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见温哥华
刚到温哥华已是晚上9点,可外面依然太阳高挂。但街上人烟稀少,一切都显得那样静谧。这里的房屋各有特色,每一栋小别墅都风格迥异,与中国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我们的城市多是高楼大厦,而这里有很多小巧玲珑的别墅。第二天,我逛遍了校园,这个学校真的很大,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都是随处可见,既有近海沙滩,又有学术研究之地,还有各种博物馆,校内还设有恒温游泳馆,充分展现出学校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学校中心喷泉)
(学校地图)
(学校的植物光学培育基地)
二、井然有序的学习生活
UBC的课程并不算紧张,一周四天时间上课,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休息。上课是从上午九点到十二点,下午一点到四点,晚上则可以自己安排。
(UBC的课程表)
面对我们这些口语一般外国学生,ubc的老师很热情,会很认真的讲述上课的内容,听不懂的会一遍遍解释,也会很认真的听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在听的时候会做出反应,比如“wow”、“great”、“cool”、“really”……这种互动的方式让人觉得听者是在认真倾听。当然他们对学术有着更严谨的态度,即便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足以让学生感受到严格,他们会组织小测验,会严格的批阅和扣分,对报告的要求也很高,要求我们一定将某个问题阐述清楚,不能泛泛而谈。而在他们听了学生的报告之后,会直接指出学生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我选的这个课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健康科学研究方法导论,二是健康研究视觉方法导论。
课程一主要讲述了定性研究法——访谈法,定量研究法——调查法。不论是访谈法还是调查法,都分为introduction, development& piloting workshop, data analysis(简介,简单的框架,数据分析)。
简介是老师介绍概念,如何构思一个主题和做一个研究框架,以及需要规避的问题。
制作简单的框架是最重要的一步,访谈法和调查法需要同一个主题。访谈法是预设7个问题,调查法预设5个问题,这两个方面都需要经过实际检测,通过提问周围的同学分析自己预设的问题是否可以得到理想的答案,最后对问题进行修改和删减,访谈法只有5个问题,调查法只有3个问题,这就是简单的框架了。
我们组设定的主题是“homesickness among VSP students”,设定的研究方向是有恋家情结的同学的特征,恋家的表现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法。问题分为开放性问题,选择程度性问题,是否题,范围题等等。
课程二相对来说更难理解,因为课程二是课程一的分支,内容要更细节化。我印象很深的是图片激发法,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这种研究方法,当老师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由于对专业名词的生疏,确实难以理解,但是在经过实际操作也就是自己选择两三张照片,在有图片和无图与老师谈论,事实证明,有图时,讲述人会更容易激发情感,同时会联想起很多相关的内容。如果说无图讲述只是一问一答式的交谈的话,那么有图讲述就是叙述者在讲述一个故事了,听者和叙述者都加入了情感和想法。
对于课程二,我最后的主题是“中国的校园暴力”,之所以选这个主题,其一是因为在中国,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校园暴力得不到学校家长的重视,或者是事发后,家长总是希望用金钱解决问题,这些因素导致校园暴力问题层出不穷。其二是因为我在国外的视频网站上看到一个有关校园暴力的视频,主要内容是几名女生狂扇另一个女生耳光,视频本就触目惊心,但是当我看到评论时,我感到更为遗憾。有很多英语、日语评论说“这就是中国人”,“中国人素质如此低下”等类似评论,这些让我感到羞愧,虽然我未曾参与,也未曾经历,但也许由于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怀,我依然觉得脸上无光,毕竟我与视频中的女孩一样,我们都是学生,都是中国学生。于是,借此机会,我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与一些解决措施,结果是中国虽然不是校园暴力发生最多的国家,但依然占有很大比例。
不论是课程一还是课程二,我在制作报告期间都遇到了不少麻烦。比如,在课程一中,当我们实地检测我们的问题时,由于我们测试的对象仅限于老师和教室里的同学,所以很难得到我们希望的答案,虽然最后我们对我们的问题进行小幅度的修正,但结果依然差强人意。而在课程二中,PPT的制作是一个大麻烦,因为以我有限的知识,我不知道如何在ppt中录制插入音频与视频,并且一开始,我的汇报主题十分不明确,同学和老师提出了大量的修改意见。最后终于学会插音频和视频,对ppt进行大修改,终于完成了汇报总结的大变脸。
通过这两门课程,我们能感觉到中西教学方法的差异,西方的教学更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甚至实践更胜于理论,因为从实践当中,可以真正理解一些内容。比如在课程一中,很多研究要回避的问题仅仅只是理论层面的话就完全无法感受到,而通过development& piloting workshop 就很容易发现一些问题,比如question 1对被采访者的回答有引导性,所以应该删去,又比如说question 5得到的答案千篇一律等等,如果全停留在理论上,就找不到这样的结论了。
此外,我们在最后一节课去参观了温哥华最老的医院——St. Paul’s hospital,医院的外墙也是红砖,初一看,竟觉得与中南的老湘雅医学院的红楼有些相似。医院的布局与中国的有很多不同,比如病房的设置,急诊室的设置等等。病房里的病人都是用窗帘间隔开的,并且提供1对1的护理服务。急诊室里有全自动的PCR机器。并且医院还设有临时医疗棚,专门提供医疗服务给注射毒品的indigenous people。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恒温室,这个恒温室是提供给被抛弃的新生儿。
(Allie的课程一)
(Rafa对我的报告的评价)
(圣保罗医院的护理学院)
三、UBC之印象
第一,UBC的环境很不错,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学校里很干净,几乎没有明显可见的垃圾。同时,这里的垃圾也要分类,比如:可回收的纸,废纸及塑料袋,食物等。宿舍条件也很好,我住的宿舍是一栋有19层的现代高楼,一层楼有20间房,每层楼设有一个公共休息间,有电视,小厨房,沙发,桌子……而每间房有两个分开的卧室,共用一个浴室,房间里有书桌,电灯,柜子,床,衣柜等等,设施很齐全,住的也还挺舒服。
(宿舍外景)
(12层公用休息室视角)
(干净的校园道路)
(学校的玫瑰花园)
第二,兼收并蓄,重视对文化的保存。不管是平时在温哥华还是在上课,我们听到最多的有关文化的词是“thunderbird”(雷鸟)和“indigenous people”(原住居民)。比如,UBC的体育场的名字是“thunderbird stadium”(雷鸟体育场),门口还有一个代表雷鸟的标志。还有,上课老师很多次提到了原住居民,讲到他们的医疗水平的落后,讲到他们很多都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等等。但是,温哥华人对原住居民的文化保存得很好,学校里有一个很大的博物馆,一半以上在介绍原住居民的前辈的语言、生活与文化。在街头,也可以见到很多“雷鸟”的雕塑,公园里,有一个专门的部门陈列各种“雷鸟”。
说到学校的博物馆museum of anthropology(人类学博物馆),不夸张的说,这应该是我印象最深的博物馆了。因为我发现,这里不仅保存加拿大祖先的文化,更包容了其余各大洲的文化及历史文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的三寸金莲鞋,乾隆的玉玺,工整的楷书字帖,金樽佛像,青花瓷;我看到了印第安人的头饰;看到了韩国的金丝外套;看到了非洲的独具特色的木雕……我惊叹于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更惊叹于他们对其他文化的包容性。走进他们的博物馆,好像真的走进了世界,走进了历史。
除了博物馆之外,另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UBC内的建筑,就像我在第一节初见温哥华里说的,这里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当我走在校园的路上时,我会感叹这里整齐的现代教学楼,同样,当我转过路口,会惊讶于眼前的欧式风格的建筑,St. John’ s college。还有,学校里会有一些居民区,都是单栋小别墅,不同中国单一化的建筑风格,每一栋别墅都别有风味。
(MOA人类学博物馆)
(博物馆内原住居民的面具)
(UBC的医学院)
第三,学校的文化产品丰富。走进bookstore,我看到有很多专业书籍,同时更多的是印着大logo的文化衫,从短袖到帽子,从裤子到书包,还有各式各样有学校标记的马克杯,保温杯,毛毯……当日常用品加上了学校的烙印,就会变得更有价值,有了更多保存和收藏的意义。
同时,我觉得UBC的学生真的很爱自己的学校,这种爱不只是口头上的表达,更多的是来自于心里,为什么这么说呢,这缘于我看的一个UBC同学拍的小短片,大致是用各种转换镜头拍出UBC同学的热情与笑脸,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让人惊讶,让人羡慕。
(UBC特色马克杯)
(UBC的冰箱贴)
四、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这里的人们出乎意料的热情,走在路上,看见陌生人也会微笑,打招呼,在商店,付钱时收银员第一句话问的就是“how are you today?”,无形之间拉近了与顾客之间的距离,付完钱之后就是“have a nice day!”,这就给人一种莫名的温暖。
同时,我觉得温哥华的人懂得生活,是在真正享受生活,他们的生活节奏并不快,没有中国城市的忙碌感,中国街道上的人大都行色匆匆,而在这里,他们会在咖啡馆坐上一两个小时,看看新闻;会戴着墨镜在海边的长椅上与朋友聊聊天;会坐seabus去北边的广场跳舞……
这里随处可见人性化的设置,也会体会到这里人们的高素质。你会在公交车上看到窗边有一根长线,当乘客要在下一站下车时就拉一下,(我记得中国的公交车上也有下车提醒按钮,但是好像没有看见有人用过)乘客下车会大声说一句“thank you!”即使有时候公交车上人很多,司机根本听不见。同时,公交车前有装自行车的地方,门前有供轮椅出行的折叠通道,每次在上下乘客时,车会向右倾斜。在过马路时,红绿灯柱上有按钮,行人要通过时按下,如果没有人按,则不会变成白灯(白灯时行人才可通过),车辆也就不必停下。当然,在没有红绿灯的马路,车辆见到行人一定会停下,等行人先过。在建筑物的进门口,有专门给坐轮椅的人提供的按钮(按钮位置比正常的低),按下则两扇门自动打开。当然,在我们中国也有很多这里无法比上的东西,比如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方便的外卖,发达的交通信息网络系统,密集的安保监控系统,这让外国人也无比羡慕我们。
五、感谢经历,感谢时光
当我写下这些东西时,脑子里回想着在温哥华一个月的快乐时光,白天有紧张的学习和功课,晚上有时候去看看焰火比赛,有时候去集市逛逛,有时候去滑雪,去看棒球赛,划皮划艇……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但我的收获也不少,比如很真实的感受到欧美大学“宽进严出”的学术风格,老师会有意识的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感谢学校给我机会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感谢国际部的老师的认真组织和答疑,感谢Allie和Rafa的教导,感谢Akhil和Xiao的照顾,感谢所有学姐和来自香港的三位朋友,谢谢你们在学业上的支持。
(集体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