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口腔医学生,7.13我坐上了开往UBC的飞机,开始了我UBC口腔医学之旅。短短的一个月虽不能完全了解加拿大的口腔医疗,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仅我一月所见所闻,对比国内的医疗环境,可谓感慨万千。
7.14到达温哥华,从机场到UBC,再看到UBC的美丽景象,不禁赞叹其风景优美,然而后来血泪的教训才知道地广人稀风景优美的背后是基础设施不方便,但是风景是真的美。
((机场随处可见代表当地土著文化的图腾))
7.16,第一次见到同一个项目的同学,开始了第一次冲击。永远都忘不了,互相介绍时,第一个北大的,第二个上交的,第三个浙大的,第四个港大的……在我震惊中,我意识到,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了解外校。在后续一个月的上课相处中,虽然她们大部分是大二的学妹,并没有接触口腔专业课,但是其在课堂上思辨和自我学习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有时候我们会聚在一起,相互讨论各个学校的培养,探讨其中利弊,虽然我们的观点尚有不妥,也不成熟,但是正是这些交流,让我开阔了眼界。北医上交对科研的重视,让我印象深刻。她们在本科阶段就会分配导师,跟随导师进行科学研究,当我们在学校还在自己摸索初步接触科研时,她们已经接受了系统地指导,让人很羡慕。同时不同学校如何分配口腔和大临床也是不同,这一点我觉得中南做的很棒,大临床课程非常扎实,这对于培养我们的整体、全局观念很重要。记得有一次上课,口腔癌的老师说:“You are not just a dentist but a doctor.”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口腔很多疾病与全身疾病息息相关,这就提醒了我们,在口腔医生的培养中,扎实的大临床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校培养中,让我最为震惊的是港大的培养。港大口腔作为全球排名第一学校,无论从文化背景还是培养理念,都是跟我们内陆的学校不同,他们培养的学生的所展现的素质也让我陷入沉思。那是一次病例讨论,港大的那名学生仅仅只是大一,很多课只学了一点一点,我们这些大三的回答却远远没有她好。更为震惊的是她说,港大是没有教科书的,这些问题都是她根据自己已经学的知识,自己推出来的。虽然她的英语很棒,是我们当中吸收课堂知识最多的,但是她所表现出来的思考、学习能力,令我自愧弗如。她说,在港大,老师并不经常上课,即使上课也没有教科书,老师给出问题,仅仅只解答一部分,剩下的由学生自己学习。考试的时候也分面试和笔试,笔试是会给出老师本学期出的题目所涉及的问题,面试会提前一周给topic,一周准备后现场面试提问。这种培养和考核方式虽然在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会让学生感到不适,比如她就说刚上港大时,饶是她这种国际高中出来的,英语完全没问题的人,都觉得很难,但是随着适应阶段的结束,这种方式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能力。这也使得她虽然没有学过这些知识,但是通过分析和逻辑思考,基本可以推断出答案。为医,是做不到一生见到的病都是自己学过的,人体生理何其复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疾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与其学习更多的疾病,不如培养缜密严谨的临床思维和自学能力。反观国内,无论是北医、上交还是我们中南,培养的模式无非是上课、背书、考试,这种培养尤其优势也掩盖不了学生机械的应试,这种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相对是缺少。目的决定方式,对于学生,功利讲,其实是为了通过考试,港大也是考核方式、考核侧重点不同,也导致学生准备考试的方式不同,获得的能力不同,因此如果不改变我们的考试方式,只是授课方式微调,大概也是治标不治本的。
说起上课,这是我第一次接受全英文授课,在上课前,总是惴惴不安,生怕自己什么都听不懂,然而当第一次上课后,发现并没有那么难,包括第一次看全英文电影,都是在经历前很害怕,然而真正经历后才发现,不过如此。突然觉得,难的不是第一次,而是开始第一次。自从经历了印度口音、俄罗斯口音、中东口音的英语,我觉得自己已经无所畏惧了,哈哈哈。
这边的老师上课着装都很正式,非常的nice,然而最让我钦佩的,是他们的追求。有一个台湾的老师,本身在台湾是一个已经工作十年,很成功的口腔医生,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她这个年龄,很多人已经安于现状,而她却不远万里,来到UBC读PHD,在这里进行基础研究。在课上她说:“当我开始读PHD时,我才发现对于我来说,研究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还有一个香港的老师,当我跟他谈及UBC口腔培养方案时,他以自己为例,告诉我,要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他说,当他意识到自己适合临床时,从没有想过为了更能出成果而转去基础研究,即使做研究,也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临床研究,“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并坚持下去,做到最好,永远没有差不多,就算为了这个再辛苦,我也愿意”。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风骨,一种以自己职业为己任,一种任重道远的精神,这些无疑对我来说是永远从课本上学不到的。谦虚且自信,术高而耐心,言传身教,告诉我如何成为一名口腔医生。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有幸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这使我,颇有五味杂陈之感。UBC的口腔医学院不仅仅有自己的实验室,更有自己的电镜、质谱仪、荧光显微镜等一系列“高精贵”仪器。这些仪器,别说一个院,在中国,一个学校全部有一套,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而在UBC,仅仅一个学院,就有完整的一套机器。通过电镜,他们可以很直观地看见菌落的结构,进而知道细菌是如何附着在牙齿上,这对阻止细菌引起的疾病,如:牙周炎、牙龈炎,等十分的关键。很多时候,正是我们无法直观的看见,所以无法深入的演技。再比如,曾记得自己为观察癌细胞的运动煞费苦心的用划痕实验,但是由于技术操作影响很大,一次又一次失败,耗尽了我的心血,而在这里,只需要一台荧光显示仪就可以实时、直观、清楚地看见癌细胞在一段时间内是如何运动的。那一瞬间,我真的有点,难过吧。或许在国内,在中南,制约我们的不是没有高精尖的人才,而是没有所要求的设备,不是知识和人才限制了我们的进步,而是硬件设备,想想真的很难过。然而整个中国,有那么多院校,又何来那么多人力物力每个学校都配备一套呢?
在这一点上,还有一个例子。当我们上临床相关课程时,有一个fluorenscent visualization,是一个很简便的,用来检查口腔黏膜病变的仪器(见下图)。这个仪器,在加拿大应用比较广泛,充分的数据表明,这个仪器是使用大大提高了口腔癌变的检出率,然而在国内却鲜有应用。
说及临床相关意识,有三个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是无菌意识,一个是“标准”意识,还有一个是“病人”意识
一、无菌意识。这里每当服务完一名病人,都会将隔间进行彻底的清洁,杜绝医院相互交叉感染的可能。在国内,常常是服务完一名病人,经过简单器具的更换,就换下一个病人,这其中有很大的医院交叉感染的可能性。然而另一个问题不得不正视的是,相比于国外的就诊量,国内的就诊量太过庞大,是没有时间进行如此彻底的清洁的。
二、标准意识。多次上课的不同老师都强调,在行医过程中,一定准确,符合标准,不能有丝毫的不确定、可能、大概。老师给我们的相关的资料,跟多都是关于临床指南和标准的。随着在这边的深入学习,我发现这里很强调规范化临床管理意识,每一步都很严格,严格的问诊、严格的排查、准确的定义,不能出现“好像”、“似乎”的字眼,而是确定的,精准的,每一个诊断下的严谨负责,比如组织活检,要在三周去除刺激因素看它是否会好转,精准的排除是环境引起的癌变和基因正常的可能,确定很可能基因突变后,才进行组织活检进行确诊,减少对口腔黏膜的损伤,同时防止使癌症恶化
三、病人意识。上课时,老师说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医生,重要是在思考。一直很庆幸湘雅很重视临床教育,其他学校好像没有湘雅这么重视,我觉得以后学口腔的时间很长,但是学临床可能就是本科了,所以本科临床教育可以培养很好的全局观念。老师说,一个家庭口腔医生在为一个家庭服务的时候发现这个家庭的龋病高发,同时结肠癌也高发,通过研究这个家庭的基因,他有了很重大的发现。除了这个医生的思考、大临床联系的思想,结合后续的课可以发现,病例的科学、全面管理也很重要,在中国有比国外多的多的病人,但是医学研究发现并没有国外的好,除了设备资金问题,最重要的我觉得是病例资源的流逝,在国外,每一个病人有非常完善的病例记录,而在国内往往是缺少的,除了国内的病人量大医生工作量大,时间有限外,更重要的是没有这种习惯和意识,如果可以做到像国外那样精准系统全面的记录病例,以中国庞大的病人库,我们的医学可以有很大的进步,然而这又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和医学资金的投入,一言难尽吧。
(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第一次上牙椅操作,不是在湘雅而是在UBC,更没想到,第二次也在UBC,哈哈哈哈)
后来参观一个教授的实验室,有一个事所反射的科研思维,让我印象深刻。他目前的研究重点是乌贼体内一种塑料质感的组织在牙齿抗菌的应用。我是一个在海边长大的人,从小吃乌贼,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便很新奇地问他是怎样想到的。他说因为他在看其他文献时看到乌贼体内的那个类似塑料的东西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而联想到口腔材料,进而研究。这让我难以抑制陷入沉思。在沿海地区长大的人何其多,但是未曾听说国内有人研究过这些,或许这也从侧面映射出国内的教育缺口。老师教授知识,我们接受,或者我们看到某个现象,我们接受,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是我们所缺少的。
后来我们学了口腔材料的相关基础知识。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国内,银汞合金是老师明确表示,这种材料已经淘汰了,课本上的只是不需要掌握,现在普遍应用的玻璃离子和树脂基复合物是掌握的重点。然而在国外,在加拿大这样一个发达国家,银汞合金却广泛应用,甚至可能比玻璃离子和树脂基复合物更常用一些。事实上银汞合金使用是比较简单,也很耐用,但是由于其潜在的毒性早已在国内被更安全可靠、物理性能更强、更美观的玻璃离子和树脂基复合物而代替。于是我去找老师了解了这个问题,然而结果是关于银汞合金在中外的应用现状,颇有讽刺意味。银汞合金在国内基本已经不用,但是在国外因为便宜、操作方便、耐用依然使用,而国外并不是因为银汞合金的便宜,而是因为使用银汞合金的人工费便宜。要知道高质量高性价比的材料的使用往往需要的技术很高,在国外,高技巧的费用往往远远高于材料,而在国内恰恰相反。多么有讽刺意味,正是因为国内人工费用低,才能使国人享受到性价比远远高于国外的材料和服务,而想起国内屡次发生的恶性伤医案,真的有些难过。虽说医患关系双方都要努力,但是公众对医生职业的看法真的有时候很让我们医学生难过。在国外,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医生的,而是那些天资聪颖之人,通过选拔的人才能成为医学生,他们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才能成为一名医生,所以在国外医疗费用向来相当昂贵,昂贵到本地人如果没有保险也很难负担起,但是想想国内,每个省的高考状元的学生哪有学医的呢?医疗费用和国外相比呢?国内医生社会地位又如何呢?想想真的有点难过。
不知不觉,一个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对于这次暑期课堂,我的自我评价是,充实而又充满遗憾。充实的是,第一次体验国外的医疗环境、医学理念,就像一个老师上课讲的那样,我们来到这不是为了多学几个疾病、几个病理过程,这些我们都会在国内学习,可能讲的会更深,重要的是学习思想,了解国外的理念,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思想,知道自己缺少的是什么,这些在课本上学不到的,才是这个课程的意义。经过这个月,不同的老师,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不同扇门,给我们看不曾看到的景色,至于以后怎么走,将是我们一生的课程。我怀念这里人、这里的事、这里的景,也看到目前横亘在我面前最大问题——语言。其实很多知识未必就那么深奥,但是加上了语言障碍的滤镜,一切都显得高大上起来。在这一个月。我深深感受到英语水平是如何限制了我们的眼界。当我们迈过了这障碍会发现The outside world is so beautiful。遗憾的是,很多事、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充分体验,也是浪费了不少时间,比如因为语言障碍,可能错过了很多要点。但是我想,可怕的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这次课程就像一面镜子,全方位无死角的照出我的“不知道”。从我知道自己的“不知道”时,就像质变一样,至于如何让这次质变经过量变再一次质变就看我自己的努力了。所以即使很多人评价这个课程的时候,都表明其内容过于基础,但是比起课程内容,这个课程的价值其实在于我们遇见的人身上的风骨,在于明白牙椅旁身肩的责任,在于字里行间所体现的思想。我很感谢这个项目,很庆幸在自己参加了这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