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夏天,也就是大二结束后的暑期,我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参加温哥华暑期学校项目(Vancouver Summer Project,VSP)。这次交流的经历收获颇多,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谈谈温哥华这座城市。温哥华地处加拿大西海岸,虽然位于加拿大南端,但是纬度依旧很高。得益于较高的纬度和大陆西岸的寒流,温哥华的夏季温度宜人,稳定在摄氏十几度到二十几度,天气也一直很晴朗,永远是蓝天白云。温哥华最神奇的一点是,虽然它是海港城市,但是一点感受不到盐味和海腥味。相反,距离温哥华不远的Victoria市,就让人觉得是典型的海港城市,空气中弥漫着大海的味道。但与此同时,温哥华虽然不让人觉得像海边,但是大海确实给温哥华带来了足够湿润的空气。自温哥华向内陆开车不到半天的光景,就有点荒漠的感觉了,空气干燥炎热,遍地枯草,没有什么绿色,与温哥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温哥华的生活非常悠闲,大家的生活节奏都比较慢,因此这里是一个非常安逸、宜居的城市。
对我而言,为期一个月的加拿大UBC暑期交流项目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第一次,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一个新的文化并不断努力尝试着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去融入那里的生活。接下来,我会从学习、生活、和娱乐三个方面来总结这一个月的境外生活。
(一)学有所得:结缘Sauder
最初选择想要到UBC交流,就是因为它开设教育学的课程。尽管离开了UBC,回想在faculty of business(Sauder)的一点一滴仍然感到温暖。orientation day志愿者在宿舍楼下迎接我们到自己的院系,场内播放着暖暖的音乐,Program coordinator 对我们每一个进入礼堂的人微笑着热情地说welcome仿佛就是昨日发生的一切。
在商学院的学习,不论是从学习体验还是从知识角度,我都收获颇多。UBC的暑期课程是以package的形式进行选课,每个学科有若干个package可供选择,每个Package包含了2门课程。因为我打算的研究生方向是经管类,所以选择了与之相关的business package B,包含了Management&Organizational Behaviour和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两门课程。
从学习体验的角度,两门课程都符合我心中对好的课程的期待。两门课均由UBC的教授授课,老师们都在教育实践领域颇有经验,课程标准严格按照UBC对本科生的要求进行。每门课都有清晰的课程大纲,我上的两门课都有期末考试,但是也注重平时学习的参与性和知识掌握程度,每到一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测验和作业,期末也有写论文或大作业。两门课均很强调小组合作,作业以多人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课堂上时常会有小组讨论和小组的presentation,非常锻炼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老师会给予及时的feedback,每次的quiz、作业以及课堂讨论都在成绩中都有明确占比。我们班有20多人,各种小组活动也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很有班级的温馨感。课堂和课后学习的有机结合使得学习十分有效。老师们都很擅长教学,对我们都很好,不论是写邮件还是当面提问,老师都会非常耐心地解答。印象深刻的是当我在结课后发邮件请 教老师,老师还非常详细地回复我。其中一门课的老师有时还会带一些本土零食给我们,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从学习的知识角度,我从两门课程都收获了满满的“干货”。首先是每日上午的课Management&Organizational Behaviour这门课与组织行为管理相关,主要学习分析管理者对于员工的行为的处理方法。我们通过给定的案例,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为案例中的管理者进行相应的分析。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的课程知识体系与另一门课有共通之处,同时也学习了多种市场营销策略,两门课有涉及到类似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让我理解自己所学内容,触类旁通 ,让我从理念和实践上懂得如何构建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UBC的学习,给我感触最大的就是TeamWork,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优势互补,各取所长。在上午的OB课中,我们四人一组,与我同组的分别是来自其他省市优秀的本科生(重大、北航,香港理工),我们共同完成了很多随堂的Assignment以及最后的Presentation(我们所选的主题是New Trend In Recruitment),在与其他大学的学生合作中,也让我学习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东西,同时也了解了其他优秀大学的理念。在下午的Marketing课中,我们5人一组,其中,与我同组的有班里的英国和印度同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将只能英文交流而不能再说张口就来的中文。我们互加了Facebook,建立了小组群聊,确立了我们Final Report和Presentation的主题是——Tim Hortons in China(对于一个加拿大本土的快餐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市场环境分析),在我们的合作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例如印度同学的口音让我们有些难理解),但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还是做了一个比较完美的Report。同时,我们也因此结实了不同国家的好朋友,在平时的闲聊中也了解了其他国家的文化与理念,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商学院除了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也精心组织了各种活动让我们尽可能地体验温哥华的文化。(各个院系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组织不同的活动)我们每周至少有1次院系的集体活动,安排在下课后的晚上,比如一起去看棒球赛、参加Richmond的夜市、观看即兴表演等等,这些经历都成为了我在商学院、在温哥华的美好、温馨的回忆。每次活动都有热心的UBC学生志愿者相伴,志愿者们还很贴心地给我们写了一个长长的list,向我们推荐温哥华的各种活动,给我们生活上的tips……在这些活动中我也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者们聊天交流,最后的farewell Harbour Dinner时我们都依依不舍,希望有缘再相聚。商学院就像一个大家庭,不仅让我收获了满满的知识,也收获了深厚的友谊。
(二) 生活之美:在UBC探索自然与自我
UBC被称之为世界最美大学之一,来到学校之后感觉确实名不虚传。校园广覆植被,学校不远处即是大海,傍晚时分,可以和小伙伴们在UBC的校园沙滩上吹着海风,欣赏着日落的全过程,惬意地感受时光的流逝。校园内还有美丽的rose garden,日式园林,大草坪,喷泉等,还会时不时在大树边见到小松鼠,校园内的建筑也是各有风格。UBC有很多个图书馆,即使在暑假,也可以看到很多同学在图书馆自习,我和室友也常会在离宿舍不远处的图书馆自习。UBC各项运动设施也很齐全,如各类球场、溜冰场、游泳馆等。校园内还有著名的人类学博物馆、植物园,都值得去探索……
在UBC的校园中生活,十分惬意。温哥华气候温和,夏天最热的时候二十四五度,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在零度以上。UBC和温哥华市中心位于不同的两个岛上,但是距离很近,坐公交车二十分钟就能到downtown。但是,就算不在downtown,UBC的校园也能满足几乎所有的生活需求。
住宿方面,校方提供给VSP学生的宿舍有Totem Park、Orchard和Walter Gage,我被安排到了Totem Park。Totem Park和Orchard是两人间,一人一间卧室,两人共用一间厕所,Walter Gage是六人间,有点像小套房,一人一间卧室,共用一处厨房、小客厅、阳台。Totem每层楼有一处Common room,里面会有微波炉、电冰箱和烤面包机,平时赶时间的话,可以用微波炉加热冷冻食物,在宿舍里有学校发的饭盒,饭盒上有刀叉勺,可以用来盛放食物。Totem里住的外国人相对多一些,他们经常会在楼下开派对、做活动,是不错的社交场所。Orchard是三者中最现代的宿舍,比较新。Orchard的公共区域和Totem不太一样,一层是有大桌子的讨论间,一层是有微波炉、冰箱的公共用餐区,还有一层是有沙发的休闲室,这里的窗户都是落地窗,高楼层可以看到大海,景色不错。Totem和Orchard没有厨房,所以学校提供免费的自助早餐作为弥补,早餐有酸奶、白粥、松饼一类的食物供学生选择。Walter Gage的厨房和中国的厨房不一样,火非常慢,炒菜的话比较费时间。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宿舍里的烟雾报警器十分灵敏,基本上只要有一缕烟,警报就会响,警报响了每个人都要到楼下集合,消防车开过来,消防员处理好了才能上楼。在UBC 里看到消防车响着警铃开过来是很常见的事情,基本上每栋宿舍楼隔个两三天就会响一次警报,肇事的学生需要支付200-500刀的罚款,代价很大,所以做饭的时候要多多小心。
饮食方面,北美洲由于是移民大洲,没有什么自己独特的地方美食,在这里可以吃到的大多是移民们自己国家的特色美食。温哥华临海,海产丰富,这里的饭店自然不会太差。学校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好吃的食物,因为住在没有厨房的Totem Park,每天都会在学校里找吃的,可以说是“天天扫雷,天天踩雷”了,基本上没有吃到满意的食物。Student Nest里的餐厅虽然多,但是除了Pizza店之外,其他餐厅里食物的味道都比较奇特,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中国学生如果平时时间允许的话,基本上会选择多走几步,到Village吃饭,Village地上一楼有一些港式餐厅、麦当劳和星巴克。二楼有日韩料理店,口味一般。地下一层是中国学生的主要餐区——一处各种亚洲美食集聚的餐区,有点像商场里的美食广场,这里有盒饭的、汤面一类的中餐,也有寿司、蒙古烤肉一类其他亚洲国家的食物,这里的价格相对划算一些,虽然口味也很一般,但是放在UBC校园里算是不错的了。周末也可以到稍远一些的Westbrook吃饭,那里有save on foods(连锁大型超市),也有很多餐厅,价位相对Village来说高一些,但是就餐环境更好。
关于出行的问题,就直观的感受来看,大概是体验过了国内无比廉价并便利的公共交通,温哥华的交通建设与之相比就相形见绌了。但这也是又其国情而定的,加国地广人稀,庞大的土地面积和稀少的人口决定了私有交通的主要地位。在温哥华的街道上很少有红绿灯,但最令人感动的是,每一辆车都会礼让行人。甚至于你还没有到路边,司机预判你会过街,他便提前停下等你。而在国内,由于超大数量的车辆和人口,建议还是老老实实的等绿灯吧。到温哥华的这一个月,给我的最大冲击之一——由人口密度和交通条件决定的天差地别的交通文化。
最后,尽管校园活动以院系为主,学校本身也会组织一些活动,如第一天所有暑期项目的学生聚在体育馆参加welcome dinner。印象最深是全校的sports festival,每项运动都很有趣,不论你是否擅长运动,都可以参与。大家一起在操场上跳ZUMBA, 跪着打排球等等,不仅尝试了很多运动项目,锻炼了身体,还认识了更多的朋友。
UBC吸引我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校园之处,更是因为它给了我不断挖掘自己潜能,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机会。
(三)行有所思:品味温哥华之美
温哥华被评为世界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在温哥华学习生活的一个月后,我也确实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夏日的温哥华温度适中,温和的阳光伴随着缕缕清风,天气十分宜人。温哥华最吸引的我是它既有现代都市的繁华,又能够很方便地亲近自然。城市公交便利,在市中心乘坐seabus等就可以到北温哥华的诸多公园爬山,呼吸最新鲜的空气。温哥华的市民也都比较友善,每次乘坐公交时大家下车时都会对司机说thank you,有的司机也会一一回答You are welcome.
尽管每周都有作业,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尽量留一天的时间去感受温哥华的魅力。温哥华的博物馆很有特点,有点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感觉;斯坦利公园矗立的图腾柱彰显着古老的土著文化;Graville Island的公共市场和众多艺术空间都是了解温哥华本地文化的好去处;参观温哥华美术馆恰逢莫奈展……印象最深的是温哥华的烟火节,有三个国家分三天展现,我和我的朋友们都去了瑞典的那场,在最佳的观赏点English Bay欣赏。尽管烟火表演10点才开始,但是大都数人7点都已等待在沙滩上。不同于国内看烟火时的热闹氛围,当烟火秀开始时,沙滩上的所有人都安静地自觉地坐在沙滩上,注视天空,共同欣赏梦幻的烟火秀,高潮处大家会不约而同默契地发出赞叹。光与烟奇妙交织,空气中弥漫着浪漫、温暖的气息。除此之外,购物也是我们一项必要的娱乐活动,从UBC可以直接乘坐公交车(有时需要公交转成地铁)去到Downtown,大约40分钟的车程,在加拿大,大多数的东西(化妆品,电子产品等)是比国内便宜的,还有BC最大的商场——Metrotown。
除了在温哥华市内体验其风土人情,我们还报名了周末去维多利亚的一日游和惠斯勒一日游以及最后四天的落基山脉旅行。英伦风格的维多利亚城市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漫步在主街道和码头,所有的一切都想用相机记录……举办过冬奥会的惠斯勒充满着运动与极限项目的气息,乘坐缆车登顶,可以领略着整个惠斯勒的壮观美景;落基山脉之行尽管很多时间都花在了路途中,但是沿途的风景足以让我觉得不虚此行。游览的壮美的冰川、各种美丽的湖泊,路上偶遇的各种小动物等都令人流连忘返,同时,在最后的旅行中,我们也结实了特别活泼可爱的司机Joe(学者写中文,写下“我爱你”“我会想你们的”等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温暖与欢笑,缓解了我们长途跋涉的疲惫)和特别会活跃气氛的导游Erik(加拿大小哥哥,性格外向,会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给我们讲故事……)和耐心体贴的David(中国学生,特别温柔体贴,给人十足的安全感),落基山的出行为我即将离去又增添了许许多多的不舍,我会非常想念这所大学。这座城市,还有这群人……
行走在温哥华,旅行在加拿大西海岸,我发现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对世界的了解又具体了些。UBC和温哥华都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没有离开加拿大之前就开始期待与UBC和温哥华的第二次相遇。期待再次回到那里,再次感受那座城市和那些人带给我的自由、惬意与充实。
张明琪
2018/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