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官网上看到有关前往UC BERKELEY学习的通知时,我几乎是立马做了决定:已经是大三的暑假了,机不可失,一定要早早报名……于是,虽然我在四月份才提交了材料和证明,还是以高效率办下了签证,顺利得到了OFFER。这不是我第一次去美国了,上一次是2016年的暑假,我一个人在波士顿学习,呆了7周,而这次却是我一个人准备行囊,从长沙前往洛杉矶,踏上前往美西的路。
我选择的暑期项目是session D,共6周的课程时间,8月10号所有暑期项目的学生返回各自的国家。非常人性化的一点是,你如果后来不喜欢你在申请时选的课程,学校第一周提供了免费的换课甚至是退课服务,我也把自己的课程改为了两门与专业无太大联系但是我非常喜欢的课:introduction to oceans(海洋简介)和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商数)。六周过得非常快,那些熟悉的同学,友好的教职人员,还有我租住的airbnb民宿的一家四口的笑脸,甚至是每天上下学经过的街道、房屋都还历历在目。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坐落于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湾区的伯克利市,常年阳光灿烂,距离旧金山只有不到1个小时的车程。因为有一个分校的名字常常被人误会是不知道哪里来的野鸡大学。然而事实上,加州大学并没有一个“本部”,都是以城市命名的分校,倘若一定要确定一个本部,也是这所在加州大学系统中历史最悠久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其中心理学系规模庞大,涵盖发展、认知、社会、临床和脑科学,汇集了Dr. Xu,Dr. Gopnik等等各领域内顶尖的大牛教授,是无数学子的女神学校。
伯克利大学以自由包容的学风著称。身临校园真的被这种氛围深深感染。旧金山湾区种族多样性很大,文化也比较开放,校园里可以看到各种肤色、年龄的学生有说有笑,小广场上常常有学生进行画展,音乐表演,或者政治演讲。对于校园里常常发生的小规模游行,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伯克利曾经发起过“言论自由运动”,校园的主图书馆旁边至今还有一个“言论自由运动咖啡厅”来纪念这场运动,学生们多在这里赶论文、讨论项目,或者在课间匆匆买杯咖啡和一个三明治,咖啡厅里永远长队连绵,一座难求。校内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新学期社团招新宣传会场面十分火爆。校内中国学生众多,走在校园中常常能听到熟悉的语言。也正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在伯克利做跨文化研究条件比较便利,很多心理学研究都招募讲中文的被试。作为一个资源多但人更多的地方,竞争氛围非常浓厚,感觉大部分人都是努力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毕竟如果你做不到,总有人会做的更好。在校园内或学校周边听到的对话中永远都是两个话题——学习和实习。甚至和朋友打招呼的方式都是问“你的课程怎么样“,“你的教授怎么样”。但奇妙的是,这种竞争是良性竞争,没有人因为我们考同一场试就不和我一起复习。正因为大家都知道伯克利的生活很艰难,才更惺惺相惜互帮互助,这种被人理解的感觉是在别处体验不到的。伯克利学生非常喜欢做表情包,其实反映的也是一种自嘲和苦中作乐的精神。多辛苦的事做成表情包发到facebook上大家一起吐槽,也就没那么不好过了~我接触的同学,无论年级高低、年纪大小,大多数很有自己的想法和独立判断能力,很多人都是思考者,我经常在教学楼后面的那款大草坪看到一个来自韩国的阿姨和可以当她孩子年纪的同学们交流心得。和大家聊天的机会总是非常愉快,因为总是激发更有深度的讨论,让我一次次在怀疑自己的过程中收获不一样的思维。
伯克利市远远不比旧金山、纽约繁华,但也绝非出门便是玉米地的荒无人烟。世界第三高的钟楼萨瑟塔是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登顶后我们可以将湾区的景致尽收眼底:近处是校园内绿地玩飞盘的学生们的点点身影,远处是雾气弥漫中的金门大桥,中间是伯克利市错落有致小房子。学校附近的餐厅非常多,而且种类丰富,不仅有美式汉堡和披萨,还有中餐、韩餐、日餐、东南亚菜、墨西哥菜等等。从学校走到市中心只需要10分钟,市中心有更多的餐厅、咖啡厅、书店、还有两家电影院。每周末学校旁边的一条街Telegrah Avenue就会举办集市,人们卖各种画作、织品、小手工艺品等,有时还有现场表演的滑稽剧,很有艺术文化气息,也是我们周末最爱的去处。
伯克利的校园生活被阅读、论文和考试填充得非常充实。美国的课堂上,教授讲课的时间比较短,每次课通常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但每节课都配有每周一次的研究生讲的讨论环节。助教有时候会讲一些补充内容,课堂的复习和总结,有时候会进行作业辅导。另外,教授和研究生助教还会专门空出一段时间作为课余辅导时间,耐心解答“找上门”的同学们的问题。学校课程种类丰富,选课的灵活度高,我听说,心理学的本科生除了需要选修心理学类的基础课,还会被推荐选一些神经科学、生物科学、或者人类学的课程,可以供选择的高级课程也很多。而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尤其是基础类课程,伯克利大学和北师大基本相似。
对于英语非母语的我们来说,厚厚的阅读材料可能是的很大的挑战,但坚持看久了会越来越顺利,阅读水平也会不知不觉有很大的提高。我还遇到了非常靠谱的助教们,超级感谢他们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和鼓励。有一次我因为提出的问题过于基础简单而感到十分不好意思,助教Diana非但没有不耐烦,反而真诚地解释说我完全不需要感到羞愧,甚至在讨论后还主动给我发邮件确认我有没有完全掌握今天的内容。还有一位助教Josh主动询问我的近况,得知我对之后申请研究生十分没有把握时,给我讲他自己的大学和申请经历,怎样从社区大学一步步到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再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大牛教授的博士生,这些其实和课程内容都没有关系,但他还是愿意花时间帮助我、鼓励我,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第一次来到校园是7月3号的早晨,不可免俗的,我也买上了有着学校大大logo的卫衣。在cal人心目中,伯克利的地位是及其高的,看见身上有和伯克利沾半点儿边的东西就会隔空和你喊上一句Go Bears(伯克利的金熊是校园吉祥物,几乎所有周边上都会有这个小可爱的身影)当作接头暗号。毕竟这是一个学校荣誉感极度高的地方,因为热爱。这里无疑是学术氛围浓重的,走上三个街道平均就能看上一个书店,哪怕是街头的流浪汉也有本随身的小说。传说学CS的小伙伴是没可能在凌晨1点前睡的,听说期末考试期间晚上11点路过平时常去的咖啡店,竟然座无虚席,CAL人读书的激情真是永不消退的。这里无疑是自由民主的,作为全美最具有自由精神的大学,学生于1964年发起的“言论自由运动”在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几代人对政治和道德的看法。而如今,这里依旧保持着强烈的民主平权的思想,黑人学生自发组织“Black Lives Matter”的集会呼吁平权、在三藩举行地LGBTQ大游行伯克利的学生更是倾巢出动。这里的课堂是没可能开小差的,所有的老师都会尽最大的可能抓住你的眼球,随便走进的一个课堂,教授都是大牛级别的,却依旧谦和无比地在教书育人。每周准时到office hour回答问题,哪怕是迟到5分钟都会发个邮件致歉。传说中教授监考Midterm回来和学生说拿了诺贝尔真的是真的。
在这里学习,回忆都是闪闪发光的:是一个个和朋友们在华夫饼店自娱自乐的傍晚,吃着风格迥异的食物聊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在奶茶店门口集合一起pokemon go,凌晨一点在冰激凌店门口排队吃完再战论文;是每天爬山路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去教室,深夜读论文见证了一次凌晨五点的伯克利的美。时常因为路边忙着囤食的松鼠停下脚步,周末和呼朋引伴一起去Telegraph街上搜罗各种小手工艺品;是在这里认识的每一个闪闪发亮的人们,和一个做得一手好菜,为自己梦想不断努力的浙江姑娘成为了挚友,加了意大利帅哥的微信和他约了在上海见面,也被好多泰国同学邀请冬天去玩。在这里你的室友可能会是放弃了耶鲁offer想要改变医药界的大神;你的同班同学可能都在修读双专业;路上走过的路人甲或许是将来黑人平权运动的领军人物或者是硅谷冉冉升起的有一颗明日之星。你拥有不知道身边的人有多大的潜力,但是你一定知道他们都想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是周末闲暇无事时去旧金山市区,顶着阳光却也忍着寒风的呼啸徒步走过金门大桥,在最妙的时机拍下终于拨云见雾的大桥的真面目。尔后,再坐车来到游人密集的渔人码头,喝一碗酸面包汤,共同分享一个海鲜拼盘,再看一次美不胜收的九曲花街,在奥特莱斯疯狂剁手。还有带着Beat Stanford的徽章走进“老冤家”斯坦福的校园里面拍下照片。对了,Marnia海滩的醉人日落我也想再看一次。
六周紧张忙碌又充实美好的日子就这样过去了,许多画面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微笑。去联合广场,在梅西大厦的扶梯上缓缓下降,对面巨大的玻璃窗外是湛蓝的天空和亮白的阳光。我一个在家里被保护的太好的娇娇女,来伯克利读书前被室友吐槽“连判断煮饺子的水开了没有都不会”,最后也是在“生活所迫”下开始学会了做饭,我在大华超市追着中国大妈细细询问着做饭的窍门和方法,学着她们挑新鲜的果蔬和肉类,还买到巨大的三文鱼尾巴。祖国的味道安抚了我一个人漂泊的心。课后,我和异国朋友一起看youtube吐槽川普,我给她讲心理学的知识,她给我科普经济学。我们在灿烂的阳光下躺在草坪上看书,这里没有太阳伞和防晒衣,鼻子上的墨镜是每天必备的装备,手里一杯冰果汁,闲闲地看滑板少年赶着上课的身影。在学校的露天泳池里头看夕阳一点一点把天空染红再变紫,难忘眼睛黑黑亮亮的小松鼠认认真真地啃青草的模样。在伯克利求学的期间,我也在同时我的研究生申请,任务比较重,但现在回想起来却也一点儿也不觉得苦。每天早上起来给自己烤一个羊角面包或者煮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在溢满整个屋子美食的香味中修改我的申请文书,开始美好的一天。看了一上午文献后给自己做一个简单的午餐,下午再进行上课和课外活动。
虽然有很多欣喜和成就感,但独自在他乡,窘迫的时侯也不少。组会上想法刚在自己脑中形成还在组织语言,就已经在别人的嘴中蹦出的“不爽”;女神教授有关海洋学的课因为语速太快和专业名词太多,我听不懂的沮丧,女神教授听不懂我问题的更加沮丧。和家人故友的时空距离把生活的酸甜苦辣放大,但也在这样的经历中锻炼了我独立生活能力。意识到自己在表达和交流上的不足之处更督促我潜心学习;三个学期对二外西班牙语的掌握和“直觉点菜法”也常有惊喜,让小伙伴们都愿意跟着我走南闯北寻觅美食。出国的一个多月,我的厨艺大大长进,独自旅游的经历更加丰富,变得更加成熟,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有人问我,花将近10万元出国度过短短的40天是否值得?我认为,首先读暑期学校的性价比是很高的,六周或者八周的时间虽说不上长,但也足够修满6、7个学分,完整的学习两门课程,所以也能够比较全面的体验到美国的教学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不至于浅尝辄止,更不是走马观花。暑期学校的门槛也是低的,不似很多一整个学期的交流项目(如留基委的优秀本科生项目)对GPA和语言要求很高,故机会也是很容易争取的,可以说是以较低的成本得到了在名校就读的机会。
其次,读暑期学校不会和其他的出国交流机会冲突,某些学校就只允许学生在本科期间参加一次校际交流,但暑期学校则是例外,也就是说参加了暑期学校以后依然可以申请出国交流。再次,暑期学校的门槛确实不高,但要学会做有心人,即时是宽进,也可以对自己严格要求,把这段经历当做一个历练,争取“宽进严出”而不是“宽进宽出”。
我认为要做到这点,大概需要注意这么几点:第一,不要选择session E,也即是三周的课程,按我的观察,其他session虽然国人也很多,但还是有机会选到中国人少,教授好,含金量高的课程的,但session E则几乎必然选的是美国文化,这种全班95%都是中国人的课,教授似乎水平也一般;第二,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课程,而不是一些看上去就轻松加愉快的课程,以我在伯克利认识的一位中国政法大学的小伙伴为例,他选择的两门课程都是与法律学习关的,当时带队的老师还建议他不要选,因为法学院的课很难读,说不定最后挂了拿不到学分,不过最后他还是和另一个同学选了这几门课。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课程由法学院的正牌教授授课,课上30多人大概只有7、8个中国学生,且大多是北大、人大、南大的优秀法本,虽然学习这门课十分艰难,往往夜里两三点阅读才完成一半,论文也压得他常喘不过气,但不得不说这真的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收益良多。第四,不论选择怎样的课程,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体验一下加州的风土人情,伯克利的湾区,奥克兰的甲骨文中心,三番的嬉皮街、九曲花街、中央广场、唐人街、金门大桥,乃至于对头校斯坦福大学和硅谷、谷歌中心,都是不可错过的好去处。
最后,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则是一段在名校求学的经历对一个人思维的冲击和想法的改变,经过六周的学习生活之后,我深深的被这所学校的世界级的声望,浓厚的学术氛围,多元化的学生群体所折服,也意识到了在外求学对一个人的一生的重要影响,而这也一直鞭策着我回国后一直为之努力。
所以,我对这段经历心怀感激。
Go B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