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23日,“潇湘情、中华韵”两岸三地吟唱文化交流节系列讲座活动在我校开展。来自台湾、澳门和内地的5位教授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参加此次活动的两岸三地100多位学生及中南大学近1500人次聆听了这一系列讲座。
22日上午,首场报告在中南大学国际报告厅举行。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泽民教授的主持下,台湾成功大学文学院院长王伟勇教授作了主题为《依声行腔——吟唱自己的调》的精彩学术讲座。王教授用闽南语和国语吟唱了《将进酒》《满江红》《水调歌头》等经典诗词。他认为作为文人应以开阔的心胸去容纳吸取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而吟唱者更应多方尝试。王教授以身作则践行学术理念,声情并茂吟诵古典诗词,赢得同学们阵阵掌声。
当日下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郑贞铭和江苏师范大学李昌集教授分别作了主题为《大师的智慧》和《传统吟诵声音语言的形式构成》的讲座。郑教授从近年来年轻人价值观失落、不知未来何去何从等问题出发,系统讲诉自己《百年大师》一书的编撰缘起。在讲座中,他列举了蔡元培、胡适、钱穆、王云五等近现代史上的人文思想大师,阐述大师们丰硕的学识和为人处世的故事,号召青年学子亲近大师,亲近智慧。他感慨地指出,他自己有个感觉,许久不跟大师亲近,头脑常常感到空白。他最后还说:“左宗棠先生说过一个人要发上等愿,寻平处住,意思就是生活只要一般过得去就可以了,不要太奢求,你看问题要从高处看,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李昌集教授曾经两次登上《百家讲坛》开讲。他在讲座中给大家阐述了“说话”、“诵”、“吟”“歌”几个概念。汉语诵读的基本要素包括语音、音色、力度、节奏、旋律。对于“语音”的要求是每一个字都要饱满;音色则因人而异,要选择合适你音色的作品来朗诵。“力度”关键是饱满,“节奏”和“旋律”是音步的问题。在讲座中,李教授亲自吟唱示范。李教授探讨的是较为专业的学术问题,但经过李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同学们也能很好地理解。
9月23日上午,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孙永忠老师作了《千古情思:吟唱活动对诗词鉴赏之助益》的专题讲座。孙教授的讲座不是单纯的学术宣讲,而是图文并茂、深情演绎。孙永忠老师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展示多种新式吟唱,瞬间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别具一格的教学形式,与学生频繁的互动,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本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是由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带来的《从四声五音看词与音乐的关系》专题讲座。施教授系著名词学研究专家,他从民国研究著作《词与音乐》一书开始,讲述自己对词与音乐的研究缘起。就四声五音这个角度切入,讲述词和音乐复杂的发展关系。施教授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严肃和严谨的学者,但在讲座中,主持人杨雨教授以畅饮三瓶矿泉水的代价“逼”出施教授首次在公开讲座中吟诵,随着施教授韵味十足地吟诵《西江月》等词作,全场气氛达到极点,也为本系列讲座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短短两天,5位来自两岸三地的知名学者和教授给师生们带来了一道道丰盛的“学术大餐”、“吟唱大餐”,如此高密度的知识碰撞,令人目不暇接。参加这些讲座的师生纷纷表示,此类讲座对加强吟诵交流,提升大家认识吟诵和传统文化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