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6日,我踏上前往温哥华的征程,开始了为期30天的暑期访学生活。
在旅途开始之前,我选择的是business package,其中包含两门课程,分别是International Marketing和International Business,在UBC Sauder Business School 上课。到达UBC并注册之后,大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学院和班级进行活动了。除了上课之外,每个学院都安排了不同的social activity,UBC还非常贴心地为大家提供了optional trip的选项,由学校安排的旅行社组织我们去附近的城市和景点游览,为大家提供互相认识的机会,并且更好地感受UBC的校园文化和温哥华的城市氛围。接下来,我准备从学习、生活、旅行三个方面谈谈我对UBC生活的感受。
一、 学习
说实话,报名UBC暑期项目的时候,我并未想到暑期课程会很紧张,本以为会在轻松交流中度过这一个月,还跟同学计划了各种周末旅行方案。可是,到UBC后的第一节课就给了我当头一棒,当时就知道,这些“游玩计划”估计都要泡汤了。
其实,光从课表来看,好像不是特别累,一周上四天课,上午“International Marketing”三个小时,下午“International Business”三个小时,晚上自由安排或者可以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social activity,周五和周末的时间可以休息。然而,敬业又可爱的商学院老师显然不只是这么安排的。第一堂课,两位老师都非常默契地告诉我们,要在短暂的二十天内教完一个学期的内容,任务量非常大,请各位同学做好准备迎接挑战……。随后,我们就得知了,“International Marketing”课,我们将有三次quiz,一个大的group project和一次期末考试,并且每天都有大量的reading assignment。“International Business”课,我们有 一篇paper,一个小的group project,一个大的group project,两个project都要写论文和做oral presentation,还有一个期末考试。上完第一天的课,就预感到自己接下来要发愤图强地过三十天了(后来跟别的学院的同学交流,发现像我们任务这么多的course真的不多)。虽然因课程安排紧张而略感劳累,但是我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收获很大。首先,是对英美课堂文化的感受。上课时,我们四十多个人的班级,每个人前面都摆着自己的name tag,因为班级中大部分是中国学生,大家平时在课堂上可能都没有积极讨论主动提问的习惯,所以老师一开始就通过叫我们的名字的方式,带动大家的讨论氛围。International Marketing课的老师大部分上课的时间,就非常随意地坐在讲桌上,身子前倾,好像在跟我们聊天一样,并且非常注意控制自己的语速,在讲课的时候会穿插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在说到一些专业名词时,会停下来,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解释一遍,确保每一个人都能跟上他的思路。在老师的带动下,大家渐渐都放松下来,开始有人在课堂中打断老师提问,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在上午的课上,教授总会在十点左右,跟我们聊着聊着,突然就说:I really need a coffee,然后就跑出去买咖啡了,让我们课间休息和讨论一会儿,看来教授也不适应假期早起啊。这种师生之间平等亲密的交流,轻松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我都非常喜欢。其次,通过完成非常大的阅读量和任务量,我也提升了学术检索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相比于上午老师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午International Business课的老师则代表了校园文化中严谨的一面。老师非常敬业,上课的时候会拿着厚厚一摞资料,在讲课的时候会跟我们穿插资料上的图表和案例。无论是我们的个人paper还是小组项目,老师都会强调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要注明参考文献的来源,并且注意字体、格式和语法问题。在这样的高要求下,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便更加注重自己文章的规范性,并且通过大量的寻找、阅读资料,也提升了自己的阅读速度和文献检索能力。
二、 生活
在UBC的校园中生活,真的是太幸福了。温哥华气候温和,夏天最热的时候二十四五度,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在零度以上。UBC和温哥华市中心位于不同的两个岛上,但是距离很近,坐公交车二十分钟就能到downtown。但是,就算不在downtown,UBC的校园也能满足几乎所有的生活需求。
我们住的宿舍,是一个公寓式的建筑群,寝室为六人公寓,每个人有自己的卧室,还有共用的客厅、厨房、洗手间,从寝室的窗户就能看到美丽的海景,每天坐在客厅的吧台上吃自己做的早饭,欣赏美景,真的特别惬意。每天下课以后,最开心的就是和舍友规划当天晚饭的菜谱,然后一起去逛超市采购,回到寝室之后,大家各显厨艺,还会邀请其他同学一起来吃饭,非常热闹。因为温哥华天黑的比较晚,一般十点钟才完全落日,所以我们的生物钟也都向后调了几个小时,经常发现吃完饭都十一点了。吃完饭之后,又去完成当天的作业,或者参加小组讨论。在期末前的晚上,我们小组在UBC图书馆的小会议室中一起奋战到了凌晨三点多,这也是一段很难忘的经历。
UBC校园里有好多家超市,包括中国人开的中国店,生活非常便利,因为校园里华人比例又很大,有时候会有恍如在国内的感觉。除了自己做饭之外,校园里还有各国风味的餐厅供你选择。
UBC校园旁边便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海滩,从宿舍走过去大约三十分钟就到了,海滩叫“wreck beach”,是温哥华很出名的裸体海滩。不过我们去的时候可能正好黄昏,气温比较凉,并没有看到海滩的特色,然而景色依旧很美。
三、 旅行
在UBC期间的各类旅行中,印象最深的是温哥华夏日狂欢之烟花节+Pride Parade(LGBT游行)。
7月30日,夏日烟花节的最后一场,7月31日,一年一度的Pride Parade,8月1日,BC Day(卑诗省省庆日假期),三天连轴的夏日狂欢给温哥华这个温和的城市带来了热烈欢快的气氛。因为7月31日要去Victoria,没有机会亲身体验Pride Parade的狂热,只能在30日晚上去烟花节的路上,感受Pride Parade Eve的气息。晚上六点,距离烟花节开始还有四个小时(十点完全落日之后开始烟花节),街上已经人头攒动,downtown的公交车站都排起了长龙,我们本来想坐公交车去三公里远的English Bay(烟花节的最佳观景点),却发现前面的人已经排了快一个小时还没上车,于是决定徒步走过去。一开始走的时候,还在跟着Google Map的导航,后来发现根本没有必要,只要跟着人流的方向走就可以了。也许因为部分街道人流量过大,公交车的派发频率变缓,焦灼的人群纷纷走上街头,加入到徒步队伍中来。还有两公里的地方,街道已经被警察封锁,宽阔的马路彻底变成了人行道,人们在马路中间走着,有的跟家人一起,有的跟朋友一起,街头上有人在唱歌,有人在欢呼,节日的气氛特别浓厚。这条去English Bay的必经之路,恰好也是第二天游行的主干道,道路上和两侧的店铺中已经布满了彩虹色装饰,狂热的气氛,拥挤的人潮,一切好像都是在为第二天的游行预热,没想到在人口密度极低的加拿大竟然感受到了国内跨年夜的人流。
我们赶到海滩时,已经人满为患,于是我们挤在人群中,欣赏了这次美国主题的烟花。作为与加拿大来往密切的邻国(从温哥华到西雅图只需开车两个小时),也有美国人驱车来到温哥华参加这个盛大的节日。烟花持续放了一个小时,配合着大家熟悉的迪斯尼背景音乐,很多人跟着哼起了“let it go”,每到一个形状奇妙的烟花,人群都会爆发一阵欢呼。在最后几分钟,我们旁边站着的一群美国人大声唱起了美国国歌,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自豪。
回去的路上,街上的酒吧都已经人满为患,狂欢的氛围还在持续。很多Pride Parade的志愿者在发放彩红气球、彩虹贴纸,大多数人当场就戴上气球帽,将贴纸“pia”在胳膊或背包显眼处,挥舞着彩色的荧光棒。在回程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PRIDE字母签字板,围了两三圈人,有签字的,有照相的,有围观的。“你怎么看待Pride?”签名板如此问道。“LOVE”——这是最多的答案。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UBC真的太美了,不愧是全球最美大学之一。学校以北就是大海,与海边的两处沙滩以及滨海森林仅以一条马路相隔。学校以南有UBC自己的农场和果园,种植新鲜蔬菜和水果。UBC里的建筑从教学楼、博物馆到实验室,每幢楼的风格不一,但是都简洁、大方、优美。校园里的绿植数量很多,记得有一天早晨在UBC里晨跑,一路遇见了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小花。那天早晨还遇见一只小松鼠,嗖的一下从树干窜到树冠里去了。UBC的天空很蓝、很干净。因为纬度高,所以当地日照时间很长,早上三四点就日出了,一直到晚上九点太阳才完全落山。我的房间窗户正对大海,因为楼层高,每天晚上在房间里吃完饭的时候,都能看到落日的余晖将天空渲染成色,从红橙黄的主色调,变成蓝青黄的主色调,不可名状的美丽.
温哥华校区位于温哥华的富人区,当地的居民非常热爱运动,待人亲切友善。晨跑时遇见笑着打招呼的其他跑者,烟花大会当晚搭乘公交时遇到免费运载乘客的司机,超市里不小心打碎鸡蛋会反复道歉的收银员,还有健身房里偶遇的同学、短途旅行时热情的向导。也许是因为福利高、生活压力小,总觉得遇到的加拿大人,大多在彼此相处时都对陌生人带着一种善意。这种善意,很大程度上在快节奏生活的上海是缺失的。
UBC和温哥华都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没有离开加拿大之前就开始期待与UBC和温哥华的第二次相遇。期待再次回到那里,再次感受那座城市,那些人带给我的自由、惬意与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