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伯克利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我想并不需要过多的介绍。单单是从WIKI词条中任取一小段,便足以令这个世界许多学校黯然失色。
伯克利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简称伯克利,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伯克利市,是世界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位列2016年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3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4。
来到学校,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果然和电影里演的一样。到处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参天的大树,大片的草地以及独立的钟楼。也难怪,毕竟是一所有着150年历史的大学,这里处处体现着的是不随时间而流逝的积淀和随时代发展的智慧。
当你走在学校的草地旁,会看到身旁走过的不同肤色,不同穿着的学生亦或是游客,他们或是在讨论着学术的问题,发生着思想的交流,抑或只是流连于这个学校的美景。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所开放的大学,所有人都被这里的文化所包容和接受。
我时常把伯克利称作“动物园”,虽然我在学校里所经常碰到的就只有满树的乌鸦和藏匿在草丛中的松鼠们,但这已经给我的校园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乐趣。毫无疑问的是,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景象反映的是这个校园对于动物的真正关爱,更深层反映的是这个国家对于动物保护的态度。事实上,这里的动物是真的不怕人的,每当我走过乌鸦的身旁时,它们只是振臂一挥,然后落到离起飞点半米的位置,丝毫没有表现出对人类的恐惧,而这里的松鼠们,时不时的还会冲着人们耀武扬威,所以,倘若你是一个动物爱好者,这里一定是一个不错的去处。也听闻老师讲到:伯克利的这么多小动物都来自于学校后面的那座山(这样看来,伯克利的地理环境确实和中南还有几分的相似),倘若去到山上,还能看到狐狸,山猫等等生物,只是时间太短,我们也未得上山。
既然是前来上课的,那么我的课程就是第一应当在这里介绍的,我选择的课程是由国际区域研究院开设的关于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复杂现象的讨论,当然,许多人的暑期课程都选择了语言学习相关内容的课程,那些课程也确实都十分有趣,某种程度上,我选择的课程就是苦味满满,正因如此,也就有了许多不一样的领悟。
我的老师是一个常年定居日本的美国绅士,只在暑期的时候回来教授这一门课程,虽然看上去这门课程复杂十足,但事实上,授课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当然,很直观的感受就是,伯克利的教学体系确乎非常的完善。
老师在第一节课上便向我们展示了整个三周的课程安排,细致到了每天的内容和课上课下的任务,而到即将课程要结束的现在,倘若回头去看那张课程安排,便会惊讶地发现基本上每天都是按照任务精准的运行,尽管这是一门充满人文意味的课程。
每天课堂上的基本内容便是:讨论课前要求阅读的书籍的相关内容,主要是回答围绕阅读内容的相关问题,尽管阅读内容并不是很多,当然我这是对本地学生而言,但是内容的复杂程度已经达到了令当地学生挠头的地步,尽管如此,课前的讨论依然会产生许多有趣的思考,而亲爱的老师也只是经常性的对我们的看法单单的表示赞同或鼓励,而不会过多的主导这个课堂。所以经常性的会产生出许多有趣的结论来,有时会引得满场笑声。但到现在静静想来,许许多多的有价值的思考正是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的。
阅读讨论之后的环节便是,带着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观看电影,百分之九十的老片,甚至是国内没有上映的老片,真的是百分百的看美剧学英语的人生体验。但电影的核心非常的突出,就是无论是传教,战争,或者只是单纯的纪录片,隐藏在这些影片背后的,都是跨文化交流发生时所产生的许许多多的有趣的现象。
看完电影就是大伙讨论的环节,我必须承认的事,课上许多的同学都是亚洲人,百分之九十的亚洲人又都来自于中国,所以时不时的会出现中文交流的声音,许多的举手发言起初只是停留在电影内容电影意图的表象上,渐渐的就会一步步深入到关于文化冲突,文化殖民这些深刻的问题之中,而且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也一步一步的走向深刻,或许这也是老师所期望能够实现的目标吧。
课上并不是很紧张,但课下却一点也不轻松,援引我的舍友,一位伯克利化学系大二学生的原话“我高中的时候每天都是打游戏,现在不行了,大学作业太多了”,这样的话被我听到的话尤其显得刺耳一些,中国的情况恰恰与此不同,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中美高等教育出现明显差异的原因了吧。
课下的主要工作是阅读,是带着老师问题的阅读,阅读一本作者本人都不太了解自己写作意图的原文书籍,单词并不复杂,表面的理解也并不难,但每当你看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在阅读中找到答案的时候,你就会领悟到自己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与肤浅。
还要谈的是课下的作业,一共两次作业,老师在作业任务的下方评分标准里丧心病狂的分出了十六个等级,并且确确实实的在按照把一个标准来执行,而且在每篇作业下面都有老师的点评和改进的方向,反正我的评分一直不是很高,也难怪,在这样的学校里,划水过的可能性确实不大,要知道,我这样的课程某种程度上而言,只相当于国内的公共选修课,但老师拿出这样的标准来,也足以让国内许多的老师汗颜了。
因为自己所学课程的原因,我对于电影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也有自己的看法:
作品所体现的巨大差异不仅是文化的差异,还有时空所导致的差异。因此,在迷失东京的作品中,就绝对不会出现巨大的冲突,比如,发生在教会里的战争。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在文化交流中的不同。
比如,当主角来到东京,发现自己与当地文化的格格不入,无法理解那样设定的健身器材,娱乐节目,休闲方式的时候,他可以选择郁闷苦恼而不去接受那样的文化,并且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但是教会中的爪哇人,无论是以传教的方式或者是面对战争,他们都不得不主动或被动的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也就是说,在两部电影中,在文化交流发生时,文化主体所拥有和所选择的方式是不同的。
这也表明,随着时代的推移,各民族自身的文化意识逐步增强,文化交流与文化侵略之间也将越来越为人所辨别。
除了单纯的课程内容,其实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伯克利的教务系统,真的不是土豆服务器,从选课,缴费,到到校报到注册,校园卡充值,校内新闻,课程安排,作业提交,预约等功能,都可以在教务上轻松实现,还有伯克利的邮箱系统,迄今我已收到了三十多封邮件,包含了学校新闻的方方面面,老师的评分也是在教务上完成的,这样的网络系统确实确实值得很多高校学习。
还有就是伯克利的校园网络,基本上全校的网络覆盖,即便是坐在草地上,也能够收到几乎满格的信号,还有校园卡的制卡,大概只需要三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拿到自己的校园卡,基本上是当场制卡,这样无论是急需用卡或者是补卡都是非常方便的一件事情了。
另外值得一体的事情是,这个学校,当然不只是这一个学校,还包括这个学校在内的整个美国的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关爱,许许多的的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设施出现在学校之中,而且确确实实是为了无障碍人士,而不是只是形式主义的做做样子。更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教室许许多多的座椅的小桌板都是从右侧抽出,但也有少数是从左侧抽出,当然,这是为了方便那些左撇子的孩子们的使用。
就是这许许多多的细节,展示出这个校园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
总而言之,这个学校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方便与严格,方便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严格则主要表现在你的学习任务上。很多时候,越方便的学术支持往往越能够激发学子们的科研热情,在这一点上,我是并不怀疑的。
活在美国
这里要讲的是我在学业之余在美国闲逛的经历。
首先我还是必须要赞美美帝的一点是,个人的素质在每个路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当你走在路上时,旁边驶过的都是飞驰而过的各种车辆,但当你路过路口时,无论是否有红绿灯,当然这些情况也可以分开来谈,当你路过的是有红绿灯的路口时,毫无疑问,至少闯红绿灯的车子这些天我还没有遇到,基本上都是创灯的行人,即便如此,司机们也都会停下来示意行人先过,之后再挂挡离去;而倘若是没有挂灯的十字路口,那景象就更有趣了,只要有行人踏上了斑马线,四方的来车都会停下来,示意行人先行,不知伯克利如此,基本上我去到的所有地方都是这样的景象,有时同伴还会笑道:“不闯不是本地人,我每次过马路时都特别不好意思”。其实不谈其他,单单是这样的景象而言,就足以体现出这个国家人口素质之高。
但是也要谈谈其他的内容,枪支的泛滥和暴力的流行确实让身处这个国家的人们难以感受到安全感。
在我们到三藩市的第一天,麦克阿瑟地铁站发生地铁恶意伤人,而我们乘坐的地铁恰恰是发生案件的下一班;这周一的凌晨发生的三藩市跨海大桥枪击案,那座大桥我们不久之前刚刚经过……
离我更近一些的事件,我亲眼目睹了发生在伯克利市区主干道上的反对种族歧视和反对总统的游行,也目睹了人群是如何的一步步的失控,打砸的发生和警察与民众的冲突,我也亲眼见到白人裸体坐在校园抗议,最后被警察拔枪示警和逮捕。
可以说的是,我从未如此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暴露在漫天的危险之中,以至于对接触的许许多多的人都保持着距离感,尽管我也必须承认说,这里的人,迄今为止我遇到的所有的人,对我都充满了耐心和善意,但有些时候,一只坏老鼠就足够了,难道不是吗?
伯克利的气候真的是非常宜人了,基本上短袖短裤是用不到的,今早起来的温度大概也就只有12摄氏度,如果要来这里的朋友还是提前做好准备。
我在公寓里真正体会到了当地人的生活,我的舍友是伯克利化学院化学工程大二的学生,十足的“人生赢家”,他的日常基本是上课,写作业,带女友去健身房;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里的生活出奇的简单,从毫无油烟的厨房就可以看出端倪。这里的食物还真的不适合亚洲人的胃口,即使是找到一家中餐馆,面对的也是经过魔改之后的中餐,而当地人的主要食物,基本上就都是快餐式的西餐,外加基本找不到的热水供应,生存起来,确实还有不少的困难。
我从未到达过一个如此不安的国家,也从未目睹过贫富如此悬殊的人群。当你走在路上时,真的是不时的会看到乞讨的流浪汉,他们基本上也只是会向你乞讨,当然当你表示拒绝后也便起身离去,不会过多纠缠于你,少有的流浪汉会在街上大喊大叫,倘若是第一次见,确实会感觉到害怕,不过倘若时间过得久了,你便也无所谓了。
但令我思考的是:1.这里的流浪汉的身上从未体现出一丝丝的愧疚和羞耻,2.在这样一个国家里,为何还会有如此大的贫富差距。
我想,这可能和美国的文化不无关系,美国所一直倡导的人权和自由,使得每个人内心对于许多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中国人有所不同,我是乞丐,但我并不为此感到羞愧,你们也不可以因为我是乞丐而看低我,但是在国内,情况似乎要复杂得多,同时还要讲的一点是,这里的贫富差距问题确实有些让人匪夷所思,我看到过亿万富翁的海边豪宅,也看到过无家可归屈居桥下的流浪汉,可这样的景象却惊讶地出现在了同一个国家,甚至是同一个城市里,这就不得不令人思考,这样一个国家,究竟是谁的国家,是每一个美国公民的国家吗,我看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还前往了许许多多向往已久的地方,Facebook总部,Google总部,还有Apple的飞船大楼,这些地方的光景和伯克利不同,和许许多多美国的其他地方不同,这是真正展现美国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地带,硅谷里坐落的数家科技公司,可能也是也这几个为突出代表,在这里感受到的,是美国科技企业所体现出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这些公司的目光所看到的,可能是十几二十年后这个世界的样子,并且他们已经努力在布局着那时他们的产品,这当然是值得国内的企业所学习的,很大程度上而言,国内的许多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核心竞争力上的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是因为政府国家的保护才使得他们能够成长,但放眼世界,倘若只活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这样的企业又如何和未来的世界所抗衡。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应该是苹果的Apple park 飞船大楼了,基本上设计师的目光已经聚焦在来未来的二十年,从太阳能的供电系统,风能制冷系统,以及水资源的回收利用,还有科技与美感的相结合,都让这个建筑群成为了一个属于未来的艺术品。
总之,此次美国学习之旅,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中美在高等教育上的差异,当然我认为说差距不如说差异更为客观,毕竟两国在许许多多的方面都是存在不同的,而我认为国内的教育环境是和国内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但尽管如此,国外教育的许多方面还是值得学习的;同时美国社会的很多方面也让我印象深刻,我好不否认此处的国民素质和友好文化,但同时我对这里的枪支泛滥和暴力文化还是保持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