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申请的经历及感悟
进入大学以来,身边先后有一些优秀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远赴境外求学,与他们聊天时常聊起一些异域他乡的风土人情及自然美观,令我艳羡不已,因此也时常萌发到境外求学的想法,体验一种新的生活。于是我开始关注学校的海外留学、交换项目的申请通知,令我沮丧的是,几乎所有的海外项目都要求外语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例如雅思托福成绩。而我,一个似乎天生的外语感冒者,永远都对外语充满着厌恶与恐惧,在毕业及当前就业形势的压力之下才勉强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海外学习的项目只能望而却步。因此,也越来越少关注国际交流项目的申请通知,即便进入研究生阶段以来,亦是如此。直到在研一下学期的时候,得知我们班一位同学通过学校国际交流处的项目申请获得了赴台湾静宜大学交换学习的机会,并且得知这一项目的申请条件中外语一栏只需通过英语四六级即可。那一刻,我似乎猛然想起了什么,与大陆同宗同源的宝岛台湾在语言方面与大陆相同,台湾或许是我外出学习的最好选择也是唯一选择。我知道实现我梦想的机会来了,因此在研二上学期开学之初,我便向学校国际交流处递交了赴台湾辅仁大学交换学习的申请,虽然在准备材料过程中也同样是困难重重、一波三折,但也是幸蒙国际交流处老师的关心及上天的眷顾,最终得以成行。
之所以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关于自己申请过程的亲身经历,是想对后来的学弟学妹们说,大学里面有很多学习的资源,包括海外学习的项目,在读期间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给我提供的教育资源,但是有些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它只提供给那些能够很好利用这些资源的同学,否则即是浪费资源,海外交换项目资源即是如此。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学好外语,才能获取享有利用资源的资格。其次,大学里其实有很多的学习机会,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在国际交流处的网站上,有着许多海外留学、交换的项目,但是浏览该网站的人数并不多,就我所知,我身边的同学就很少关注该类信息。最后,海外交换、留学是促使自己进步的一种特别好的方式,不仅可以在外语上有很大的提升,也可以实地感受书中的异域他乡的制度及文化,从而使自己理解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制度。
二、在路上:台湾见闻速记
我是研二下学期也就是春夏季到台湾辅仁大学交换的。农历正月初八,我独自一人拖着行李箱从家乡前往上海再转飞机,当飞机跨过台湾海峡,缓缓降落在桃园国际机场的跑道上时,我便踏上了台湾这片热土,开始了我为期半年的交换生活。虽然我们在台湾的身份是交换生,但我想交换生不应该纯粹只是文化知识的交流,因为文化知识的交流只是一种学习,而人文方面的交流才是一种对个人的升华。因此我们既然幸运的交换到了台湾,自然而然的就要感受一下属于台湾的气息。作为学生,我们接触最多的当然是学校的教育,因此我们就先来聊聊台湾的大学教育。
(一)大学教育
先让我惊讶的是,台湾大学的教材除了国语课本之外,都是全英文版(是否全台湾的大学都如此,我没有去考察过,但至少辅仁大学是如此),由此可想而知台湾学生的外语能力应当远在大陆学生之上。除英语之外,很多学生还精通日语。这固然有“台湾曾长期是日本殖民统治地”的历史原因,但我觉得这更是缘于台湾教育对外语的重视。台湾作为一个国际性都市,各国观光游客来来往往,即便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在以后的谋生及生活交往中也经常需要与国际友人打交道,因此外语似乎更是作为一种谋生之道而为台湾人民重视。此外,在台湾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各种外语培训机构,外语培训行业的兴盛也告诉了我们台湾人民在外语的学习上是非常愿意投入的,是非常重视子女的外语能力训练的。
其次,台湾的研究生教育课堂是充满活力、自主的。(由于我是在研究生阶段去辅仁大学交换的,因此这里主要介绍台湾研究生课堂的情况。)台湾的研究生在选课时是不根据专业限制选课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选课,当然必须在本学院内选课。例如很多公法学的、基础法学的研究生就喜欢选我们民商法的课程,因为民法学是辅仁大学的强势学科,有很多的名师,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只要学分修满达到毕业要求就可以。因此在台湾学习是非常自主自由的。在台湾,研究生的课堂形式大都是以报告的形式进行的。老师先在前几周就本课程集中授课,同时也是为同学们撰写报告留有充足的时间。报告的主题限于课程讨论的相关问题,而且老师一般对报告的要求也比较高,对字数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一篇完整的论文。正是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下,才能达到既训练了同学们对课程所研究问题的深入认知,也锻炼了同学们论文的写作能力。相比来说,大陆的研究生课堂模式可以说是师承于台湾,但又有所不同。大陆的研究生课堂同样是学生主导的,老师只在学期开始的前几周集中授课,之后全部交由学生主导。所不同的是,大陆一般不要求学生报告的内容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只需做成一个PPT对相关问题做一个介绍就可以。这样的一个报告没有问题意识,没有自己对问题的观点或解决办法,显然没有达到学术训练的目的。即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报告,在大陆还不是一个学生完成的,往往是由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这就更加降低了报告的应有价值。要让其他同学在课堂上忍受一个如此没有水平的报告,简直可以说是浪费时间。
再次,在台湾的研究生课堂,学生人数显然没有大陆那么多,这就可以保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老师与学生往往可以就某一个问题相互讨论,争得面红耳赤。也因此学生的报告都是独立完成的,学生在课堂上做报告的时间也会比较长,一般会有一堂课时间那么久,之后还会有老师点评及学生提问。因此,台湾的研究生课堂更像是一场学术研讨会,每场听完之后都获益良多。而在大陆,因为上课人数庞大,报告质量不高,报告时间较短,一个问题还没开始讨论就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问题。只有报告的那位学生充当了主角,而其他学生只是充当了一个观众的角色。老师只是一个秩序的维持者,而不会对报告进行点评。
(二)人文与科技
到了台湾之后,好像整个人都变得单纯了很多,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出去旅游,如果遇到困难,找人帮忙似乎从来不是一件难事。他们对你绝对不会有任何戒心,有一次我们在一个早餐店吃饭,顺便问问老板附近的超市怎样走,其实很短的路程,老板居然拿纸和笔把路线完整的给我们画了出来,还怕我们找不到路把电话号码留给了我们;还有一次我们逛夜市比较晚回学校,没有等到末班车,有一个陌生的阿姨把我们亲自给我们打电话叫计程车,陪我们一直等到计程车过来并送走我们才回家;我们去花莲旅游的时候有个室友的一件衣服落在了旅店里,老板亲自跟我们联络,并把衣服寄到了学校,这些都体现了台湾人民的热情有礼。
相对于台湾来说,在待人接物上,我们大陆确实应该向台湾学习。在大陆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出门需要帮助的时候,基本上只有向公务人员寻求帮助才能解决问题,向普通民众寻求帮助,比如问路时,经常会遭遇话还没说完别人就说不知道然后就走了,或者根本就不搭理你,好一点的也就是简单的告诉你路线,至于你找不找得到他们根本不关心。再比如坐公交换零钱,在大陆是很难换到的,基本上都要到小卖部里去消费才能换到零钱,有些店家会告诉你他们没有零钱,有些甚至直接告诉你不换而要求你在店里消费。
在生活方面,台湾明显不如大陆方便。在台湾的校园里,不论去食堂还是小卖部,都必须是现金交易,校园卡不能作为内部金融卡使用,这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另一方面,台币最小的面额是100元,再小面值的就只有硬币,但是很多生活物品的价格都在100元以下,这就意味着只要一购物就会找回很多硬币,非常不便于携带。虽然现在台湾的网上购物已经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了,但很明显还没有大陆那么发达,很多东西在网上都买不到。并且台湾的超市很少,便利店虽然很多,但有时候不能满足生活所需。特别是水果,便利店没有卖,学校附近也没有水果店,所以有时候买水果都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台湾的电商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与电商相关的一连串行业也尚未兴起,滴滴打车、优步等在台湾还是闻所未闻。而在大陆,生活在校园里的幸福指数要远远高于台湾。在大陆学校的周边,有水果店、理发店、小吃店、花店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社会,能够满足生活上的各种需求。即便不能,也可以通过网上购物满足。发达的物流行业,可以让你在网上购买的物品送到生活区,网上点餐甚至可以让生活不出门。总之,大陆的生活相比于台湾而言要方便的多,这都是得利于科技的发展,而台湾的人文关怀又明显好于大陆。
(三)环岛旅行与夜市文化
我们几乎每周都会出去旅行,半年的时间从台北的北海岸到台中再到国境之南,台湾的最南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但反而走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想去的地方越多。有时候并不明确下一个目的地是哪,会带着怎样的信仰和心情出发,但就是会不顾一切的上路,去让自己见到更多的美景,感受更不一样的生活。
生活与旅行的最大不同处, 就是旅行会让你拥有更细腻和丰富的感受去看世界,如果我没有离开家,就永远不会知道外面的人怎样去生活,就不知道原来人可以这样生活。我会对着镜头自己碎碎念,而不只是盲目的留下一些没有感情的照片。尽管美景很惊艳,但那终究是他乡的,你是永远带不走的。带的走的是你对它的认知和当时自己独有的心情。一段好的旅行,就是让人没有烦恼,不被烦心琐事所牵绊,心和大脑会放的很空。给自己一个理由去用新的视角看这个不同的世界。我从来不去想这次要看哪些景点,哪些博物馆,哪些地方一定要照相。简单的做些攻略就微笑的出发了。因为旅行的意义和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更好的去认识自己和感受别处的美好。
这半年的时间,我学会了旅行,而不是旅游。那些无可名状的精度和纬度组成的坐标点见证了我心灵的成长。离开熟悉的地方,走在陌生的街道上,看着陌生的面孔和景色,那种新鲜感和兴奋,只有你在路上,你才知道。
如果要我对这次台湾之行做一个评价的话,我可以用“不虚此行”这四个字来形容。的确,不同的生活环境让我有了很多不同的体验,也使得我在思想观念方面有了很多的改变,短短的四个多月里,我经历了许多事,遇到了很多人,也让我有很多新的体悟。这次台湾之旅对我来说不单单只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更是一个深刻了解自己,寻找自己的过程。在确立我的人生观上,我也由模模糊糊渐渐走向清晰。新的环境,不同的面孔让我更加明白了我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勇敢的去追求我想要的东西,我想,这就足够了。
台湾的夜市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夜市多发源于交通枢纽、庙口等市集处,通常为各地发展最早、人潮最旺的地方。方便快捷的小吃摊满足了来往人群的口腹之欲,长此以往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口碑相传,夜市的名气也不断大了起来。“有吃又又玩”是夜市的一大特色,除了小吃外,夜市更给周围街区带来了商机,各种饰品店、服装店、百货公司不断发展,不仅要满足你的胃口,还要满足你对各种特色商品的欲望。
台中有逢甲夜市。台北有士林夜市,师大也是。高雄有六合夜市、瑞丰夜市……夜市俨然是台湾人生活的一部分,台湾虽小,夜市却是十个手指都数不过来。在台湾有一部长达300集却仍在不断播出的电视剧《夜市人生》,讲的就是发生于“金华夜市”的普通百姓的打拼生活,收视率更是一直霸占同时段第一名。夜市汇聚了台湾的各种美食,许多店铺更是发源已久、久经考验而留存下来的老店铺。对于台湾人来说,吃是一种生活艺术。蚵仔煎、大肠包小肠、可丽饼、爱玉冰、绕仙草、章鱼烧、青蛙下蛋、烧酒虾、盐酥鸡、咸水鸡、芋圆、红豆饼、木瓜牛奶……数不胜数的小吃,名称千奇百怪,味道则是各有各的妙处!来台湾前,我原本计划把夜市的小吃都吃一遍,无奈台湾小吃真的太多太美味,你刚刚吃完“士林鸡排”,味蕾已经被鸡排的香酥多汁征服了,可是还有更多更多的美食在等着你。这时,你就会明白想把夜市美食都吃一遍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后记:收获与感悟
在台湾学习生活了四个多月,虽不能说完全了解了台湾的方方面面,但就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说,已经收获颇多感悟不少。在辅大学习的这段时间里,学习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跟着老师也学到了做学术研究的方法,在这些之外,我还收获了与台湾同学之间的友谊,有了彼此的联系方式,我们从此可以随时畅聊两岸的讯息,交流学习心得。在课堂上,我经常感叹于老师们的专业功力,法条信手拈来,几乎无误,甚至对大陆的法条都了如指掌,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大陆的法律人学习的。因为只有掌握了法条的内容,才能理解法条,理解法条背后的法理。我们在学习中或者实践中碰到法律问题时不能简简单单的只写法律规定而对于哪条法律规定却完全不知,这种学习态度是法律人所不应有的。法律人应当秉持严谨、较真的科研态度,掌握法条,理解法条内容,领悟其背后的法理精神。在生活中,我们应当保持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友善待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热情有礼的姿态去无私地服务他人,展现当代年轻人应有的活力与素质。同时,我们应该坚信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发展了,生活才能更加便利,只有发展科技,才能强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