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暑假,我十分幸运地成为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ummer session的一名学生。虽然只有短短三周,但是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也收获了许多。时间飞逝,我离开伯克利竟然已经有这么久了。
行前准备
我很早就有想要出国短期交流的念头,所以在寒假的时候就在关注暑期留学项目的校内通知。但是在寒假我并没有决定好参加哪一个项目,只是收藏了一些有学分课程的项目准备开学后再申请,这样做是因为觉得学分项目可能会更加严谨,课堂授课形式可能会更贴近实际情况,也应该可以让我更好地体会在国外学习的感受。最后我选择了参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三周的暑期课程(summer session E)。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伯克利分校是一所非常有名的大学,而且地处加州,阳光充足,气候宜人。到现在我也很感谢自己做出这样的决定,伯克利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地方,它也让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
春季开学后我就向我们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递交了申请。虽然是学校统一在辅助办理,但是手续还是非常繁琐,本部、南校、新校来来回回了很多次。来美国之前,也就是准备材料的那一段时间,我深切的感受到了申请时的小心翼翼、办理签证的繁琐,等等复杂的情绪。最后我准备在广州办理签证。因为前期准备材料时发现自己的身份证、护照都快要过期无效了,所以耽误了一个多月补办身份证和护照。我能够预约到的最近的时间都是六月初了,当时正好又有好几门课的结业考试,时间非常紧,好在签证是成功办下来了。所以这也提醒了我, 下次再有出国交流的机会时,一定要提前查看自己的证件、相关证明材料是否在有效的期限内,以防止无效浪费时间。
办签证的人很多,需要提前预约时间。因为我是办F1留学签证,有学校的证明文件,相对旅游签证而言会顺利一些,但还是需要好好准备。到底也算是一种面试,也是需要穿着大方得体。办签证那天在排队等待的时候我还是比较紧张的,前面也有一些人被拒签,还是会担心自己会不会也签不过。其实现在觉得不用那么紧张,因为在准备期间就会有老师告诉你一些注意事项,再加上又有对方学校的offer,一般都是没问题的。我当时还准备了好多关于个人、家庭的信息、资料证明等等,最后都没有怎么用,只是签证官口头上问了一些比较简单基础的问题。所以在面对签证官时,也不用那么紧张,将实际情况大方地说出来,不要刻意隐瞒什么事情就可以了。
接下来的事就轻松了许多,订机票、找房源......我因为证件补办问题,申请的比较晚,而且我参加的项目是只有三周的,宿舍一般会优先给四周、六周的同学,所以就没有申请到伯克利大学的学生公寓。我后来又找到一个可以跟我一起合租的同学,于是我们就决定在美国时一起住,相互有个照应。
虽然Summer session E最低要求是三个学分,但是在网上选课时我还是选择了四个学分的课程,一个是academic speaking,有两个学分,另一个是academic vocabulary,也有两个学分。其实选课的时候发现自己如果选择四周或者六周的课程会更好一点,因为四、六周的课设计的学科更多,课程更加丰富。当时session E就基本上都是英语相关的课程,还有一些了解美国文化、加州文化的课,最后我选择了两个跟学术英语相关的课程。选口语课是为了提高自己用英语表达的能力,特别是比如用英语做小组展示、或者个人的报告汇报的那种情况。选择academic vocabulary是想要了解更多可以用于学术讨论、汇报中的专业词句、结构等等,同时想要提高阅读量,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多认识一些单词、掌握一些记单词的小诀窍等等。
为了留出时间倒时差,以保证正常的学习,我和我的室友都提前两天到了旧金山。我们从机场出发打车的时候就遇到了问题。因为飞机成功着陆在旧金山已经是当地时间晚上八、九点了,考虑安全的因素我们决定乘坐uber。Uber也会比正常出租车要便宜、方便一些,我们就下载了uber的应用程序。但是在机场等车的时候一直没有找到司机究竟在哪里,耽误了很久,好在司机一直在等我们。之前学习的英语口语、听力都是在安静、特定的环境下学习和使用的,所以第一次接触美国当地口语的时候还是会不习惯。我们在和司机联系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感觉像是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最后我们才知道司机是想让我们到2楼的departure,他只能把车停在那里。经过这一次我们也知道了以后要提前了解一般出租车会允许在哪些地方停靠等候。
伯克利生活
在伯克利的第一天,我们去逛了附近的超市,还去学校里转了转。伯克利相当于是附属于旧金山的一个离市中心比较远的区县,没有太多高楼大厦,人也比较少,但是环境宜人,道路两边都是居民自己种的果树等等,是一个非常温馨、也很方便的地方。我们购买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就回房里倒时差补觉了。
伯克利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简称伯克利,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伯克利市,是世界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位列2016年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三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四位。
伯克利是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也是美国最自由、最包容的大学之一,伯克利的学生于1964年发起的“言论自由运动”在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几代人对政治和道德的看法。伯克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研究及教学中心之一,ARWU理科排名世界第一、工程及计算机均排名世界第三、人文社科也长期位列世界前五,与旧金山南湾的斯坦福大学共同构成了美国西部的学术中心。伯克利和斯坦福有各自的棒球队,他们也会互相比拼。
伯克利大学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门”,在进入教学区的地方有一个蓝色的拱门,叫sather gate,也算是伯克利的地标,在最近的电影“蚁人2”中还出现过。还有一个也很出名的地方是校园内的sather tower,中文是萨瑟塔,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园内的中心钟楼,常被称为“钟楼”(The Campanile),类似于威尼斯的圣马可钟楼 ,是伯克利加州大学最显著的标志。伯克利大学的教学楼栋都比较大,排列并不是非常规则,相距都会有一些距离,而且因为校园傍山而建,上下坡比较多,但是绿化非常好,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小松鼠,松鼠也不怕人。
从饮食的角度来看在伯克利的生活,会发现中美饮食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国外的餐馆还是不太适合“中国胃”,我和我的室友有的时候还是会买点食材自己在厨房里做。另一个就是天黑了之后一般不太外出,尤其尽量避免一个人单独外出,因为国外毕竟不比国内,可能会因为对环境的不熟悉误打误撞地进入一些不太安全的街巷,而且人也很少,遇到突发状况时呼救可能也不能及时脱险。我记得去学校的路上经常会遇到许多流浪汉,有的时候还会朝你嚷嚷,但是只要你不故意去惹恼他们,一般都是没什么问题的。
有意思的是,报名夏校学习的还是有很多中国人,而且会有很多中国的旅行团过来参观伯克利的校园,在伯克利的校园里也就经常会遇到同胞。
从语言交流方面来说,一开始还是不习惯的,有的时候也没法很快反应过来,尤其是在餐馆点菜的时候,很多菜品的名称非常拗口。另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美国的超市、便利店买东西结账的时候会收银员会和你打招呼,说一两句话,基本上是一种默认的习惯了。我一开始也不太习惯,甚至不知道怎么回复别人,后来慢慢地融入了这种友好的氛围。
课程学习
其实报名academic speaking的人很多,所以伯克利分成了好几个班,一个班二十个人以内,在一个比较小的教室里上课。课堂形式与中国的教学方式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的。总体而言,美国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所注重的准则是:自由、独立、自主学习、重视理解、重视实用。老师重视学生发表的意见,甚至鼓励学生拥有反驳老师的自由和权利。老师非常注重小组团队合作,很多作业都是分组布置的。我记得我们第一次正式作业就是周五下午去奥克兰的一个博物馆,然后分组、分部分,再自己根据相应阅读材料完成小组展示。奥克兰的这个博物馆非常有意思,和国内很多博物馆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互动性很强。每个展都会有一些游客可以打开的抽屉、暗格等,尽可能多地还原历史景象,让你感觉身在其中。此外,电子讲说随处都有,而且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艺术馆部分还会有一个投票箱放在某些作品前,然后让你来投票“is this art?”。虽然我负责的是native American的部分,但是我最感兴趣的是博物馆里关于好莱坞影业的那一部分,那一部分十分有趣,不仅可以让你通过道具参与配音,还可以自己去体会做动画的那个过程,还有一个画板可以临摹你想要画的时装,有半透明的上面画好了上、下装的板子和亮屏,真的非常有趣
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奥克兰的那个博物馆还有一个hip-pop文化的展厅。展厅里一直都播放的各种hip-pop,氛围很棒,还有可以让你自己体会打碟、说唱的小型设备。在这里我也更加了解了hip-pop文化,产生了很多新的理解。这个展厅相对其他展厅而言不那么严肃,很多参观者都会跟着展厅内的音乐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我对于这种展现形式是比较陌生的,但是也觉得它很有趣。展厅内还有一个很小的假书堆起来的舞台,上面有一个话筒,还有一个小男孩上去试着跟着节奏唱。
除了小组展示,我们之后还分组进行了一次由学生领导的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会,每组大概持续四五十分钟。讨论的话题也是大家一起选出来的,这个真的非常好的锻炼了我,在前期准备时,因为我们组有一个日本的同学,再商量怎样进行讨论时就必须要用英语,在后来进行讨论的时候,也需要我们来把握节奏和方向。这种自主、自我的学习真的开导了我。
另一个我认为非常有意思的就是教授会经常要求我们提问题,比如在听其他小组的展示时,会让其他在听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有哪些问题要问;我们在讨论时,也会要求多说、多问等等,这种学习方式我个人认为对于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有效的。美国教育中一个基本思想是教育不是死的,不是让学生去把握一系列静态的知识,而是教学生通过理解、思想、创新,来继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再进一步去发展新的知识。这样的教育形式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更能够将优秀人才的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也更适合二十一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另外一堂课academic vocabulary,我也有很多的体会。在这堂课上,教授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to change China”,还有一本是“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第一本书是从西方学者的角度去讲述一些传教士等等视图改变,或者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清朝时期的人们;第二本相当于一本严复的他传,主要讲述的是严复通过翻译西方哲学等学科著作来了解西方的一系列故事。这两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都比较有难度,教授让我们每人选择一到两章细读,并且至少找出25个词仔细分析它的词根词缀、来源意思等等。这个过程让我渐渐发现看这类书籍的有趣,从一开始的非常困难到后来慢慢习惯然后掌握更好的阅读技巧,这个过程是非常神奇的,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我记得在最后做展示的时候,大家都被一个清华的同学所震惊了,因为他不仅把单词分析得非常好,而且对于整本书的掌握、概括也非常强,他真的非常用心,还去课下看了许多其他的阅读材料,这也让我感到和优秀的人的差距就在于你到底愿意付出多少。
除了这两本书的部分阅读,教授还让我们去图书馆找跟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报告、期刊文章等,再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单词、文章结构等......课上,教授也会给我们看一些其他大学教授做报告或者是接受采访的视频,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听懂他们在说什么,同时他也会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比较难的词汇,让我们用词根词缀去理解。
我觉得就教育方式而言,中美之间差别最大的就是美国的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很多时候都是教授通过邮箱发给我们很多阅读材料,让后让我们自己去看一些认为是和自己现在做的任务相关的资料。还有就是美国的老师很看重实践,比如需要调研一个什么话题的话,会让我们真的去某个地方观察、照相、再写报告。我当时陪我室友去了旧金山的一些街巷,就是为了去实地观察那里的壁画,然后通过壁画的内容理解这个区域的发展和冲突。整个过程虽然很幸苦,但也非常有意思。
确实,我只是参加了夏校的学习,对于美国的教育也只是有一个很浅薄的了解,当然美国的教育也不是尽善尽美、完全没有挑战和缺陷的。在这样一个系统里,需要很大的投资才能达到个人化的发展。美国学校平均一个老师教20个左右的学生,这样的代价在发展中的国家是支付不起的。另外,在这个建立自信、自尊的过程中,对考试、排名不那么看重,可能会造成有些很差的学生成为漏网之鱼,但他们也能够拿到文凭;也可能有些性格孤僻的学生,追逐对社会无用的“个人化的成功与快乐”,最终成为流浪汉。虽然有这些缺点,但是美式教育仍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就像丘吉尔所说的:“民主是很糟的政府,但是它是人类试过的政府里最好的。”美式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但是它是人类尝试过程中的教育里最好的一种。我们只要看有多少诺贝尔奖得主、有多少价值上亿的创新来自于美国,就可以知道它是值得学习的。我相信,应该能够以东方教育来弥补美式教育的不足,使其更上一层楼。
课余活动
美国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个性鲜明,个体之间差别很大,信仰、家庭背景迥异,有多样性。当然,也是因为我在加州,加州也算是非常多样化的一个州了。
旧金山的铛铛车、渔人码头、九曲花街等著名经典我都有去观光,而且我还和我的同学一起从渔人码头骑车往返金门大桥。除此之外,我们还坐船观光了金门大桥、海湾大桥、恶魔岛等景点,船上非常冷。马克吐温好像曾经说过“我经历过的最冷的冬天就是旧金山的夏天”。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符合实情了。
总结
总体而言,这次在美国的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多,友情、口语技巧、自主学习能力等等,很感谢学校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如果有机会,我还想要参与类似的项目,开拓自己的眼界,认识更多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