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转眼之间2018的密苏里大数据项目就已经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彷佛一切还只是昨天。
因为我有去美国读研的意向,所以此前就一直在关注我们学校的暑期项目,希望有机会可以提前去体验一下。在看到我们学校国际交流网站刊登了密苏里大学的大数据交流项目后我便毫不犹豫的报名了,因为数据科学也是我读研的意向专业。
同期项目的伙伴们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的其中一位教授研究方向是生物信息与大数据,与医学密切相关)。略有遗憾的是此次项目中南大学只有我一个人报名参加。我将分享我的经历,希望给其他同学做个借鉴,有机会也可以体验一下密苏里的学习、生活和人文。
达拉斯飞往哥伦比亚的航班有些延误,期间改了许多次的航站楼,也幸好在达拉斯我就遇到了一位在密苏里大学做访问学者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学长。他为我提前讲述了许多哥伦比亚的风土人情,之后的几周中这位学长也为我提供给了许多帮助,也让我切身体会到了他说的在国外中国人要互相帮助。直到晚上十一点多钟我才抵达了哥伦比亚,与前来接我的助教学长碰面,在乘车前往学校的路上,我也领略了密苏里优良的自然环境。高速公路两旁很多的高大树木,仿佛车子穿梭在森林中一样,听开车的老师讲有时候会看到有麋鹿会跑到公路上来,而之后在大学的校园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活跃小松鼠或兔子穿梭玩耍。
一、自然环境
无论是热闹的城市还是僻静的郊区,几乎见不到裸露的地面,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绿地,令人心旷神怡。野生小动物是从不怕人的,就如之前所说,宿舍楼下每天都能见到蹦跳的松鼠和兔子。
天空是碧蓝的,空气也纯净透明,没有灰尘。每一条街道都很干净、整洁,几乎见不到垃圾纸屑,可见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强的保护环境意识。
作为一个早早完成了工业化的世界强国,美国在环境与生态保护上,无论是公民意识、管理或是法规上确实比中国有所领先,中国在环境治理上也有需要进步的地方。
二、人文环境
密苏里州是美国早期成立时就存在的州,移民也较少,所以相较其他州民风会更淳朴一些。而哥伦比亚市基本就是围绕密苏里大学建立的一个大学城,也正因为此,这个小城市二分之一人口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四分之一人口都是研究生学历。所以哥伦比亚具有极其和善友好的城市氛围。陌生人也都普遍非常友善,如果向他问路,都会很热情的回答你。看到我们在旁边拍照,总是主动过来帮我们拍合影。
在公共场合,自觉排队都是正常的。每个人都遵守秩序,排队付款、井然有序,没有加队等不文明现象,也没有拥挤不堪的场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美国社会都是按照规矩办事的,例如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车辆上随处可见“These seats must be vacated when wheelchair users need this space”(这些位置是专门为轮椅使用者准备的)。不管路口的宽窄,不管有没有红绿灯,无论是行人还是司机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而且永远都是车让行人。在国内已经习惯人让车,到美国不习惯,看见车来了,就等它们先过,而车内人远远停下来,等我们先过,这里的司机很有耐心,很少有人按喇叭催促。还有一点印象深刻:美国汽车在路口时都会减速甚至停下来观看后再通过,遇到行人时肯定是先让行人通过,这也是交通规矩。
在街上,有时与美国人擦身而过时,往往能听到他们礼貌地跟你打招呼,这种文明的举止和言行让我在异国他乡也感受到了温暖。
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尽管向他人求助就好。相较美国的其他城市,在这里晚上出门都是很安全的。在这个静谧的小城每天的生活节奏也没有那么快,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我对这座城市有着很高的好感度。
三、先进完善的基础设施
美国的城市基建确实做得出色,这与人性化的设施、国民的素养密不可分。来这里的第一天学长就告诉我说在美国的残疾人也会生活的体面舒适,事实也确实如此,每栋楼的大门都有残疾人的感应器,电梯也普遍建造的偏长偏宽,这些都为人们带来了方便。厕所内在拐角处都有一个较大的隔间,专门供残疾人和带小宝宝的母亲使用,这种隔间的门也比较宽(可供轮椅自由出入),隔间里面有一个类似座椅一样的大平板,板上有安全带,这样一来就为带小宝宝的妈妈解决了麻烦,便捷安全,十分人性化。
美国大学的各类设施十分的人性化,让人觉得很舒服,很合理。以图书馆为例,他们有专门用来小组讨论的房间,有各种各样的椅子,有免费的打印机,有免费上网的电脑,也有卖咖啡和小吃的小店,再加上窗外如画的风景,让人觉得十分惬意。学校各个地方几乎都有可以让人坐下来的沙发,桌椅。比如书店旁、餐厅外、大厅内和商店门口,你可以随时坐下来与人聊天、学习、休息,让人觉得十分轻松愉快。
四、大学校园氛围
与其他偏体验为主的游学项目不太相似的是,这个summer camp具有较多的课程安排,每天上午是三小时的讲座或报告会或上课,每天下午也要在实验室进行三小时的学习,作为计算机方面的学生,在这个camp结束后也觉得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不过非计算机专业的也无需担心,课程会根据编程基础进行分层安排。最后一周会分组做一个project进行演示。
但也因为这样的课程安排,我更多更深入的体验到了美国的大学教育。美国大学的一个班级很小,一般十几个人左右,只有一些公共课的教室才会大一些。学生的专业选择都是按自己的兴趣来的,不喜欢的话可以随时提出申请要求换专业。由于课堂人数较少,课堂氛围就比较轻松,多以讨论式教学为主,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尽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尽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会觉得有太多的拘束,特别是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吃点心。我们在每个大学进行培训交流时,只要双方是面对面形式的,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会议室,对方都会为我们在房间的一侧准备好一张桌子,上面有咖啡和点心,一开始我们都比较拘谨,谁也不好意思在上课、会谈时喝咖啡或吃甜点,但对方会带头示范,几次之后大家也就没那么拘谨了,也会在期间加餐,反而觉得这样在上课或开会时比较轻松。虽然说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从咖啡和点心这个细节来看,美国课堂是一个很宽松,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让思维得到极大开阔的地方,这点让我觉得挺棒。
学术活动丰富多样,在美国高校,seminar(讲习会)是很常见的一种学术交流,几乎每周都有,不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可以前往参加。主讲一般一个小时,之后是开放式提问和讨论,大概30至60分钟。座谈中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同专家交流,从中可以了解这些知名教授的学术动向。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往往很多创新性的观点和思路就是在这种学术研讨中产生的。像我们这次的项目,期间我们就参加了以为医学院教授的讲座,更深入了解了大数据在生物信息方面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与我专业不相关,但是密苏里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新闻学院。在哥伦比亚也可以感受到深深的历史积淀。哥伦比亚市的第八街,这条其貌不扬的街道却有它的不同之处:在街尽头的墙壁上有一块铜牌,牌面已经略显斑驳,但上面镌刻着的“Journalist’s Creed”(记者准则)依旧清晰,密布的文字反射着微光:
“I believe in the profession of Journalism.(我信任新闻职业)
I believe that the public journal is a public trust; that all connected with it are, to the full measure of responsibility, trustees for the public...(我相信公共出版物就是一份公众的信任,它与全方位的责任和公众信任相连...)
I believe that clear thinking, clear statement, accuracy and fairness are fundamental to good journalism.(我相信清晰的思考、清楚的表达、准确及公平是好新闻的基准。)
……”
准则共八条,均以“I believe……”起始,这是由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也是世界第一所新闻学院的创始人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mas)于1914年撰写。如今整整一百年过去了,这个准则已被译为一百多种语言,成为世界新闻界的共同操守,它所蕴含的职业理念及信念直至今日依然被业界记者坚守和追寻着。
而在学校的新闻学院外的广袤草坪上伫立着的六根巨柱及Jesse Hall是密苏里大学的地标。凡在此地就读过或访学的人似乎都有一张以巨柱和Jesse Hall为背景的照片,如同到了华盛顿要与白宫合影,到了纽约要找自由女神合影,到了旧金山要找金门大桥一样。六根巨柱分别代表着“Respect”“Responsibility”“Discovery”“Excellence”(尊重、责任、探索、卓越),标语清晰务实。
还有一点必须提到的就是这里的学生老师都十分友善,来到这里有一种来到世外桃源的感觉,参天的大树,美丽的风景,友善的人们,静谧祥和的气息洗涤了所有的世俗和尘埃。当你走在马路上需要穿越到对面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车子会停下来等你先过,即使你已经在那里等了几十秒。我们在学校待的三个星期里,有人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吃甜点,也在美国人家里住过一个晚上,也经常去教堂和美国的朋友聊天吃饭。他们都十分融洽的生活着,在这里我并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压力,我觉得他们完全是在享受生活。
还有一点必须提到的就是这里的学生老师都十分友善,来到这里有一种来到世外桃源的感觉,参天的大树,美丽的风景,友善的人们,静谧祥和的气息洗涤了所有的世俗和尘埃。当你走在马路上需要穿越到对面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车子会停下来等你先过,即使你已经在那里等了几十秒。我们在学校待的三个星期里,有人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吃甜点,也在美国人家里住过一个晚上,也经常去教堂和美国的朋友聊天吃饭。他们都十分融洽的生活着,在这里我并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压力,我觉得他们完全是在享受生活。
当然除了学习之外,我们也有不少的出行活动,期间我们去了IBM的数据中心,本部的工程师们通过网络深入浅出的为了我们讲解了许多相关知识。去了马克吐温故居,登上了密西西比河的游船,感受了美国近代的传统历史和人文氛围。游览了大溶洞,感受了自然的鬼斧神工。参观了Gateway Arch,领略了经济繁荣下人们的自豪和骄傲。也参观了密苏里州政府大厅,切身体会了中美政治制度上的差异。在临行的前一天,许东教授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并为我们举办了欢送party。大家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为期三周多的行程。
在这一系列的文化参观活动中,无论在学校学习、在街头闲逛、在商场购物,在任何地方,我都能感受到美国人的友好和礼貌。刚到美国时,迎面而来的陌生人向我“Good morning”, “How are you”时,我对此感到诧异,不过很快也就适应了,也会像他们一样主动热情的和陌生人打招呼。在我看来,从一方面,可以说这是文化习惯,另一方面更可以说这是美国人的一种开放心态的表现。这种开放心态同样体现在所谓的“美国梦”上,这个国家从殖民地到建国再到现在,数百年来,无数人甚至一无所有的人从全世界移民到美国,追寻的就是“美国梦”,即使追寻的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恰恰是这种追寻,造就了这个国家文化上的勤劳、竞争、开放和包容,就像奥巴马总统连任成功后在获胜演讲中提到的“I believe we can keep the promise of our founding, the idea that if you're willing to work hard, it doesn't matter who you are or where you come from or what you look like or where you love.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you're black or white or Hispanic or Asian or Native American or young or old or rich or poor, abled, disabled, gay or straight. You can make it here in America if you're willing to try.”不论是最早来到这里的英格鲁萨克逊人;或是后来移居这里的爱尔兰人、日耳曼人、西班牙人;或有着惨痛历史从遥远大陆被贩卖过来的华人、非洲黑人;或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本土印第安人;还是在欧洲大陆难觅生存空间的犹太人,在他们自己的心目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代号,那就是美国人。
此次赴美学习短短二十一天,收获是丰富的,印象是深刻的,和朋友们聊起来都是滔滔不绝,似乎是有说不完的话,发不完的感想,我们感受到了中西方之间存在的诸多差异。美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深思的东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富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这种差异,并在将来能做出相应的改变,为把我们的学校建设的更好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见识了外面的世界,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使我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诚如斯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最后附上我们的TA的一段话作为结束:Don’t aim for the sky, don’t aim for the moon. Universe is infinite. There is no limit! Thank you for being great students! Wish you all have amazing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