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日子总是像白驹过隙,倏忽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人们去思念和感叹。当我走在本部林荫道时,看见对面走来一个外国小哥,脑海中瞬间闪过那段在韩国外国语交流的日子,那一个月的时光,是我最珍惜也最有收获的记忆,非常感谢学校提供的交换机会,让我有机会在年轻的时候去往异国他乡,在多种文化的交融中,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想要什么;让我在与不同国家的同学接触中,明白差距在哪里,该如何改进自身;也让我发现学校给予了我们多么珍贵的机会,让我们走出国门,也发现祖国的强大。
临行前的犹豫心态
今年一月,当我在家无所事事时,在国际处的官网上,看到这条“韩国外国语大学交换申请”的通知时,心情为之一振。但是看到时间是今年暑假,不由心生犹豫。作为一个大三的老学姐,这是整个大学生涯中最为关键的假期,身边的同学都在寻找实习,参加夏令营,准备雅思、托福,我自己因为怀揣做学术的梦想,也一直默默努力了三年,等待把握机会去到理想的学术殿堂。时间是紧张而危险的,如果参加交换就必然会与其他事情冲突,但如果现在不交换,以后又该等多久才有这样宝贵的机会呢?
思考了很久,最后我还是投出了那份申请,至今仍然记得最后点击“发送”按钮时,内心的纠结与徘徊。后来的事情一路磕磕绊绊,但是每次收到国际处的邮件,总是心情愉悦,如同收到惊喜一样,在留学交换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每当大三的升学压力扑面而来,我总是会打开邮箱,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暑假就可以去不同的国度,过上自己一直想要的交换生活了。
说到底,最后促使我决定参与的,还是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一直以来出国留学都是我渴望已久的,和出国旅行不同,留学是真正和当地人相处,浸泡在文化圈中,而旅行只是走马观花,深度不及万分之一。国外许多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选择gap year一年,让自己走走看看,我非常羡慕那样的勇气,因此当自己面临同样的选择时,我还是决定顺从内心,何况不交换如何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国外的学术环境,能不能真正热爱所做的事情呢?
不过,在这里,也提醒中南的学弟学妹们,如果也有出国留学或者交换的念头,最好早做打算,大一通过四级和六级是必须的,有精力可以提前挑战雅思、托福,这样暑假就可以通过学校国际处提供的机会,去到自己向往的学校啦。同时,越早准备出国交换事项,越早认识到自己和国外同学的差距,可以让自己在今后的三年内,有的放矢,弥补不足。
出国后的重重挑战
由于机票订的时间比较尴尬,所以只能从香港转机,然后到达首尔。虽然一路一个人带着大包小包,上上下下十分不方便,但是却是每个留学生都要学会的第一步吧,自力更生,自己为自己负责,遇到问题独立解决。
记得初到首尔,从仁川机场转机时,文化的压力就扑面而来。虽然作为一个旅游和购物的城市的首尔,生活或者旅游的中国人还是很多的,在仁川机场的机场快线可以看见多国语言的标引,也有中文提醒。但是,一旦走入地铁,就发现实在是太过于复杂,密密麻麻的线路,复杂的运行规则,不由感叹国内地铁设计的人性化。
首先,韩国的地铁搭车时只是单方向,做过站都无法找到反方向的车。只有出战或者再转站。有一次,我和学妹出行去明洞逛街,去时坐过一站,被困在地铁站里出不去,只能找到四号线去往明洞。返时坐过一站,不得不再转站,导致在晚上的十一点多,两个小姑娘被迫穿梭于小巷子里,胆战心惊看着导航300米到学校的指点,直到终于跑到大路上,互相喘口气觉得终于安全了。
其次,站内转乘仍需买票。即便在地铁站里逛一圈再出来,似乎都是按照起始的价格计算,换算下来也就相当于一瓶香蕉牛奶的价格。问题在于,站与站之间转乘十分复杂,即便如此也难以找到正确路线,多花钱还找不到路。
最后,标注路线只有知名站点,地铁里乱挤,到某一站,所有人都要下车,等下一辆同方向的地铁。至今仍然没有看懂这样的神操作,为什么到某一站必须全体下车再转车呢?它就不能从一而终一次性到位么?
除去交通的不便利,出了地铁站的一刻,看到韩国外国语大学的建筑时,还是心情很棒,有一种终于到达目的地的幸福感。
从未有的文化氛围
入住宿舍登记后的第二天,就是开学典礼。记得典礼上,大型的背景板上打出来曾经参加过这个暑期项目的同学来自的国家,总共有两百多个,真的是不同国家的文化通过个体相遇又相融。
记得开学典礼上,介绍的韩国老师Yejin说,她每一次都会告诉在座的同学,这个夏天会是你之前从未有过的最棒的夏天,同时,来到韩国外国语大学,就遇见了世界。“Come to hufs, meet the world”,一开始,我仅仅以为是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后来等到项目结束,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就拿第一次的文化旅行来说,大家浩浩荡荡就出发了,我和一群德国的同学们成为了好朋友,大家一起吃住行,体验韩国的文化氛围。在这群来自德国的同学中,只有一个妹子是真正来自德国本土的,还有一个妹子是菲律宾裔在德国长大,还有一个小哥是非洲裔在德国长大。当我们一行人相处说话时,常常感觉自己的视野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拓展,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也更加包容。
而整个项目中,同学们有来自德国、美国、法国、英国的,也有来自柬埔寨、泰国、越南、老挝的,还有来自非洲、中东的,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相互交融。仿佛一个小地球村的集合体,在这里大家突破了重重障碍,仅仅回归到最初的相处模式,关注彼此的性格喜好,从价值观和世界观上成为好朋友。
授课制的个性精细
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本次交换的重点,大概是这次的上课学习情况,由于我的专业是数字出版,以后想念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生,所以我选择的都是和传播、媒体相关的课程。
在项目的选课时期,大概是两个月之前,我们就已经在官网上看到了每位老师的个人情况,包括老师的研究方向,毕业学校,教授课程等等,此外,每门老师的课程内容、大纲、考试安排也在官网有介绍,这样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提前了解自己的课程科目,更好找到喜欢的心仪的课程,也对于课程本身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是与国内很不同的点,我们在国内往往是选择专业之后,就按照专业的安排进行授课,除了选修课之外,很少有自己选择的余地。而在上课之前,我们对于课程的了解仅限于老师名字、上课时间地点、课程教材,对于具体的课程要求和考试情况往往都来自于上一届学姐学长的口口相传,很少有客观的课程大纲展示。
因此授课大纲大概就是韩国的授课制度更加精细的体现,每门课的课程大纲细致到每节课的内容,甚至于每周的阅读材料,考试的任务,成绩的分配等等,对于学生而言,是可以自主掌控课程进度的,避免了老师上课时的天马行空和随意,师生双方通过课程大纲这个契约达成合作。
此外,关于课程本身,我选择的是美国老师授课的《社交媒体市场营销策略》和韩国老师授课的《危机传播管理》,一来是为了体验美国和韩国授课的差异;二来是想通过这两门与媒体相关的课程,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过,一开始我的课程选择并不是这两门,而是更多关于韩国文化传播方面的内容,但是最后由于选课人数的限制,被调剂到其他课程。
仔细说来,韩国每门课的课程人数有严格限制,一般少于15人,真正做到了小班授课,好处就是每天老师布置需要当天上交的任务,第二天上课之前一定会得到专门的批改和建议,并且得到成绩,相对而言,国内一门课至少几十人的授课模式,这一点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也因为本次授课的课堂人数限制,基本上课堂上每个人都有机会回答老师的问题,参与互动和讨论,课堂本身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对多的老师讲学生听,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同学的发言中,得到许多的启发,教学相长,大概就是这样的模式了。
课堂外的实践体验
这个部分是我认为最特别的部分,也是这次交换让我觉得意义最大的地方。
每门课都有相对应的文化体验和实地交流环节。比如说关于科技方面口头演讲的课程,老师就会带队去三星企业的科技博物馆进行参观,并且在博物馆的介绍处让班上的每个同学上台进行演讲,在实地就背后真切的内容进行展示,对于同学们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自己的机会,也在这其中对于三星的企业文化了解更多,对于科技与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入。
又比如说一个美女老师的跆拳道课,在课余时间,老师会组织大家去观看职业跆拳道手的比赛,让大家亲身实地去观摩学习,在现场感受跆拳道的魅力,从而对于这门课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喜欢。
还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知识产权课的老师,老师在开营典礼上介绍的时候,就告知同学们,这门课可以带大家参观知识产权协会,并且在课程结束后可以为大家提供实习的机会,直接将学习知识和实践联系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了我们学校的校训“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而对于在国内学习的我们而言,大多数知识的作用只停留在浅层的表面,我们既不知道这会带来什么,也不知道这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课程的内容学习,大多是还是考试为导向的,许多知识的堆积在头脑里也只是冗余部分。等到真正需要用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所有需要的知识都是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但是还未来得及真正消化和实践,就已经全部忘掉或者还给了老师。
因此,这一方面是我觉得交换最有收获的部分,很多参观的宝贵机会是只有学校才可以拿到的,对于个人而言,通过学校和课程,接触到这些机会,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平台的力量。不过说起来,还是要感谢中南大学国际处的老师们为我们争取的这些交换机会,让我们借助中南的平台,看到了更加宽广的世界,有了更加多元的视野,也积累了许多有意思的经历。
两门课的收获成长
对于我而言,如果以上都是作为一个交换生的体验和心得,那么选的课和收获到的知识才是我个人化的体验。我选的两门课是《社交媒体市场策略》和《危机传播管理》,相对而言,这两门课是所有课里作业最多,任务最大,但也是老师授课最认真的。因此,在与课程相虐相杀的过程里,也是收获颇丰。
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就给所有同学准备了教学大纲,里面有详细到每周的参考资料和内容。每周一老师都会给这周的阅读指导,我们需要根据每章节的阅读提问去读书,找到问题的答案,也帮助自己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天上课前,老师会给一个课堂小测的试卷,大概有十几个问题,针对昨天的阅读内容提问,大家需要自己先花十分钟做完题目,然后交卷子。之后根据老师的分组,三个人一小组,共同讨论回答问题,然后将卷子交给老师,通过三轮的批改和修正,最后得到正确答案和小组的分数。而这一部分的得分将被记录到最后的小组得分里面,成为个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对于我而言,这种新形式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在不断与一大本英文原著奋斗的日子里,晚睡早起成为必然,经常为了完成阅读作业奋斗到凌晨深夜。第二天与小组合作时,也从一开始不自信,跟着别人走,到最后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彼此说服对方,对于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最后,在课业考核的部分,我们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内容进行PPT制作和演讲,站上讲台真正讲解自己的思路时,是一个战胜自己的恐惧感的过程。也发现英文演讲并没有那么可怕,真正的演讲核心还是思维,英语只是一个表达的工具。所以,对于自己的锻炼还是成果显著的。
离别后的感悟启迪
也许是分别之后,才会开始真切的思念。在韩国外国语交换的日子,在我敲下这些文字时,变得异常生动可爱起来,甚至于每次翻看同学们的脸书,看着我们曾经的视频作业,都会想起大家一起度过的那段快乐的生活。
如果要对这次的交换做一个总结,那么我想要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第一,感恩。最需要感谢的是中南大学国际处给的这次机会,它让我们能够去到那里,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也因此,我可以跨越不同的国度,在首尔能体会到多种文化交融带来的冲击和重塑,在这个过程中,开拓自己的心胸。
第二,成长。虽然在首尔交换的日子过得五味杂陈,有时候觉得快乐到想要时间永远停留在那一刻,有时候觉得熬不下去了想要回国,有时候辛辛苦苦赶作业的时候也会怀疑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受苦。但是最后,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成长都在一点一滴的时光里积累起来。不仅在与人接触的时候,也在于对自我的道路认知,对于以后的计划。这是一个非常长远且有益自己的方面,也是我成长的体现。
第三,宽容。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宽容是对于自己的接纳,我已经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更加坚定自己要走的道路;从群体的角度来说,我更加宽容地去看待不同的文化,去看待不同的观点,对于每种不同的文化都愿意接纳和学习;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我更加可以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和追求,而且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选择的最终衡量标准在于你自己的内心,自己是否快乐,自己是否喜欢自己。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文章也有代表结束的句号。以这篇文章来纪念韩国外国语大学交换的日子,Come to hufs, meet the world.我将会一直记住这段难忘的时光,以后努力去看更大的世界,也会做更好的自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