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20晚(北京时间),我即将乘坐飞机,飞往美国。行前,我无比紧张,因为我从未只身一人去过国外。太平洋的另一端有太多的未知在等待着我,这导致我出发前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一方面担心自己语言方面不能过关,一方面担心自己不能成功到达租的房子,更加担心自己的证件会不会出什么差错,又担心自己的行李会超重,更加担心自己丢三落四,同时又要查询如何转机,如何在机场过夜等等消息,生怕会出什么差错。心中一直在慰藉自己,不必紧张,人生总是要突破这种种的第一次,我总是要迈出这一步的。
2018.7.21早(北京时间),我乘坐上海10号线地铁到达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距离登机还有5个小时,我只好推着行李在机场到处游逛,有时而去询问值机情况,紧张的心情慢慢变成焦急的等待,等待慢慢化为平静。下午一点,飞机终于开始办理值机,与之前坐国内航班不同,菲律宾航空的乘客有非常多的外国面孔,让我莫名感到一丝陌生和担忧,幸运的是,我在飞机上遇到了两位中国的小姐姐,非常友好,我们一路作伴,旅途变得没有那么不安。
2018.7.21晚(旧金山时间),我终于结束了16个小时的飞行落地旧金山国际机场,与舍友见面后,我们很快便决定,坐uber去“家”里,这样比较安全和省时间。然而打Uber时,便遇到了困难,刚刚到美国,对于本地人说英语的语速还并不习惯,再加上手机终于司机交流时信号并不好,交流起来非常困难,一时间不了解司机的停车地点,在经过了十几分钟的折腾之后,我们才终于与司机会面。那时才意识到,在异国他乡,语言有多么的重要。语言,并不仅仅是我们那么狭隘的考试科目,更加重要的是,语言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轻视听和说,反而违背了我们学习语言的初衷。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穿过了金门大桥,夜色下,灯光的辉映里,它依旧是那么的恢弘和气派,虽然已是晚上11点多了,但是旧金山仍然是灯火通明,山上的房子高低不一,似乎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到家之后,在美国的第一晚就在疲惫的睡眠中度过了。
2018.7.22(旧金山时间)到美国的第一天,我和舍友一起去超市买了一些食品和生活用品。大概在早上九点多吧,我们便出门步行去超市,伯克利的阳光特别充足,但是温度却不是很炎热,这样的天气确实比较舒服。路边可以看得到许多人在跑步,骑行,生活非常的健康。可能我们出发比较早,大部分的商店都还没有开门,整个街道都很冷清,不像是在中国的街道上人那么多。最让我感到中美差异的就是在美国,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别非常的明显,住宅区的房子造型外观不一,大部分都是以house为主,各具特色,别具一格,房子主人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装饰,不像在中国,不管是高楼还是别墅外观都很像。而且,美国的司机都特别有礼貌,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一定会让行人先行,然后自己再走,这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尊重。进入超市之后,我们发现美国的食品分量都很大,让我们有一些不知所措。最让我感到讶异的是,健康食品真的很多,蔬菜都是包装好了的,不像我们在中国是按需购买的,一时还真的有些不适应。最最重要的是,美国的物价真的很高,虽然单价似乎也很便宜,但是换算成人民币之后,还是感觉比国内的价格要贵一些。所以,在美国买东西,千万不要乘以实时汇率,不然会很影响心情。买完东西,我们便去了餐馆吃饭,美国的街道上放眼望去,随处可见的咖啡馆、汉堡店和墨西哥餐厅,我们便决定,第一餐就吃美式汉堡。点餐的时候,我们便被难倒了,由于缺乏食品方面的词汇,我们只能尽可能的点一些自己知道的了解的食物,最后我选择了鸡肉芝士汉堡和薯条。付钱的时候,也不是很顺利,因为美元无论面值大小,都是一样大的,因此就很难区分,而且美分的硬币也是大小很不科学,十美分竟然比五美分还要小,对于一个刚刚去美国的人来说真的很难适应。最终算是付钱成功了,我们的快餐也很快就做好了,美国的汉堡和我们经常在KFC和麦当劳吃到的那些很不一样,他不仅分量很大,而且里面的配料非常足,对于一般的女生来说,是很难吃完的,而且薯条也很不一样,是圆圈状的,咸咸香香的,味道也很好。
酒足饭饱后,我们便决定要去校园里面逛一逛,熟悉一下环境,顺便找一下教室。伯克利的校园真的非常有氛围,可能因为是周日吧,学校里有许多的游客去参观,这毕竟也是伯克利这个小镇的地标了,因此真的非常震撼。在路上,你可以看到,有的人手拿沙拉,行色匆匆;有的人在草坪上,晒着太阳,正在操作着自己的电脑;有的人和朋友正在开心的聊天;还有的人在草坪上享受着日光浴,整个校园都活力满满。
可能是因为比较肃穆的建筑风格的影响,整个学校给人一种非常浓厚的学术氛围。不禁让人肃然起敬。走在路上,每过几米就能看到路灯上挂着的标语,非常的振奋人心。刚到第一天,我们便去找了一下上课的教室,以便第二天的课程。一天就在忙碌中度过了,有些辛苦却是更加新鲜的经历。
2018.7.23 这是上课的第一天,我紧张又满心期待。因为我非常希望可以有机会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但是,一切都出乎我的意料,我的同学几乎都是中国人。进入教室,我看到一个个熟悉的中国面孔,有些亲切但也有些失落。还好,我们的老师是一位美国人。我上午所选的课程是学术英语阅读和写作,老师是一位非常美丽和开朗的美国女老师。在这节课上,我是真实的感受到了文化冲击。因为有一天,老师在上课时突然跟我们讲:“我觉得你们和我教过的美国学生完全不一样,我一进教室,他们就非常吵,但是你们非常安静,难道你们不想和同学分享你们的周末生活吗?”这确实是非常大的文化差异,因为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内收和沉默,这会让美国的老师不太适应。因此,老师给我们定了一个规矩,让我们在每天上课之前都要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生活中的新鲜事,让教室里喧闹起来。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因为大家并不想交流,面面相觑反而觉得有点尴尬。后来老师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没有再提过这件事情。这个小插曲对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culture shock,我没有想到,中国学生在外国老师看来这么的内向和沉默。她们可能没有真正了解,沉默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沉默不代表我们没有思想,不代表我们不想表达自己,也不代表我们没有认真参与,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沉默,而且沉默其实蕴含了很多的故事,沉默其实也是我们中国学生表达意见和思想的方法之一。
在美国学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辛苦。如果你想真正的在学业上脱颖而出,学习工作到三四点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在美国学习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经常可以看到伯克利凌晨三四点的样子,但是早上依旧要早起去上课。不仅需要应对繁重的功课和作业,还想要到处去参观,好奇心满满,因此,这二十天真的有些辛苦。而且,美国老师每一节课的时间都计划的非常详尽,这和我们国内大学许多老师的讲课方式不太一样。有些中国老师讲课非常随性,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可能在课程完成度上没有那么准确,或者设计的不是很合理,但是美国老师总是可以在准确的时间点上完成课程讲述,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比较高,当然,也会相对比较辛苦。
对于我而言,我最喜欢的课程就是下午那节有关“社区改造”的那节课。当时选择课程的时候比较被动,是因为已经选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所以选择已经不多了,再加上学分和时间的限制,就选了这节课,其实对于内容并没有很多的期待,因为我对社会学并不算了解,因此也只是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情去上课的。到了那里发现中国学生还是占大多数,但是还好还是有几个外国朋友在。老师也是美国三藩市人,虽然不是伯克利正式聘用的教授,但是依然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曾经在美国的三四所大学进行过英语教学工作,是一个很有视野和想法的老师。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美国教会区(Mission District)的绅士化问题,首先对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要进行两次实地的调查,最后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口语展示。听到任务之后,我瞬间就有了很新鲜的感觉,想到要在美国的街头进行采访,对我们无论是谁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第一次去教会区就被那里的壁画深深地震撼到了,艺术的、宗教的、政治的,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第一次去主要是为了熟悉一下环境,并没有真正的和他们进行交流,主要原因是惧怕和外国人进行交流,也不知道从何谈起,所以有些退缩。但是,仅仅是参观就足以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从教会区的第十六街到第二十四街,仅仅几条街道之隔,房子的价格和租金完全就是两重天。两个挨着的餐馆价格也是完全不同,随着科技公司的迁入,这里的物价房价都越来越高,完全超出了当地人民的支付能力,所以很多人都被迫迁了出去。在参观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流浪汉(这在美国街头是很正常的现象),他们无家可归,艰难度日。也看到了很多的精英阶层,他们西装革履,派头十足。这个社会,差异巨大,却又无比包容,无论你是什么样子,其实都可以找到你的一席之地。这或许也是我特别欣赏这个国家的原因吧,这里有白人、黑人、亚裔、拉丁裔,大家来自不同的种族,彼此当然会有冲突和误解,但是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都仍然可以找到自己的栖居之所。第二次再次到了教会区,是和小组的成员一起。组里有三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虽然都是亚洲人,但是我们还是需要用英语交流。因为主题是“cooperative”,因此我们就去了很多地方进行了采访,有杂货店,书店,餐厅,以及当地的报社。不得不说,美国人真的是很健谈,他们很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看法和想法。不太会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经历。这反而让我想起了之前在中国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时候的经历,被拒绝是经常的事情,所以其实我一开始对这种形式是很排斥的,但是在美国我却看到了别样的风景,感受到了人们的热情和健谈,这样让我在采访过程中更加可以放得开,真正的与人进行交流。
最后非常开心的是我的成绩,一门是A,另一门也通过了,这真的让我感觉非常的骄傲,这表明,我在短期之内的学习能力在不断地进步,我也充实了自己,不仅获得了老师的认可,更在心底获得了自我价值的认可。美国之行,我震撼多多,收获多多。震撼于美国社会强烈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收获了知识、友谊和能力。 What a t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