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罗文钘
从9月底看到通知,经历了报名、口试,办理签证、买机票保险等漫长的过程,到1月22日终于成行。这两周的英国之行,我获益匪浅。
飞机降落在伦敦希斯罗机场,从各个城市抵达的同学们集合之后就前往牛津,在一家中餐馆吃第一顿饭,大家的时差还没有倒过来。跟我们坐一桌的Daniel是到达牛津之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牛津学生,化学系博士,很高兴他和我是一个专业。晚上我们各自安顿在已经安排好的住处里,对周遭所见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哪怕是小小的Dinning Room。
第二天就正式开始在牛津为期两周的学习了。第一个讲座关于法律,Professor Sarah Green标准的英式发音和清晰的讲解让我这个理科生都听得全神贯注。在这两周时间里面,我们有幸听到了来自不同领域且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博士等带来的不同学科的讲座,大数据、经济金融、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等,也有牛津的在读研究生、博士候选人甚至博士后给我们作分享互动,聊聊在牛津的学习生活,关于大学的申请,和导师的交流相处等,他们每个人非常热爱自己的所学所做,对自己、对未来自信笃定心中有热爱,身上会发光。在这段时间里,几位牛津的学生Sonia、Martin、Richard和Daniel一直陪着我们,他们都非常优秀谦和,也非常友好,在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希望每个人的未来,一切都好。
除了Lecture Day,我们还去参观了牛津的各大学院,以及自然史博物馆、科学史博物馆等,也去了剑桥、伦敦。在剑桥里泛舟剑河时,越来越能理解徐志摩的诗,“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棵水草。”很多鸳鸯在剑河里嬉戏,有一对总是跟着船行,也丝毫不怕生。相比起牛津剑桥,伦敦的现代感非常强烈,伦敦眼、泰晤士河、塔桥,那些只在书里、杂志看见的景物,就这么真真切切地出现在眼前。小到每个学院、大到每个大学、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风格。在伦敦唐人街的中餐馆吃饭的时候一直陪着我们的Richard问你们喜欢伦敦还是牛津,其实在我看来,最喜欢的还是小城牛津,厚重,安静。
在倒数第二天我们还去了位于斯特拉特福镇的莎翁故居,这位文学巨匠拥有一个很大的家,很美的花园。故居里有两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她们是这里的表演者,为游客表演莎翁的作品片段,《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都信手拈来,让人深深地敬佩和崇拜,这样的工作也是很幸福的吧。我们偶遇了一群孩子,他们充满活力地在故居花园中的一块空地上表演着戏剧,每个人都投入地演绎着自己的角色,享受着这个过程,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理解作品的深意,但他们一定会有长大的一天啊,莎翁作品“能在新的语境下被赋予他也没有预见到的意义”,也许这就是莎翁作品一直传承的原因。当天晚上我们还去看了一场戏剧Flare Path,同样非常精彩。
英国之行,三生有幸。我喜欢这里每个人的快乐友好,超市里、饭店里的人总是热情爱笑,清晨跟黑人擦肩而过的紧张会被他一声“Good morning!”和一口大白牙化解;我喜欢这里优秀的人身上的谦和低调,他们会西装笔挺地站在台上滔滔不绝分享知识,也会背着简单的登山包一起坐在肯德基跟我们聊聊曾经走过的那些年;我喜欢这里虽然狭窄但有秩序的每一条路,司机远远看见你就会停下来示意你先行;我喜欢这里忽晴忽雨阴晴不定的天气,出大太阳会充满感恩,下起雨时路人也不打伞因为十多分钟之后就会停。
知足感恩,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