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打麻将,可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日前,湘雅二医院血液科/分子血液病研究室张广森教授等的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The Lancet》(柳叶刀)上,该刊2009年影响因子为30.758,仅次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临床医学领域排名全球第二。
该通信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麻将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并系统描述了该病的诊断及成功的处理过程,首次提出了“麻将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纽约时报》于7月5日以中国湖南医生发现“A Dangerous Blood Clot Is Linked to Hours Sitting and Playing a Game”为题进行了报道。
麻将是一在我国广大城乡地区十分普及的娱乐活动,在此之前,已有“麻将诱发癫痫发作”及“麻将性猝死”的事例。但很少有人将长时间静坐打麻将与深静脉血栓形成联系到一起,更没有人深入研究和确定二者之间的联系。
该文报道的病例系一位40岁的女性患者,因左下肢疼痛肿胀而就医。检查证实,该患者存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在症状发作前1~2小时,患者曾通宵打麻将超过8小时,并且只喝了少量的水。张广森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以此病例为突破口,通过对患者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遗传性危险因素筛查,排除了包括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FV Leiden突变、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抗凝血酶剑桥Ⅱ(A384S)突变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在内的遗传性易栓症危险因素及常见的获得性易栓因素后,将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锁定在与其长时间静坐打麻将有关,首次提出了“麻将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念。这一概念与1988年Cruikhank JM 等报道的长时间坐飞机(经济舱)诱发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即所谓的“经济舱综合症”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发病机制均涉及到下肢血流淤滞,血浆蛋白浓度增高,高粘滞血症形成。然而麻将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在发病机制上又有不同于“经济舱综合症”之处——涉及到打麻将时的思考甚或焦虑(赌钱)及睡眠“剥夺”。
“麻将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发现及概念的提出,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获得性危险因素的“考量识别”内容。这一极富“原生态”的取材,又与现代临床医学密切互动的“串联”,绝非偶然的“灵光一现”,而是根植于雄厚的临床积淀与敏锐的科研捕捉力。该结果也丰富了血栓与止血研究领域的内容。此前,张广森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曾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继发于MGUS(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的“获得性凝血因子XIII缺乏”病例;在国际上报道了少见的“获得性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病例;并基因诊断和分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国内首报)和“May-Hegglin异常”病例及家系(国内首报,国际发表)等多种疑难少见血液病。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湘雅二医院血液科在“血栓与止血”临床及研究领域的水准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为湘雅二医院及中南大学争得了荣誉。
《柳叶刀》杂志(The Lancet)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之医学期刊,以其独立而权威的声音传递着世界医学研究领域的最新且高端的信息。其信息承载量之大,内容之权威、新颖,使之成为全球临床医学界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刊物之一,仅次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 J Med,IF值47.05)。这篇文章的刊出,是湘雅二医院继精神卫生研究所赵靖平教授2008年在JAMA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发表重量级论著后,又一篇堪与其媲美的得力之作,反映了湘雅二医院临床科研的雄厚实力,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刻苦钻研、攻关克难的真实体现。