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经过长途飞行,终于躺在了自己的小床上,可在时差的作用下难以入眠。翻看手机中的一张张照片,渐渐拾起了在牛津的美好回忆,也得到了许多当时身在其中时没有的体会。
感•英国之形
初至英国,第一个见到的建筑——希思罗机场便让我想起了电影《真爱至上》的开头,这个到达大厅见证了多少人的相遇与团聚,我的遇见牛津之旅也将开始于此。典型的黑色出租车、靠左行驶的马路、随处可见的米字图案、新换的英国电话卡,一个个元素都在提醒着我: 这里是英国。
乘车迎着迷人的夕阳看尽一路乡村风光,我们到达了接下来两周居住、学习的牛津大学玛格丽特夫人学院。在这个牛津大学中相对年轻的学院,诺贝尔奖获得者马拉拉曾经求学,古朴典雅的建筑和舒适现代的生活区域碰撞出迷人的火花。

牛津之美,主要美在建筑。牛津,英国最古老的大学,孕育过4个国王、46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5个英国首相。在800年的历史里,它目睹了日不落帝国由盛到衰的全过程,见证了人类追求真理与文明的坎坷之路,向世界奉献出无数宗师大家。在牛津大学,你能在最小的空间阅读到完整的英国建筑史,从诺曼人的教堂建筑到后现代派的购物中心。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新哥特式、乔治时代的风格和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所有时代在这里都有具体的代表。英国的重要建筑家都在这座乡下城市里建筑过楼宇,好像它是他们的第二首都。
在牛津大学,除了独特的学院制,学习生活方面与国内与众不同。我们平时听讲座、上课的地点不同于国内的教室,每个讲堂各有特点,装饰风格各有不同,不变的是房间给人的历史厚重感。教授们讲课时,着装也庄重正式。在我看来,这么做一方面表达了他/她对我们感受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让同学们更加有正式感、仪式感,上课时更加尊重老师,也集中了注意力。与国内不同的是,这里课堂上互动性很强,老师会提出问题了解我们的理解程度和所思所想。同时老师也不拘泥于某一个最完美的答案,他们总是肯定并鼓励每一个回答。课程茶歇间,贴心的工作人员准备的茶和咖啡总能重新唤醒大家的学习热情。在这里优越的环境使学生们更加专注地投身学习和科学研究中。

在牛津大学,学生们的宿舍大部分是单人间,这大概是与国内大学的显著不同之处。英国人更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他们很难接受和其他人分享私人空间。为了增进学生们的交流,牛津大学的宿舍楼下都有学生活动室,宿舍每一层都有厨房。在天气不好的日子,总能看到牛津的学生们在活动室玩桌面游戏、研究课题。而我们国家的大学更注重大家的交流、团结。多人宿舍不仅解决了学生人数多的问题、符合国情,还锻炼了我们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了我们的社会技能。学生们在每天的朝夕相处中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学会了理解与包容。二者各有长处,在此背后都是各国文化的体现。
在学习之余,我们还参观游览了牛津、剑桥、伦敦的许多景点。和同伴自拍的一张张笑颜的背景中,是精致的叹息桥、高大的伦敦眼、花团锦簇的特拉法加广场、恢弘的拜伦海姆宫殿、夕阳中偶遇的花园……

悟 •英国之魂
经过一天天的体验,我对英国的认识也逐渐超越了最初形而上的认识。我开始试着感悟英国的内在精神。
早闻英国礼节诸多,人民也都是温文尔雅、客气内敛,亲身经历果真如此:走在路上不小心和人碰触双方都会轻声道歉,男士会主动帮女士开门,不管做什么都排队有序,公共交通工具上人们压低声音说话……可后来慢慢增多了与英国人的接触,发现了英国文化的有趣之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之处。
英国人尽管沉默内敛,可酒吧文化盛行,不论学习还是工作之余夜晚各个酒吧都充斥着欢声笑语。英国人尽管拘谨有礼,可经过长时间相处后会发现他们也很热情幽默,正如这次游学的工作人员之一英国人Simon,他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比得上专业的喜剧演员,总是让我们津津乐道。英国人尽管遵守秩序、有条不紊,可从另一个角度这也意味着有保守固执。在牛津大学游学体验期间,我参与了有关“建立牛津与剑桥之间的交通联系”的小组课题研究。目前往来于牛津与剑桥之间,最快乘火车也需要2个半小时,颇为不便,阻碍了两所高等学府的学术与文化交流。我首先就提出可不可以修建更快速的公共交通工具,如高铁和美国最新研制的真空管道列车,可来自加拿大的助教很快就否定了,她依照在英国生活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英国人可能需要20年来接受这些高科技工具、新鲜事物,就连当初修建牛津剑桥之间的铁路都困难重重,遭到当地住户的反对。英国文化中也存在着固执、不愿接受改变的一面。可能正因如此,英国尽管有如牛津剑桥的高等学府,可还没有如美国硅谷一样的高科技创新区域。
两周期间,我们听了许多著名教授的学术演讲,主题有行为经济学及其在管理领域里的应用,创新与创业,计算机: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的外交关系:东亚博弈,从英国历史角度来看牛津大学的发展,脱欧及其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人工智能发展及其应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可视化。我们还和许多牛津大学的优秀学生交流研习,了解了跨文化交流,公众演讲,留学生活,领导力相关的知识。其中有关于行为经济学的演讲,一个个有趣的行为经济学应用实例令同学们大开眼界;有关于计算机历史及发展的讲座,教授讲解时发给大家的计算题使我们更容易明白计算机原理;有关于英国礼仪的讲座,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西餐的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茶歇时,教授和同学们亲切积极地交换着意见。牛津大学已经毕业的中国研究生学姐详细认真地给我们介绍了留学英国地申请流程和注意事项,让我们更明确了我们需要做什么。就这样,感觉申请国外的大学也没有想象中的遥不可及,清晰的规划、步骤取代了原来的一头雾水。

对牛津教育体验行印象最深的就是牛津大学的学术氛围。牛津大学历史悠久的导师制和学院制是其培养精英人才的基本制度,导师制甚至被认为是牛津大学皇冠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通过教授介绍,我知道了关于导师制地许多细节,这个与中国甚至世界大部分大学都不同的制度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它从中世纪一路走来,虽然始终受到大学内外的各种批评,但至今仍然是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其一流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牛津大学的导师教学由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地进行。牛津大学导师制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
虽然这种一对一的导师教学在当今的牛津大学并不多见,更多的是两至四名学生一起上课,但是关注每个学生的论文,实现对学生有益的个别指导,仍是牛津导师关注的核心问题。在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中,学生不是消极的消费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师生双方的协作和互动对于导师教学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导师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师生对于学习观念不同理解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共同思考同一个问题,双方的合作能使他们获得独自无法获得的成果。这大概也是牛津大学成功的秘诀吧。
我深刻体会到,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牛津大学导师教学的过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评价证据,如何将事实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能力。学生在准备周论文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独立地搜集资料,并进行连贯地表述,同时在导师教学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导师的批评面前捍卫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也正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另一个体现吧,我们强调的是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传承,国外教育则希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有人说过牛津的历史就是一部英国史,西方文化艺术的每一次思潮,都可以在牛津找到一些痕迹。牛津大学历史悠久,在800多年的演进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铸就了一种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尽管牛津大学的教育也曾出现过衰退和停滞的时期,但纵观其历史大势,有一种信仰贯穿了其数百年的兴替轮转,这就是对学术的景仰和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大概因此,牛津大学尊师重教,崇尚自由。牛津大学坚守绅士教育传统,重视教育的育人功能。牛津大学将育人功能置于大学的首位,科学研究服从且服务于人才培养。我推测这是其人才辈出、引领风骚的奥秘之所在。由于环境和条件的差异,我国大学难以实行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和学院制,但它们所体现的以学生为本和精英教育的理念却很值得我们借鉴。
思•英国之得
经过了两周难忘的牛津游学经历,我开始认真思考此行的收获。
此次游学从直接的方面来看,让我通过听英文讲座、与当地人交流,极大地提高了英语口语能力和听力能力。我知道了英国教学方式的不同,对以后如果选择出国读研也有了初步的适应。
而通过与英国人的交往和接触,我对英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知道了如何尊重文化差异,与当地人友好交往,求同存异。只有去到当地才能真正感受到的不一样的风情。仔细品味中西文化的异同,仿佛窥到一缕从琥珀中透射的阳光,尽管叠加了琥珀中的杂质,但更添一抹独特的风情,仍是那么温暖耀眼。文化交流也是如此吧,不同的乐器演奏起来,构成的是更宏大的交响乐。
这次英国之行拓宽了我的眼界。通过与牛津学生的交流,听了优秀的牛津毕业生分享经验,得到了认识许多顶尖人才的机会,收货颇丰。在于这些优秀的人的交流之中,言谈举止间也感受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优秀的处理信息能力令我难忘。而那认真、求实、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游学项目中地助教、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在读的牛津大学研究生。当我们聊起来个人经历时,有几人都是在读完本科之后工作,有的甚至结婚生子后,选择重回校园继续读研学习。毫无疑问,他们是拥有对学术真正的向往才作此选择。在这里,学习也不是那么枯燥痛苦,一切都是依照个人兴趣,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在这里,生活也因为有热爱地事物而更加积极、向上、美好。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人都认真地做着属于自己地工作,努力让自己地人生变得不凡。不论结果如何,最终他们是否留名史册,获得诺奖,他们总是没有辜负自己地人生。从长远地角度,他们每个人微小地成就,都是人类对已知世界的挑战,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夸张点说,他们做着推动人类文明的工作。在这里,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和工作,迎着夕阳走在牛津的街道上去会朋友,听到远处教堂的钟声响起,嘴角总是自然地扬起。

而在繁重的学习工作之余,牛津的学生也很重视与朋友的交往和锻炼身体。牛津的街道上随处可见骑自行车的人和跑步的人。这次体验之余,我们参加了当地特有的苏格兰舞蹈培训。大汗淋漓的舞动之后,不止是多巴胺的分泌使人快乐,更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席慕容曾说过: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在于它的无邪与无暇,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牛津的街道上一辆辆自行车飞驰而过,我知道了在地球的另一端,有着另一种有意义的、阳光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方式充满着年轻的活力和青春的能量,当这能量辐射到我的身上时,自己对人生也充满了希望和更高的向往,激励我提升自我,为了自己热爱的东西不断奋斗。大概这就是此行最大的收获,这次游学改变了我对青年人生活的认识。在正当青春的时刻,更应该抓紧时间,做不会让自己后悔的事。青春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资本,凭着健康的体魄,你可以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借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开垦出一片神奇的土地;凭借巨大的潜力,你可以变得出类拔萃,令人刮目,青春需要去不断地奋斗,不懈地拼搏,才会有成果,有丰收。青春因拼搏美丽,青春因挫折而飞扬,青春因奋斗而精彩。就这样偷偷地在自己心里也定下了一个目标,跃跃欲试。
感谢国际交流处的各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去体验,让我拥有了这么一个难忘的牛津之旅。感谢在最好的年华遇见牛津。感谢在这里成为想要变得更好的自己。
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与青春漫舞。看中国历史长河,有多少璀璨篇章流芳百世,令无数文人墨客沉醉其中。读杜甫的三吏、三别,体会他那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胸襟,让青春多几丝伟大;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体会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的欢乐,让青春多几分乐趣;赏陶潜的《饮酒》,体会他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境,让青春多几分悠然文化长河,渊远流淌,而我又能取几瓢饮?惟有争分夺秒,多读些文章陶冶情操罢了。
青春无声,青春无影,青春无形,只有用心感受,才能握紧青春的手。青春时节,勿消沉、勿忧伤、勿低靡,把握青春。让青春无悔,让人生无憾!
站在高处俯瞰牛津,目光掠过灰色的学院屋顶和绿色的庭院,望着一条条小巷的一道道山墙,遥望远方的钟楼、烟囱和哥特式的小尖塔,胸中是一种少年的豪情快意。果然,不论是享受人生的快乐还是找到梦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都处在最好的年华。诗和酒,就是我们青春的见证。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