考试,占用了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也耽误了秋季招聘。有时质疑自己是不是本末倒置、因小失大了?特别是去之前还有刚去的时候,以及看到群里老师同学们发各种招聘信息我却一个都不能参加的时候,心里特别慌。但是现在,我可以拍着胸脯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我百分之百确定自己没有选错,牺牲了写论文和找工作的时间换来的这段经历是值得的。感谢中南大学、感谢国际交流处、感谢挪威科技大学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与机会,感谢我的导师和父母支持我的选择。
外国语学院 许玮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