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选择亚琛工业大学的项目有两个原因,一是亚琛工业大学作为德国工科双雄之一,是无数工科生向往之地;二是工业4.0可以说代表了工业的未来,与中国制造2025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出乎意外地,全校只有我一人参加了这次项目,从坐上飞机的那一刻起,我已意识到这将会是一次收获颇丰的旅程,一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旅程。
飞机终点法兰克福距离目的地亚琛还有近300公里,高铁成了我的最佳出行工具。在进入高铁站的那一刻,感觉一切都似曾相识,只是指示牌和广播换成了德语和英语。独自一人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压力肯定是存在的。在高铁上检票时,检票员由于上了年纪英语发音不是很标准,我只能猜懂一个大概的意思;下高铁后寻路时,由于路牌都是德语,我花费了很久才找到去寝室的路。所幸的是,检票员老爷爷发现我有些听不懂时,耐心地尝试标准的发音;在找不到去寝室的路时,询问路人都会热情地向我指路。这些经历使我更加憧憬这次亚琛工大之旅。
大学所在地亚琛位于比利时、荷兰和德国三国交界处,是德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这里出生长大的年轻人,往往会精通三到四门语言;在这里,你可以选择工作在德国、住在荷兰、娱乐在比利时;但同时,亚琛得以著名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其市中心坐落着一所世界顶尖的理工科院校—亚琛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作为德国TU9和11所精英大学之一,为工业界和学术界培养了大量顶尖人才,其中包括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我也为能有机会参加这次项目感到荣幸。亚琛工业大学拥有众多的研究所,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夫琅禾费研究所,亚琛工大的研究所普遍与工业界密切相关,一项成果最终的形式往往不是论文而是专利,这也使亚琛工大在世界排名的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但在应用领域则是独领风骚,这一切同德国人的“实用主义”是分不开的。
作为工业导向型的项目,项目参与者涵盖了大部分工科专业分别来自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马奇诺,大家在一起讨论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并探讨工业4.0的内涵。国内学生大部分来自“985”高校,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中国制造的未来。从Cyber-physical Systems到Ergonomics,从metal forming到material design,项目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什么是工业4.0,该如何实现工业4.0。“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在理论学习之后往往会通过研讨会或者工厂和实验室参观的形式来亲自感受工业4.0带来的变化。在机器人课程上,在基础理论学习后,我们被要求动手编程来对机器人实现特点的指令;在工厂布置课程上,老师则要求我们分组搭档完成工厂布置的最优化设计。通过这些实训项目,我们经一步加深了对工业4.0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协作和国际间交流能力。
除了紧凑充实的学习,娱乐活动同样丰富多彩。下午放学后,项目成员前往当地超市精心挑选食材,晚餐前则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菜共同品尝。每个周末,由于亚琛位于欧洲中心,我们则一起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荷兰阿姆斯特丹甚至是法国巴黎,体验欣赏当地文化带来的魅力。除了这些,亚琛工大还会我们组织烧烤聚餐、足球比赛等一系列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友谊。
值得注意的一点,本次项目不同于一般的游学项目,这个项目总计有4个学分,也就意味着是要参加期末考试的,只有最后考试及格才能颁发毕业证书,大多数人都努力准备着考试,学习氛围还是相当好的。幸运的是,我最后顺利的通过了期末考试。
从德国工业4.0回顾中国制造2025,我们确实还有一段路需要去追赶,如在工业方面,德国非常注重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技术的运用,这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大幅度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但同时我也相信中国在工业4.0时代绝不会只是参与者,而是主导者之一。最后预祝母校与亚琛工业大学的项目能越办越好,更多的中南学子能参与到今后的亚琛工业大学项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