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拿大回来一周了,现在回想这趟旅程的细节,很多已经记不清了,姑且从到加拿大的那天说起吧。
我们是7月14号到温哥华的飞机,七月十三号才考完期末考试的我坐上飞机的那一刻就睡着了,一睁眼,就是举着牌子的金发碧眼的漂亮小姐姐来接机。出示宿舍安排,给行李箱分好类,人够了就排队上车,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机场离学校特别近,半个小时以后我们就被安全的送到了自己的宿舍门口。在志愿者小姐姐的帮助下,拉着行李箱,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学生都找到了接下来将要度过这一个月的地方,期待着这三十天不同的生活经历。
开学的头一天都是学校安排的欢迎活动,学校提供的医保卡怎么用,怎么向学校的安保系统求助,整座校园里我们可以享受到什么样的服务,都有专门的人员作出了详尽的解答,一下午的School Tour其实只是个走马观花,反正我是没记住什么地方具体在哪,但这些到后期完全可以利用非常充裕的课余时间自己去探索,反而多出了一份乐趣。
UBC是一个每个角落都会给人带来别样惊喜的地方,他们在每个门口都会设置残疾人自动开门按钮,方便行动不便以及手里拿着东西的同学开门,在每栋教学楼里都有设置自助打印机,只要插上优盘,放进硬币就能直接打印,图书馆里专门为老人家和坐轮椅的人设置了较矮的电脑机位,每一层都放了一台供学生放松的电子钢琴,插上耳机就可以旁若无人的弹奏自己喜欢的乐曲也不会影响到他人,甚至有一座图书馆里还设置了两个带踩单车健身器材的书桌,可能是为了让有健身需要的同学可以在争分夺秒的期末考试月还能保持好身材吧!UBC的安保也十分周到,每隔几百米的十字路口都会放置一个蓝色的柱子,上面设置有紧急求助按钮和高清摄像头,无论在哪按下这个按钮,都能在5分钟内得到帮助。或许是由于校园过于大,安保系统还有一项服务叫做“Night Walk”,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走夜路害怕,也可以求助安保人员,会有专门的人陪你走回宿舍去,对我这种怕黑星人真的是太体贴了!
这里真的要特别提一下加拿大人的热情!无论走到哪,我听到最多的话永远是“can I help you?” 和“feel free to ask”。无论是多么基本和鸡毛蒜皮的要求,他们都会给你最好的选择和最体贴的帮助,这份温柔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了这个横跨了世界上最大洋的异国他乡,也让我们看到了温柔所能达到的巨大力量。
我报的是UBC的Dentistry Faculty,也就是牙科,国内的口腔医学。相比于其它许多专业不停的小测和presentation,我们的生活看起来要轻松许多,除了三周多的正常课程,就是最后的期末考试。项目总共包含了龋病和口腔癌两个课程,由大约十个不同的院长、教授、副教授为我们进行授课,这些老师和国内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不夸张的说,我的学习方式和这些年养成的学习思维定式都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做出了更加高效的调整,我知道这将让我受用终生。
作为医学生,我们总是被教导要治病救人,面对疾病我们要怎么办。但是UBC牙学院的前院长,一个长得很像圣诞老人的老教授告诉我们:“在接下来的四十到五十年里,你们要面对的不是疾病,而是病人,是每一个都独一无二的病人,你们要做到的不是治愈他们,而是要帮助他们,如果你能帮助你的病人减少罹患龋病的风险,那将是你终生的成就。”他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我们,我们的责任是帮助我们的病人远离疾病,而不是简单的钻掉坏到的组织,再填补新的组织,因为钻了一次,就会有无数次。我们国内其实也早就提出了“预防”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但是很可惜这一理念仍然只局限在医院中,没有从一开始就渗透进医学生们的日常学习中。
在过去三年的医学学习过程中,我都习惯于牢牢的记住书上所写的每一个字,理解书上所写的每一句话,把仿佛永远没有尽头的疾病名称和那些细枝末节的症状一一对应起来,就好像在收集邮票一样,把疾病的名字一个一个的放进脑子里。直到Dr. Shuler 在某一天的组织病理课上告诉我们:“名字不重要,弄明白病灶如何起源和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我开始很不解,如果不知道名字,我又怎么知道怎么去治疗它呢?我又怎么知道前人留下的经验怎么说呢?可教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见到一个病人,脑子里就开始思考他得的到底是什么病,然后列出一系列的可能性,企图从中找到正确答案。那么万一所有的备选答案就是错的呢?如果这个情况根本就没有答案呢?受伤的不是我们,是一无所知的病人。我们总是一直在背背背,记记记,不停的做题,但是从来不问为什么。在这方面,外国人简单却清晰的逻辑正是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恰恰缺少的。对经验和书本的过度依赖让我们习惯于接受所有前人所说的“理所当然”,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所有事情必然都有其存在的原因。
生活在象牙塔里的我们离现实太远了,而来到这里之后,无论是上课还是组织参观实验室,包围在我们周围的都是浓浓的临床思维。其实我们已经学了很多,但我们总是不会用,如何真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并加以创新和探索是UBC夏季交流项目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和思考。
说完学习,再说一下温哥华这个美丽的城市,UBC地处偏远,但是交通非常便利,无论是公交还是地铁都十分方便,而且极高的华人比例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归属感。
这是一个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其文化包容度的城市,沿路小屋上插的不同国家的国旗,随处可见的中餐、日料、韩餐、墨西哥菜,甚至许多地方都普及了微信和支付宝,无论走到哪里,亚洲人都不会因为黄色的皮肤被排斥,黑人也不会因为黑色的皮肤被嘲笑,甚至连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都能在这里拥有一袭安静无人打扰的小天地。在这里的一个月,我们刚好赶上了温哥华一年一度的PRIDE游行,在这一个月每一家店铺都挂上了彩虹旗,几年来引起极大争议的LGBTQ群体的酷儿们争相走上街头,向这个世界宣告着他们的存在,表达着他们的立场,他们脸上的温柔与勇敢,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生而为人的尊严。
温哥华很大,但其实只有市中心的一点点中心商业区看起来繁华一些,围绕着这个中心商业区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小镇,它们有自己的公共图书馆,有自己的超市,有自己的活动区,邻里之间常常热情地打着招呼,周末开着车拉着一大家人去海滩度假,空气里弥漫着安静祥和的味道。
在这里的一个月内,利用每个下午四点半下课到九点半落日的课余时间和周末,我们几乎走遍了温哥华的每个角落。我们去了隐藏在城市边缘的卡皮拉诺吊桥公园,像猴子一样在丛林之间跑来跑去,走过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峡谷,就像《暮光之城》里背着贝拉在高高的杉树之间辗转腾挪的爱德华。我们去了学校里的海滩,像一只海星一样躺在沙滩上等着被热烈的阳光晒干,和同班的朋友和老师们共同享受野餐,玩看起来非常傻但是难度还不低的飞盘游戏,心里默默的觉得,这样的日子不知道比窝在宿舍玩手机快乐多少倍。
项目的安排十分周到,最后一周有四天留给自由活动,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学校提供的落基山四日游(自费)。四天,嘴炮堪比吐槽大会的司机大叔还有新婚的小情侣导游两个就是我们的快乐源泉!北美山脉的雄壮和广阔给人的感觉和国内大山的秀丽不同,它们是粗旷的,野性的,在路上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棕熊一家跑过。漫山遍野的杉树林和松树都笔直入云,下一个转角可能就是一片碧蓝的湖水,倒映着湖边连绵的群山和山中大片大片的牧场,我们在十几度的气温下只穿着泳衣冲进只有五六度的湖水,在里面尽情玩耍欢呼;在暴雨中坐在牛仔们的小屋里围着壁炉讲故事,玩游戏,唱小曲儿;我们在小镇上的广场和人们一起随着飞进云里的乡村音乐音乐狂欢干杯;在小小的motel房间里和今天才认识的新朋友彻夜聊天。那四天过得很快,又好像很慢,慢到好像我已经在这个国度生活了很多很多年。
其实这个项目,能学到多少“干货”见仁见智,但远离故国,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内,眼界的开阔和对自己未来的思考是完全无法度量的。因为看到了更多,所以思考的更多,因为理解了更多,所以对这个世界的不同能做到更加包容和尊重。所以要我说,走这一个月,或许在表面看不出什么长进,无非是英语更上一层楼,但从这一刻开始,我眼中的世界,和我今后的未来,都悄悄地开始改变了,这是读一百本书都改变不了的。
学习资料
学校大门
学校花园
落基山脉最有名的路易斯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