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月的加拿大温哥华暑期学习之旅即将画上句点,这一月来与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产生的交集,不论是所见的风景还是所遇的朋友,都将成为我人生中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
远隔广阔的太平洋,长达十五个小时的时差,温哥华这座坐落在加拿大西海岸的城市给人一种全然不同于长沙的全新感受。
温哥华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虽处于与黑龙江相近的高纬度,但南面受太平洋季风和暖流影响,东北部有纵贯北美大陆的落基山脉作屏障,终年气候温和、湿润。由于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温哥华被评为世界最适宜居住城市第三名,仅次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奥地利的维也纳,是加拿大著名的旅游胜地。尤其在盛夏,当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正处于“水深火热”,温哥华却以其20℃的平均气温俨然成为夏季的避暑胜地。此外,因其位于一个相对比较高的纬度,这里夏季的日照时间很长,通常早上五点多就已经天亮,而晚上九点才能看到夕阳。这对于长期生活在亚热带的我来说无疑是个十分新奇的体验。此外也因为这样的高纬度,温哥华的空气比较干燥,日照也很强,防晒和补水都是十分必要的。PS:但当地人都不太注重防晒,并不像中国人手一把遮阳伞,这也可能是加拿大皮肤癌和口腔癌高发的原因之一。
参加UBC的暑期项目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分散于各个专业。VSP这个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年级的参与者开设了诸多不同级别的课程,以更合理地进行学习交流和资源分配。以临床医学为例:对于大一的医学生来说,基础知识还未完善并且尚未接触临床,可以选择比较通识的package如英文文献阅读与写作;而对于已经在医院实习过的大三学生来说,就可以参加主要在医院进行的临床课程了。由于口腔医院的学生少,学校只开设了DEN package这一个口腔医学相关的课程,因此在我们这个班级中囊括了大一至大三各个年级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
在开学第一天进行campus tour时,带队的小姐姐问我们为什么来参加这个项目?大家回答的理由各异——有来避暑的,有来旅游的,也有来探亲的。对我来说,来到UBC进行短期交流有几个目的:首先,在一个全英的环境下,英语的各方面进步都是潜移默化的,这不同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套路。一方面,平时上课老师一律使用英语教授,上课的内容不但需要在课前预习好,在课时老师还会提出新的概念,也需要不停查阅单词。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如购物、问路等所进行的交流也都是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一种训练;其次,我希望了解到目前国内与国外的口腔医学的发展情况有哪些差距,我们的临床、科研、教学各个方面有哪些不同;再次,加拿大是个旅游胜地,是我一直很想观光打卡的国家之一,能来到这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生活也算是满足了我的一个心愿。
学习篇
平时上课的日程并不算很紧凑,周一到周四基本满课,但有时在夜间也会安排一些放松的活动比如打保龄球或者看电影。保龄球其实也算一种新的体验,比较考验力量和平衡感,在娱乐的同时又有竞争,促进同学之间的友好交流。而movie night选择的是一部纯英文电影,令人惊讶的是,在经过了两个星期的英文环境熏陶下,我们竟然能看懂纯英文电影!这大概能侧面证明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了。
周五通常比较放松——在第一周的周五只安排了上午上课,下午是学校统一组织的sports festival。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不同院系学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能鼓励学生进行体育运动。PS:在UBC校园里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体育馆、足球场等运动设施,还有开放的溜冰场、游泳馆等,从这些可以窥见国外学校对体育的重视;还有某一周的周五,学校安排了一天的时间给我们进行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orkshop,邀请了一个研究社会人文的老师给我们进行人际交往以及心理学方面的指导。这名教授并不是如往常的套路那样给我们授课,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以及游戏来让我们从中寻找道理。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教学并不能一味地注重老师教而学生听,这样的教育当然是必要的,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又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疲于思考,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一些生动的例子,既能增加乐趣,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给我们授课的教授们都十分平易近人。他们鼓励我们积极思考,会耐心为我们解答疑问,为了照顾到我们并不是很好的英语听力,他们会刻意放慢语速。甚至考虑到有同学没吃早餐,老师会带一些饼干之类的零食摆在教室。据当地人表示,不同于多伦多大学里采用研究生给本科生讲课的方式,UBC的教学都是由来自各个科室资深的教授来进行的。因此,尽管多伦多大学的世界排名较UBC更前,加拿大当地学生也很愿意来UBC读书。
上课的内容基本围绕龋齿以及口腔癌来进行。即便同是讲一个主题的老师,内容和切入点也是不同的。
国外(UBC为例)与国内医学教育模式(以湘雅为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授课形式
湘雅主要采用大课堂讲授的授课方式,学生多,教师很难有效与台下同学进行沟通。且教学任务重,通常一节课的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多,很多内容大多是点到即止,并不能深入探讨。且因为老师不能关注到每位同学的情况,台下有不少玩手机而不认真听课的同学。相反UBC采用小课堂教学,不存在听不清老师的话或看不清PPT的情况。这样的小课堂可以让老师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情况,及时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在课堂上而不是手机。
2. 内容
湘雅老师的课件经常是大段文字,而配图较少,可能因为教学任务而难免出现这种情况,但也让课堂变得十分枯燥乏味,学生精力难以集中。UBC的课件会有很多配图,一般都是老师拍摄的临床病例,这样能够让讲述的内容更加鲜活易懂,令人印象深刻。老师需要我们学会解读所看到的图,联系相关知识点,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能与临床病例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3. 临床实践
因为目前还没有在口腔医院实习,所以只谈一下在UBC进行的临床操作实践的感受。UBC给每个学生都配备了头部模型以及工作台,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操作练习。我们还感受了UBC dentistry 科研团队发明的vel scope——一种通过将蓝光照射到组织表面,光线发生反射、折射、散射之后,可以区分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设备。这一技术的使用将有助于临床早期发现口腔病变,从而挽救患者于危险发生之前;也能帮助手术时界定切除范围,促进预后良好。希望像这样的技术能够得到推广,给患者带来福音。
4. 科研
UBC鼓励学生进行科研。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技术资源。老师曾带领我们参观过UBC口腔医院的实验室——他们除了拥有电镜、质谱仪、荧光显微镜之类的高端科研设备之外,还拥有很高端的后处理技术。尤其荧光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活体组织,不需要进行染色,这是我之前在国内实验室从未见过的。这样的设备无疑能拓宽科研的范围,增添一些新方向。此外,即使每个教授的个人实验室也配备了整套的实验设备,不同院系的科研团队之间也可以有着紧密的联系。科技是科研的一个重要助力,国内外科技、设备的差距也许是造成国内外科研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科研氛围和风气也是决定一个科研团队是否能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人类社会的进步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规律,发明便捷的工具。而要想进步而不是停滞不前,则需要“创新”的支持。目前国内有很多科研团队都过于急功近利,他们所挑选的主题紧跟热点话题,缺乏自主性。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发现或发明什么新的东西,而是“为发文章而科研”,这样的态度可谓是失了科研的“初心”,失去了灵魂;反之,国外的科研团队的想法则比较“天马行空”。他们的科学家充满了对科学规律的好奇,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从他人的研究中得到启发,进而去证实自己的想法。抑或是联系临床上患者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能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新方法。
在UBC的教学中,我认识到,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要将患者放在第一位,注重人文关怀,注重整体观。这也是我们湘雅教学的一贯宗旨,是一个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品质。教授在演示临床操作时曾多次强调,我们是作为一名口腔医生,并不是一名牙医。我们的需要关注的不只局限于患者牙齿的某一部分,而是患者这一个整体。我们的诊断从患者走进诊室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我们需要关注到患者的姿态、说话时口腔的开合情况、舌的运动情况等;我们在进行口腔检查时,需要全面系统,每一个小病变在将来都可能成为于致命的威胁,或是其他系统疾病在口腔中的体现。我们现在多花的几分钟对我们而言仅仅是几分钟,但对患者来说可能就是生机。这样的认知赋予我责任感和使命感,肯定了,我,将来的一名口腔医生作为“医生”的职责。
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我认识到加拿大的医疗体制与国内也是大不相同。国内患者但凡发现异常就会选择前往医院就诊,且越是知名的医院越是人满为患。基于这样的现状,国内的口腔医院分科一般都很明细,医生大多根据科室来分配任务,强调分工明确,“术业有专攻”。这可能与我国的国情有关——患者人数多,需要这样明确的分工来提高工作效率。但这样也难免会增加一些误诊、漏诊的情况。不同的是,加拿大的医生分为两类——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家庭医生只需要在口腔医学院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之后,获得执照即可从医。而专科医生则需要在系统化培养之后,在口腔医院进行再进一步的培训,获得相关资格证书之后进入口腔医院工作。这样的两种分工模式下,患者通常会先找到自己的家庭医生就诊,如果家庭医生不能解决问题,则需要到口腔医院进行更专业的诊疗。显然这样的模式需要花费更高的成本,对于加拿大这样地广人稀的国家来说可行,但对于中国如今的国情来说还是不能发展家庭医生这样的服务。中国现在正在推行的“基层医生”大概是参考了国外家庭医生的模式,虽然不能像家庭医生那样能照顾到每个家庭,但也是给基层人民的医疗保障了。我认为这一举措十分有必要:目前来看,乡镇群众缺乏口腔相关知识,更加忽视口腔卫生的管理,因而往往更加容易诊断出口腔疾病,非常需要“基层医生”这样的医疗关怀。然而医生大多希望能在大城市大医院工作以求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不愿前往基层,这样一来造成了资源的分配明显不均。另一方面口腔医生确实是比较缺乏的资源,以我国的人口基数来看,平均每个口腔医生需要负责几百个人口的口腔卫生——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因此乡镇群众的口腔卫生往往被忽视,一旦出现问题基本难以治愈。希望通过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能够吸引更多专业医生前往基层,关注基层人民的口腔卫生,从而一方面减轻大医院的医疗压力,另一方面有效预防口腔疾患的发生发展,从根源上改善国民口腔健康。
生活篇
在国外的生活总归不如在国内那样便捷。加拿大被人戏称为“加村”确实不无道理——地广人稀,生活节奏慢。没有二维码快捷支付,没有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没有几分钟就能等来的公交车,没有几步就能走到的超市......在UBC偌大的校园里,我的十一路公交常常从东头开往西头;但凡需要去稍远的地方就需要换乘之后再换乘。这样的不便无疑让我十分怀念在国内的生活,信息化的社会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
人民币与加元之间的货币汇率让我学会了精打细算。吃饭、购物、观光......所有物品的价格在乘上之后都显得不便宜。超市打折商品才买,景点学生半价才去,拿着中国货币却花着加元汇率。
饮食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披萨、汉堡是加拿大的“国粹”,但这类食物却并不合我们中国人的口味,毕竟公认的“世界的美食在中国”。在没有厨房的情况下,唯一可以使用的微波炉成了我们做饭的工具。虽然并没有多么精湛的厨艺,但能在异国他乡吃到自己做的中国菜着实不易。
观光篇
温哥华市是加拿大第三大都会,加拿大西部第一大城市。作为加拿大太平洋的门户的温哥华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不乏大都会的繁华和气派;既有原本只属于乡野的安逸和静谧也绝不缺少新潮与时尚。虽然加拿大多数城市给人的印象都是冰天雪地、空旷寒冷,但温哥华绝对例外。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使这座城市倍感温和,即使是在冬季,气温也保持在零度以上,是一个气候宜人的理想居所,所以国际研究者常把这座城市放在“最适合居住的地方”之首。而对于旅行者来说,这里人工与自然共同雕琢的美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这次的暑期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段很有意义的经历。短短一个月的不但让我走进英文教学的课堂,在无形中提高英语能力;感受文化交流的带来的冲击与进步,让我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国内外口腔医学教育与体制的差异;也让我认识了很多UBC的口腔医学教授,结交到来自全国各个院校的好友。感谢这里的老师用心为我们准备每一堂课,不仅为了教书,也为了育人,感谢他们所传达给我们的理念。感谢同学的友好与热情,让我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像处于祖国温暖的怀抱。
碧海蓝天,水天一色,再见了温哥华。此刻既是一段旅程的结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